礼乐的崩坏:天子篇(最终节)
·
天子篇·第4节
礼崩乐坏
·
到此为止,终于写到了天子篇的最终一节。
在前文中,我们消耗了大量篇幅用在介绍商末周处的相关历史事件,粗略得出了以下3个结论:
其一,中国上古王朝拥有着远超过其他古文明的庞大疆域,而推动这一领土扩张的诉求极有可能来自于当时黄河流域各个城邦/部落需要一个稳定的水利环境和青铜来源。
上图可见黄河的频繁变道及中下游的不稳定性。
其二,至少在商代,中国已经形成了相对成型的中央/地方系统,至商晚期,朝廷中已经出现了君王与群臣利用扶持或投靠地方长官进行政治斗争的现象;
上图可见周伯的坐大和商帝的无视,前文已述周伯坐大可能为商帝的主动扶持以压制群臣。
其三,周王朝建立以后,周廷派遣一批重臣到在地方上进行永久性驻军以快速接收商朝全境,这种模式名为分封但本质上是在商代制度基础之上的进一步集权。
图为西周初期的疆域及早期分封,可见明显继承了商朝的疆域。
那么,周朝的统治效果又如何呢?
·
西周王朝的兴盛与衰竭
在三监之乱以后,周王朝迎来了半个世纪左右的太平,史称“成康之世”。在这段时期,周廷的政治算得上清平,“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军事上还先后征讨了东、北、西三个方向的蛮夷。
至周昭王时期,周廷因为一些原因转向攻击南方的楚国。从杨宽《西周史》的考证看,周廷对楚的征伐不只一次。在最后一次伐楚之战的回师路程中,周军用浮桥渡过汉水时遭到了楚军的突袭,周昭王及蔡公落水溺亡,随行的6个师也被消灭掉了。
自此,“王道微缺”。
周昭王之后,周穆王继位,周室转向征伐淮河流域、九江地区(误作“伐荆”)、西戎地区的蛮夷。在周穆王一朝,周室在表面上还算得上风光。
至周懿王时期,周室开始衰落,东南方向的南夷甚至主动进攻诸夏。面对蛮夷的挑战,周天子却再不能像从前一样亲率大军进行征伐,只能命令一些重臣从齐国发兵进行征伐。
此时,“王室遂衰”。
再到周夷王在位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或相伐”,从文字的描述上看周王朝的秩序已经有了崩溃的迹象,楚君熊渠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封“王”就是在这段时期。在这一阶段,周廷在地方上还有一定权威,当时纪侯向周室诬陷齐侯,于是周夷王下令烹杀齐哀公,这一事件中足以证明这一点。
周夷王死后,周厉王继位,周室推行“专利”制度以增加财政收入,此举直接导致了民怨的爆发和周厉王本人的垮台。其后,共伯和、周定公、召穆公等重臣勉强维持住了局势,史称“共和”。
再之后,周宣王继位,周王朝的秩序在表面上得以恢复,史称“宣王中兴”。但是,之前的动荡终归动荡了周王朝的根基,再加上军事上的失败,周廷只能仓促进行“料民”的方式以弥补朝廷的力量。
周宣王死后,周幽王继位。在位末期,太子宜臼与外祖父申侯勾结犬戎发起叛乱,自立为“周天王”,是为周平王。周幽王被弑以后,虢公翰改立王子余臣为王,是为周携王。双王内战全面爆发。最终,晋文侯杀死了周携王,内战得以结束,周平王东迁至雒阳,历史也在此为节点被划分为了西周时代和东周时代。
·
西周的瓦解与东周的延续
从周武王翦商到周夷王驾崩,周王朝到此时的寿命约有一个半世纪左右。如果对比夏、商两朝的话,周朝由盛到衰的过程确实显得有点快。不过,相比于后世王朝,西周的寿命其实完全是一个正常的范围,它在一个半世纪左右出现衰老的现象,其间出现了一次动荡,而后又出现了一段中兴,再过了一个世纪走向了土崩瓦解。
相信有些朋友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古王朝就已经出现了如此典型的生命周期迹象?
有关这一问题,我们会在后面的《诸侯篇》、《大夫篇》及其后以士主视角的《医家篇》、《阴阳篇》等章节陆续阐述,这个问题也是贯穿全文最重要的线索。
在这里,我们先说第一个因素:
西周王朝所创立的礼乐及分封政治制度实际是一种临时性方案,这是一种为了可行性而牺牲了稳定性的方案,所以从根上就不能保证西周的千秋基业。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看一下周夷王以前周室征伐的大致情况:
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周室的征伐目标要么在诸侯国的周边地带,要么就是在宗周的周边地带,并没有什么特别不得了的远征(注),就这样还断断续续地打了一个世纪。
(注:周穆王西征的具体位置有争议。)
拆开断代史的隔断来看,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周武王翦灭大商,周公旦平定殷王武庚之乱,周成王以后历代周天子率军征讨四夷,以上四个阶段之间是否有连续性?
或者说,在平定武庚之乱以后,战争是否就这样结束了?
在消灭掉商朝以后,周室还有着一系列的敌人,比如强大的淮夷等等,这些敌国可能暂时被周室压制,但不久后又会重开战端,我们是否一定要把前后的战争分开看待?
上面的问题倒没必要一定要有答案,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武庚之乱结束以后,周朝的统治者显然不会认为现在就可以马放南山。它必须维持着各地的永久性驻军,而且还要进一步分封诸侯来填补之间的空隙。从稳定的角度上讲,这种方案在根上就不会太稳当,但当前形势下也不可能考虑稳定因素。所以,礼崩乐坏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有要面临一个问题:
为什么周王朝没有就此覆灭,而是一直在苟延残喘,整整延续了8个半世纪呢?
这个问题解答起来也比较麻烦,我们暂且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比较。
比方说,今天我在街上走,走着走着发现鞋坏了,就去旁边的鞋店里买鞋。
什么是买鞋呢?这个问题看上去有点蠢,但还是值得解释一下。
所谓买鞋,就是我想得到店家的鞋,店家想得我身上的货币符号,我们彼此之间选择的获取方式是交换——虽然店家想从我这里多换走一些货币符号,我想少被换走一些货币符号,但本质上还是一种合作关系,我们双方都有一种名为交换的合作意向,而且互相尊重彼此财物的所有权。
现在,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我的体力远比店家强,我想得到一双鞋有没有什么付出更少货币的方法?就是通过蛮力抢夺。
接下来再设想一下——如果店家里面有一些武器,他想获得我身上更多的货币又有什么办法?就是使用武器抢夺。
可是,这种情况会发生吗?
当然不会,因为在这之外还有远比我们更为强大的城市管理者,他们既会保障我拥有货币符号的权力,也会保障店家拥有鞋的权力,如果我们使用某些不承认对方所有权的行为——比如抢夺——更强大的城市管理者就会对我们的行为进行制止和惩罚。
讲到这里,再思考一个问题——我和店家是否会认可城市管理者的行为?进而是否对城市管理者产生认可感?
由于我和店家都是有一定财产的,而且也都不希望为一双鞋拼个你死我活,当然会支持城市管理者保护每一个人的财产安全。而且,财富积累得越多,我们就越是希望有城市管理者以更有力的手段保护每一个人的财产安全。
现在回看周代的情况,在西周中期,随着周室对蛮夷方国的反复征讨,诸侯在地方上的军事压力逐渐下降,实力就会随之逐渐变强。在这里面,有些诸侯增强的幅度高,有些诸侯增强的幅度低,还有些诸侯还可能因为战争的消耗而有所下滑,具体是不可能均匀分布的。此时,一些弱小的诸侯国就会担心被强国欺凌,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也会担心被弱国围攻,双方为了保证自己的权益,自然主动配合周室维持当前的秩序。
从这个角度上看的话,我们也可以把周夷王时期至春秋早期划分为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诸侯缓慢地向着失控的方向发展,但在整体上还是倾向于维持周朝的秩序,至于周厉王、周幽王时期的动荡更像是平稳下滑中的两个剧烈的波动。
到了春秋中期,大诸侯成为了新的秩序维护者,这时候的周室基本成为了诸侯的政治宣传工,再之后干脆变成了一种装饰品。
图为接近春秋中期时的地图。可见,周室在成周、宗周的大部分领地已被秦、郑等采邑主瓜分。
等到了战国前期,周室在一段时间内变成了大夫们正式上位的“打卡机”,政治价值差不多被压榨殆尽。
至战国中期,周室的处境已经和卫国没太大区别了,不过是一个地理位置十分敏感的小国,在大国之间随风飘摇。要说有一丁点的区别,就在诸侯提及它的时候会牵扯到天子的虚号和九鼎这一类宝器而已。
图中为战国中期周室的位置,处于韩魏的交界地,东临虎牢,西通函谷,约在战国前期被分裂为西周国、东周国,史称“二周”。
事已至此,周室能否延续也就只剩下一个因素:
秦国还是否需要外交上的斡旋空间。
如果需要,那这个地处洛阳盆地的小国还有一些存在的价值。如果不需要,那就将其灭掉来打通一条随时可以直抵荥阳的通道。
写到这里,天子篇的章节也就可以结束了。相信很多朋友会感觉到礼崩乐坏的原因并没有被说透,更深一层的原因必须放在诸侯篇中进行讨论。
(天子篇,全篇完)
·
下一节:
诸侯篇(1):雇佣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