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和钱镠分别留下遗训,一个为了社稷,一个装着百姓
提起《百家姓》,大多数都能说出前八个,那就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不止一个人有这样的疑虑,《百家姓》到底是按照什么规则来排名的,为什么几个大姓李、王、张没有排在第一位呢?
其实,《百家姓》的排名是很有讲究的,不是完全按照人数,而是兼顾了政治、人数等各方面的考虑。《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是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而成,赵钱孙李中,赵是宋朝皇帝的姓氏,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钱镠的姓氏,孙为最后一位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从这个排名就可以看出,从古至今,我们的思想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钱姓能够排在第二位,可见吴越王钱氏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的确钱镠作为吴越国的开创者,还是非常有智慧的,钱镠发迹于唐末五代初,唐昭宗曾经因为钱镠平叛有功,赏赐当时还是彭城郡王的钱镠一个免死金牌。这块金牌至今还保留在国家博物馆里,是国家一级文物。钱镠王在朱温的举荐下被唐朝皇帝封为吴王,而朱温建立后梁以后,为了拉拢钱镠,封他为吴越王。此时已经是风起云涌的时代,各个军阀趁乱开始称帝,唯独钱镠不为所动,对外只称王,对内的话是按照皇帝规格来置办的,不要小看这个做法,实际上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中央政府的敌意。
实际上钱镠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繁荣昌盛,两度订立治家“八训”、“十训”,十训是钱镠临终前向子孙后代的要求:
1、要尔等心存忠孝,爱兵恤民。
2、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
3、要度德量力而识事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如违吾语,立见消亡。依我训言,世代可受光荣。
…………
后面七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询,当然这个白话文是钱氏后代清朝的举人钱文采整理采辑过的,不过原本的意思并没有变。前三条,有两条是要求子孙体恤百姓,当地老百姓爱戴钱氏也就是非常正常的了。而这些遗训也让钱氏成为千年大族,当代政治家和学者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复、钱穆皆是其后裔,因而吴越钱氏家族被公认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钱镠的子孙钱俶也是秉承着钱镠遗训的第二条的要求。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统一势不可挡,钱俶决定纳土归宋。在归宋之前,钱俶曾经入朝朝贺赵匡胤,赵匡胤也将钱俶放了回来,由此成为一段佳话。但是赵光义成为皇帝以后,就把钱俶软禁在了汴京,钱俶纳土归宋,成为宋朝的一员,不过赵匡胤和钱俶的佳话就被赵光义给破坏了。
无独有偶,当时的赵匡胤也就曾经留下碑誓,不过赵匡胤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社稷的存亡。当然也有其仁义的一面,陆游《避暑漫抄》记载:誓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上刻誓词三行:一为“柴氏(周世宗)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总结下来就是,要保护好柴氏子孙,不能杀士大夫,如果有违反的话,上天会惩罚他的。当然对于这个碑誓史学界还是有争论的,不过,纵观北宋、南宋两朝,也差不多是遵循了这三条。
柴家从此也与宋朝共存亡,柴氏在新旧党争当中失势的官员并没有被杀,还随着政局的演变由罢黜而回到中央任官足以证明这一点。另外就是乌台诗案中也是因为太祖的誓约,所以苏轼才能免死。
赵匡胤赢得了天下,钱镠为自己的子孙铺下了昌盛之路,两者有得必有失,其实很难做对比。对于赵匡胤来说可能做皇帝是最好的,而对于钱镠来说,可能遗训也饱含着当时的无奈。不管怎么评论,钱镠教育子孙要心怀百姓,或许这份情怀在当时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