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第十二期
第九章 消费倾向:(二)主观因素
Ⅰ
设总所得(以工资单位计算)不变,又设上述客观因素不变,则尚有第
二类因素,亦能影响一特定量所得中之消费量:——这就是若干决定消费多
寡之主观的、社会的动机。分析这些因素并没有什么新奇处,故只须列举其
中较重要者,不必再加申论。
一般说来,有八种主要的动机或对象。每种都带有主观色彩,可以使人
不以其所得用之千消费。这八种动机是:
(一)建立一准备金,以防不测之变。
(二)预防未来所得不若今日所得之宽裕,而一己及家庭之用费,则未
来大于今比例如由于年迈、子女教育费、亲属扶养费等等,所得与需要之关
系,今日与未来不同。
(三)享受利息及增值,即有人愿意牺牲一个较小的现在消费,而享受
一个较大的未来消费(二者皆以实物计算)。
(四)使以后开支可以逐渐增加,盖人类本能,总希望生活程度逐渐提
高,而不希望逐渐下降——虽然享受能力也许逐渐减低。
(五)享受独立感及有能为力感,虽然心目中不一定有什么特殊用途。
(六)获得从事投机或发展事业之本钱。
(七)遗留财产与后人。
(八)满足纯粹吝啬欲:即一贯遏制消费,节约到不合理程度。
以上八种动机,可以称为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
与贪婪。相应的消费动机,则为享受、短见、慷慨、失算、炫耀与奢侈。
除了个人积聚储蓄以外,还有大量所得,约占现代工业国家(如英美)
中总储蓄量之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则由各级政府机关、各种社团及公司等
储蓄起来,其动机与个人之储蓄动机相类,但不相同,其主要者有四:
(一)企业动机——可以不必在市场招集资本或举债,而有能力从事更
多的资本投资。
(二)流动动机——取得流动资源(liquidresources),以应付不虞之
变难及不景气。
(三)改善动机——使得所得逐年增加;能够办到这点,则经理可以免
受批评,因为一般人很少能够分辨:所得之增加,到底是由于过去积蓄,或
由于当前效率提高。
(四)谨慎动机——财政上持谨慎稳趁态度,故多提基金( fi -
nancialprovision),大于使用者成本以及补充成本,以便债务之清偿速度
或原成本之划销(Writeoff)速度,超过资产之实际耗蚀率与折旧率。这个
动机之强度,主要是定于资本设备之数量与性质,以及生产技术之改变速率。
以上这些动机,都使得一部分所得不用之于消费;与之相应者,有时亦
有若干动机,使消费超过所得。上举私人储蓄动机中,有些在以后有负储蓄
与之相应,储蓄动机之出于防老或家庭需要者,即属此类。用借债来办理失
业救济,最好看作是负储蓄。
这些动机之强度,当然随我们所假定的经济制度与经济组织,随种族、
教育、成规、宗教及流行道德观念等因素所形成的习惯,随现在希望与过去
经验,随资本设备之多寡与技术,又随目前财富分配办法,以及社会各阶层
已经确立的生活程度,而大有不同。但除了几处偶然的题外之文以外,本书
将不涉及重大社会改革所产生的后果,或长期进步中慢慢发生的影响;这就
是说,我们把主观储蓄动机以及主观消费动机之主要背景看作是已知数。财
富之分配办法,既决定于社会结构,而后者又有相当永久性,故前者亦只能
在长时期中慢慢改变,故本书亦视之为已知。
Ⅱ
主观的与社会的动机之主要背景,既改变甚慢,而利率以及其他客观因
素之变动,在短期内又影响不大。则我们自可得一结论:短期内消费量之变
动,主要是由于所得(以工资单位计算)之改变,而不是由于一特定所得量
之下消费倾向之改变。
有一个误解,我们必须免除。以上是说:相当温和的利率变动。对于消
费倾向之影响不大;却并不是说:利率变动对于实际储蓄量与实际消费量之
影响甚小。很相反。利率变动对于实际储蓄量之影响,非常重要,但与一般
人所设想的方向相反。即使提高利率确有减低消费倾向之作用。但我们可以
断言:利率增高之结果,乃减少实际储蓄量。盖总储蓄乃定于总投资,而提
高利率适足减少投资——除非投资之需求表变动,抵消利率上涨之影响。故
利率增高之结果,必定是把所得压低到一个水准,使得储蓄减至与投资相等。
又因所得之减少程度(就绝对数量而言),一定大于投资之减少程度,故提
高利率可以减少消费——这句话也是对的,然而这并不是说,提高利率以后,
可以储蓄之数量扩大;恰恰相反,储蓄与消费二者都减少。
故就整个社会而言,即使提高利率,确可增加一特定所得量中之储蓄量,
但我们很可以断言:如果投资需求表不变,则提高利率一定减少实际总储蓄
量。不仅如此,在其他情形不变这个假设之下,我们还可以知道,利率提高
时,所得将减低多少。盖若利率提高,而资本之边际效率不变,则投资将减,
是以所得必须减少,从而减少现有消费倾向之下之储蓄数量,使与减少后的
投资数量相等。所得应行减少之数,即可由此算出。下章将详细讨论这个问
题。
如果我们的所得可以不变,则提高利率,也许可以引诱我们多储蓄一些。
但如果提高利率可以妨碍投资,则我们的所得不能不变。所得一定要下降,
从而减低储蓄能力,抵销高利率对于储蓄意愿之刺激。故德行愈美,节俭之
决心愈强,个人与国家之财政愈坚守正统办法,则当利率相对——相对于资
本之边际效率——增加时,所得之减少愈大。这些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冥顽
不灵者,只会得到罚,不会得到赏。
如此说来,难道实际总储蓄量以及总消费量,与谨慎、远见、计算、改
善、独立、企业、自豪及贪婪等动机毫无关系吗?难道美德与失德(virtue and
vice)都不相千;一切只看利率与资本之边际效率二者,对于投资之有利程
度如何而定吗?①不,这倒又不免言之过甚。设利率常与充分就业不悖,则美
德又恢复其地位;在充分就业之下,资本之积聚速率,乃定于消费倾向之减
低速率。我们又可以看出,经典学派之所以称扬节俭为美德者,因为他们暗
① 参阅所引书第117 页及第138 页。
中假定着:利率的确与充分就业不悖。
第十章 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
在第八章中,我们已经确立了一点:除非消费倾向改变,否则就业量只
能随投资之增加而增加。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个思路再推进一步。在一特定情
况之下,我们可以在所得与投资之间,确立一个一定比例,称之为乘数
(multiplier);如果再加上若干假定,使问题简单化,则又可在总就业量
与直接用之于投资之就业量(称之为第一级就业量primaryemployment)之
间,建立如此一个比例。这一步是我们整个就业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有
了这一步,设消费倾向不变,则我们可以在总就业量、总所得与投资量之间,
建立一个确切的关系。乘数这一个概念,卡恩(R.F.Kahn)氏首先创用,见
卡氏著《国内投资与失业之关系》一文(载《经济学杂志》[Economic
Journal]1931 年6 月号)。卡氏之主要论点如下:设在各种假设情况之下,
消费倾向以及其他条件不变,又设金融机关或其他政府机关设法刺激或阻挠
投资,则就业量将随投资数量之净增减而增减。该文目的,乃在建立几个一
般原则,用来估计投资净增量与由此引起的总就业增量——二者之间之实际
数量关系。但在未论乘数以前,最好先引入边际消费倾向这一个概念。
Ⅰ
在本书范围以内,真实所得之变动原因,仅限于一特定资本设备上就业
人数之增减,故真实所得随就业人数之增减而增减。设在一特定资本设备上
增雇劳力时,有报酬递减现象发生,则用工资单位计算的所得,其增加比例,
将大子就业量之增加比例;后者又大子用产物计算(假设这是可能的话)的
真实所得之增加比例。但在短时期内,因资本设备之改变,微小不足道,故
用产物计算的真实所得与用工资单位计算的所得,二者增则俱增,减则俱减。
真实所得因为要用产物来计算,也许不能有精确的数字表示,故最好用Yw(以
工资单位计算的所得)之变动,指示真实所得之变动,一般而论,Yw 之增减
比例大于真实所得之增减比例,这一点事实,在某种场合,固然绝不能忽视,
但因为二者常常增则俱增,减则俱减,故可以互换。
上面说过,当社会之真实所得增减时,其消费量亦随之增减。但后者之
增减常小于前者。Yw 既可替代真实所得,故这个正常心理法则,可以译为下
列命题(这种译法并不绝对正确,尚须有若干修正,但修正点非常明显,设
为求形式上完备起见,要把这些修正点列入也不是难事):△Cw 与△Yw 同号,
但△Yw>△Cw,其中△Cw 代表用工资单位计算的消费量。这只是把以上已经
建立的命题(第三章第二节命题8),重复一遍而已。兹称
dC
dY
w
w
为边际消费
倾向。
dC
dY
w
w
这一个数量相当重要,它可以指出,当产量再增力。一些时,这个
增量将如何分配于消费与投资。因为△Yw=△Cw+△Iw,其中△Cw 代表消费
增量,△Iw 代表投资增量,故有△Yw=k△Iw,其中1
1
-
k
即为边际消费倾向。
我们称k 为投资乘数(investment multiplier)。这个乘数告诉我们,
当总投资量增加时,所得之增量将k 倍于投资增量。
Ⅱ
卡恩先生之乘数与此稍为不同,我们可以用k′表示之,称之为就业乘
数(employment multiplier)。因为卡恩先生之乘数,乃衡量投资品工业中
第一级就业量之增量,与由此引起的总就业之增量——二者所成之比例。这
就是说,设投资之增量为△lw,投资品工业第一级就业量之增加为△N,则总
就业量之增加为△N=k′△N2。
一般说来,我们没有理由假定k=k′,因为我们未必能够假定各业之总
供给函数,在其有关部分,恰有以下特征:需求增量与由此引起的就业增量
所成之比例,在各业皆相同。①我们很容易想象,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
费倾向相差甚多,则
△
△
Y
N
w 大概不等于
△
△
I
N
w
3
,盖在此时,消费品需求之比例
改变,与投资品需求之比例改变,将大不相同也。两组工业之总供给函数,
在有关系部分,其形状可能不同——如果我们要顾到这点,而把以下论证写
成更一般的形式,则亦没有什么困难。但为阐明基本观念起见,最好先讨论
一个简单情况,而令k=k′。
故设社会之消费心理使社会消费其所得增量之十分之九,①则k 等于10。
据此,设别方面投资不减,而政府增加其公共投资(public works),则由
此引起的总就业量之增加,将十倍于该公共投资本身所提供之第一级就业
量。设当就业量增加,真实所得增加时,社会仍维持其消费量于不变,则在
此种情形下,且只有在此种情形下,总就业量之增加仅限于该公共投资本身
所提供之第一级就业量。反之,设社会消费其所得增量之全部,则物价将无
限制增高而无稳定点。故在正常社会心理之下,只有当就业量增加时,同时
消费倾向发生改变,然后就业量之增与消费量之减,才会同时发生,例如在
战时,人民受宣传之影响而减少其消费。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投资工业
之就业量,才会不利于消费工业之就业量。
以下所说,实在只是把读者应该已经明了的东西,再用简单语句总结起
来而已。除非公众愿意增加其储蓄,否则投资不能增加(二者皆以工资单位
计算)一般说来,除非总所得增加,否则群众不会增加其储蓄。群众想以其
所得增量之一部分作消费之用,因之刺激产量,增加所得,改变所得之分配,
使得储蓄之增加恰与投资之增加相符。乘数告诉我们,就业量须增加若干,
方可使真实所得之增加,恰足引诱公众作必须的额外储蓄;故乘数为群众心
理倾向之函数。①设以储蓄为药丸,消费为果酱,则额外果酱之多寡,须与额
外药丸之大小成比例。故除非公众之心理倾向与我们设想者不同,否则我们
已经建立了一个法则:增加投资品工业中之就业量,一定可以刺激消费品工
① 录自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公报”(第52 号)。该公报将库氏即将
出版之书中内容,择要预先披露。
① 本节中有若干段,已绎预先利用了本书第四编所述若干观念,
① 更精确一些,令ee 为工业全体之就业弹性,e′e 为投资品工业之就业弹性,N 为全体工业中之就业量,
N2 为投资品工业中之就业量,则有设工业全体之总供给函数,与投资品工业之总供给函数,并无重大不
同。
业,因之使得就业之总增量大于投资品工业中就业之增加量。
由上,故设边际消费倾向之值与一相差不多,则投资之小量变动可以引
起就业量之大量变动,故只须投资量增加少许,便可达到充分就业。反之,
设边际消费倾向之值比零大不了多少,则因投资之小量变动也只引起就业量
之小量变动,故为达到充分就业计,投资须增加许多。在前者情形之下,不
自愿的失业若任其发展,固然很麻烦,但很容易补救。在后者情形之下,就
业量之变动虽小,但很容易停留在一个低的水准,而且除非用猛剂补救,否
则处理很感棘手。实际上边际消费倾向之值,似乎在此二极端之间,但接近
一之程度大,接近零之程度小,结果是我们把两种情形下之坏处,兼而有之:
就业量之变动相当大;但为达到充分就业所需的投资增量,则又太大,不易
办到。不幸得很,变动之大,使得我们对疾病之性质不易明了;而疾病为害
之烈,又使我们在未明了病情以前,无从下药。
设在充分就业已经达到以后,再想增加投资,则不论消费倾向为何值,
物价将无限制上涨;换句话说,我们达到了真正的通货膨胀。①但在该点以前,
则总真实所得随物价之涨而增。
Ⅲ
以上专就投资之净增量立论。设应用以上所论,不加修正,讨论政府增
加公共投资之影响时,则必须假设二者:(a)别方面投资不减,(b)消费
倾向亦未更动。上引卡恩氏论文之主旨,即在探讨何种抵消因素比较重要,
不容忽视;并设法对之作数量的估计。盖在实际情形之中,决定最后结果者,
除了某种投资增加若干以外,尚有其他因素,故设政府在公共投资上,增雇
10 万人,又设乘数为四,但我们却不能贸然就说,总就业量将增加40 万人;
因为这个新政策也许对于别方面投资有不利影响。
卡恩氏认为,在现代社会之中,以下各因素大致最不容忽视(第一第二
两因素在未读本书第四编以前,也许不容易完全了解):
(一)如果政府要把政策付诸实施,则必须筹款;又当就业量增加时,
物价随之而涨,故周转资金(Working cash)之需求亦增。二者皆可提高利
率,故除非金融机构设法压低利率,否则将妨碍其他方面之投资。同时因为
资本品之成本增加:故从私人投资者看来。
资本之边际效率减低,要抵消这个因素,利率必须低于以前——政府未
实施公共投资政策以前。
(二)社会心理往往离奇莫测,故当政府实施公共投资政策时,也许会
影响公众之“信心”,因之增加灵活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或
减少资本之边际效率。后二者如不设法抵消,亦将妨碍投资。
(三)设一国与他国有贸易关系,则一部分投资增量之乘数作用,将由
他国之就业量享其利,因为一国之贸易顺差(favourable balance),将因
本国多消费舶来品而减少。故设我们只讨论本国——而不讨论世界——就业
量所受之影响,则我们必须降低乘数之值。在另一方面,他国之乘数作用在
增加该国之经济活动时,对于我国产生有利影响。我们失此得彼,二者可以
抵销一部分。
① 以下所用数量,皆用工资单位计算。
又设投资之增减量甚大,则我们必须顾及:当边际之位置逐渐 移动时,
边际消费倾向逐渐改变,因之乘数亦逐渐改变。边际消费倾向并不是不论就
业在什么水准,都是一个常数。大概当就业量增加时,边际消费倾向有减少
之趋势,换句话说,真实所得增加时,社会愿意以之作消费之用之成数渐减。
以上是通则,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也可以改变边际消费倾向,因
之改变乘数。一般而论,这些其他因素似乎是加强,而不是抵消通则之趋势。
因为第一,短期间有报酬递减现象,故当就业量增加时,雇主所得在总所得
中所占之成数增大,而雇主之边际消费倾向,大概小于社会全体之平均边际
消费倾向。第二,当有失业现象存在时,大概同时会有另一部分人(私人或
政府)作负储蓄行为,盖失业者维持生活之道,不外依赖其一己或亲友之储
蓄,或仰仗政府救济,而救济金之来源,一部分又靠政府举债。当失业者重
行就业时,此种负储蓄行为逐渐减少。故设有两种方法,增加社会之真实所
得,其一乃使失业者重新就业,其二乃除此以外之其他方法,设真实所得之
增量相同,则边际消费倾向之减低速度,在前者情形之下大,在后者情形之
下小。
无论如何,当投资净增小量时,乘数之值大;净增大量时,乘数之值小。
故设投资增减甚大,则我人必须以乘数之平均值为依据;乘数之平均值则又
基于在该段投资增量中,边际消费倾向之平均值。
卡恩氏曾设想若干特例,然后研讨此种种因素之或然数量。当然,此处
很难有一般性的结论,但有几点却可得而言,例如,一个典型的近代社会,
大概会把真实所得增量之80%左右用之于消费;故设该社会为一闭关体系,
失业者之消费又从转移别人之消费而来,则在计及抵消因素以后,乘数之值
大概不至于比5 小许多。但设一国与他国有贸易关系,舶来消费品占总消费
之20%,失业者从举债(或其他类似方式)得来的消费,约占其平日有工可
作时正常消费之50%,则乘数之值,可能低至2 或3。故设有二国,其一国
际贸易占重要地位,失业救济金之主要来源又依赖政府举债(例如1931 年时
之英国),其二则此类因素较不重要(例如1932 年时之美国),②又设投资
量之变动在两国相等,则由此引起的就业量之变动,在前一国小,在后一国
大,二者相差甚多。
投资只占国民所得中之较小部分,但当投资数量变动时,却能使得总就
业量与总所得之变动程度,远超过投资量本身之变动。这种现象,有了乘数
原则以后,就得到了解释。
Ⅳ
以上讨论都基于一个假定:即总投资量之变动事先已为人料及,故消费
品工业可以与资本品工业同时增产,消费品价格之变动,只是因为当产量增
加时,消费品工业有报酬递减现象。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有时资本品工业中产量之增加,并未为人充分
料到。设有此种情形,则此原动力对于就业量之影响,只有在经过一段期间
以后,始能全部发生。这样一件很明显的事实,却使得有些人把两件事情混
起来了:其一是乘数理论本身,这是在任何时间都适用的,没有时间间隔(time
② 如更推广一步,则乘数也是投资工业与消费工业之生产情况之函数。
lag);其二是资本品工业扩张时所产生的后果,这只有在经过一段时期后,
始能逐渐产生,而且有时间间隔。
为澄清这两件事情之间之关系起见,我们愿意指出两点:第一,设资本
品工业之扩张,并未为人料到,或预料得不完全,则总投资之增加量并不即
刻等于资本品工业之增产量,而是逐渐增加;第二,边际消费倾向之值,也
许暂时与其正常值不同,然后逐渐回到其正常值。
故设资本品工业扩张,而此扩张事先未为人充分料及,则在某一段时间
以内(over an interval of time),投资增量在各期(insuccessive periods)
之值,构成一列数,边际消费倾向在各期之值,亦构成一列数,此二列数之
值,既与该资本品工业之扩张事先为人料及——这种情形之下之值不同;又
与该社会之总投资已经稳定子一个新水准以后之值不同。但在任何一段时间
中。乘数理论都适用,即总需求之增加,乃等于总投资增量与乘数之积,乘
数则定于边际消费倾向。
今设资本品工业中就业量之增加,事先完全未为人料及,故消费品之产
量,开始时毫无增加,此种极端情形,最易说明上文。盖在此种情形之下,
资本品工业中之新就业者,想以其一部分所得用之于消费,于是消费品之价
格提高。消费品价格提高之结果,乃有(a)一部分消费暂时延期;(b)利
润增高,所得重分配,有利于储蓄阶级;(c)存货量减少。有此三者,故消
费品之供需达到暂时均衡,均衡之恢复,一部分既由于消费之暂时延期,故
边际消费倾向及乘数皆暂时降低;更有一部分既由于存货减少,故总投资之
增量,暂时小于资本品工业中投资之增量,换句话说,被乘数之增加,小于
资本品工业中投资之增量。时间逐渐过去,消费品工业亦逐渐适应新需求,
故当延期下来的消费得到满足时,边际消费倾向之值暂时超过其正常值。其
超过程度适与以前不足程度相抵,最后则回到正常值;当存货量恢复原状时,
总投资之增量暂时大于资本品工业中投资之增量(当运用资本Working
capital 随产量之增而增时,暂时亦有同样效果)。
不测之改变,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始能对就业量发生全部效果,这
件事实在某种场合很重要,——尤其在分析商业循环时(象我在《货币论》
中依循的思路那样)。但这件事实,毫不影响本章乘数理论之重要性;乘数
这个概念,还是可以用来指示:当资本品工业扩张时,就业量可以预期收到
多少好处。而且,除非消费品工业已经达到其生产能力之极限,要增加产量,
不能只在现有生产设备上增雇劳工,而须增加设备——除非这样,否则只要
经过很短一段时间以后,消费品工业之就业量,即将与资本品工业中之就业
量同时增加;乘数之值亦与其正常值相去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