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水浒一个公道》大事篇之招安大业(上)

世人提起宋江,绝大多数人都会厌恶宋江的招安政策,但是招安政策真的那么不堪吗?宋江的做法和历史上的忠臣义士(岳飞、于谦、袁崇焕等等)到底有哪些相同点?不招安的话,梁山还有其他的路可走吗?招安这条路最后成功了吗?对于梁山108将来说,最后的结局是悲还是喜?在这个系列,我们通过“招安大业”的全过程,为大家解答所有的问题。

梁山大排名念完,宋江叫人换了一下牌匾,把“聚义堂”换成“忠义堂”。这个“聚义堂”的牌匾不是晁盖装上的,应该是王伦或者之前的人放上的。有人说这是宋江违背晁盖的路线的标志,那是扯淡的话!晁盖根本没有路线,他的意思就是一直窝在山上,反正没有后代,潇洒着过一生,根本谈不上违背。这是宋江在循序渐进地传达给弟兄们,招安是可行的,而且是势在必行的唯一的出路。宋江也是煞费苦心啊,怕兄弟们不接受,只能慢慢的解释。梁山要生存下去,按晁盖的想法可以吗?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有五个问题,一、梁山周围的城市都被劫光了,时间长了怎么办?粮食问题怎么解决?梁山有实力远征吗?他们也就是借助地利,保全八百里水泊的本事而已,没那个本事开疆拓土,也没有本事远征别的城市以补充军粮。二、大家年纪大了还能战斗吗?现在是壮年,以后怎么办?三、那些招安的坚定派,朝廷的高级将领会心甘情愿的呆在山上吗?最起码卢俊义一派的肯定不会,这势必造成梁山一分为二。四、朝廷不会派大军围剿吗?其实不需要打,只要围而不打,梁山一定会立刻崩溃,一个强盗组织怎么可能对抗一个国家?五、很多人的子孙后代怎么成长?没后代的可以不去想,徐宁、孙立等这些有家室的怎么可能不去思考一下?

梁山供奉晁盖灵位

理智的想一下,也只要招安行得通。因为他们只有三条路,起义造反、原地踏步、招安从良。那么造反行吗?一、梁山没有什么政治纲领,像打土豪、分田地什么的,这是历朝历代每一个起义队伍都必须有的,仅仅是“替天行道”根本发动不了群众,队伍不会壮大,根据地也不会守得住。二、没有军事头脑,我在以前的讲述中特意分析了梁山首席军师吴用的智商,根本就是小学教书匠的水平,靠着这个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的。刘备有诸葛亮还没能统一天下,打天下的难处,可不是凭着一腔热血能说的清楚的。三、没有外援,完全单干。这样的军队到哪都是孤军深入,这是兵家大忌,非常危险的,根本不可能长久。四、大多数都是文盲,没有什么文化,这些人出身流氓、强盗、地方黑社会势力等等,能治理好哪怕一个村的地方吗?详情参考李逵寿张县坐衙的内容。五、没有任何经济手段,也不会开发出什么经济手段,拿得出手的就是开酒店,但是这些收入根本不足以维持征战大军的需要。我们知道打仗就是花钱啊,没钱你打什么仗。靠抢?《水浒》中打下一个城池很随意,但是很不符合实际,我们看一下《三国演义》中有多难?为什么大家更喜欢《三国演义》里面的战争,即便是假的,像空城计、草船借箭什么的,大家也愿意相信是真的,因为它符合战争的规律,又不违背指挥人的性格。而《水浒》里的战争就是彻头彻尾的开玩笑了,所以才有金圣叹对原著的“腰斩”嘛!六、梁山没有完全的制度,无论是干什么事,都是由着当事人的性子来,这样的组织是不可能建立一个规整的,规范的,正常的行政单位。比如陈桥驿滴泪斩小卒,你能把这些有个性的好汉都杀了吗?为了所谓的纪律,伤害最深的义气?七、道德上没有任何的正义性,无论是朱元璋、刘邦的战争推进,还是黄巢、李自成等人,他们在道德上是一呼百应的,在劳苦大众的心中他们就是解放者、保护神、美好生活的缔造者,但是梁山对百姓做的那一点点的实惠,够成为号召的旗帜吗?

梁山的招安就相当于当年的抗日战争,宋江嫡系也类似于蒋介石的嫡系,派系林立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很多决策是要慎重考虑的,不可能仅仅是思考自己一个人的利益。事实上,当说招安的时候,鲁智深道:“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这就是反对派的态度,招安就散伙。如果不招安,那么走的人会更多,而且都是重量级的人物,像卢俊义、关胜、呼延灼等等,是更划不来的。所以我们不能过于指责宋江,他并不是自私自利,而是为了兄弟们的前程着想,这样一个玷污祖宗声明,让子孙后代无路可走,生生世世遭人唾弃、遭人谩骂,并且为人不齿,活在普通人之下的低贱的强盗身份,是谁都不愿意承担的。反对招安的只有两类人,一、看破官场腐败、不愿跻身污浊统治层的人,如鲁智深、武松等,历史上的陶渊明更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二、绝对无知,无所追求,毫无长远之见的下层穷苦大众,如刘唐、李逵等。但是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家室(阮小二除外),甚至有的没有父母,属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类型。这样的人就没有太多的顾虑,所以他们想要的生活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活在当下。但是梁山绝大部分人,尤其是上层决事者,上层领导者,上层规划者,像宋江、卢俊义、关胜等等,还是有所顾忌的,有家室的,还是希望本人有所作为的,希望子孙后代有出路的,能抬得起头的。就连没有家室的林冲、杨志等人也是想回到体制之内的,这个具体的证据我在他们的系列里面详细说过,在这就是综述一下,请谅解。

招安反对派

招安是唯一必须选择的一条路,也是唯一的一条出路。这个不光是从成本方面,实力方面,还是其他方面来说,都是无法反驳的。有人说最后的招安有作者的主观思想,或者宋江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这个有很多大的争议。我简单说一下,施耐庵是进士出身,他是看不惯元朝官场的腐败而辞官,参加了农民起义。这和宋江完全不同,而且截然相反。一、宋江是小吏出身,这个身份注定当不了官。二、宋江是明知朝廷、官场腐败,还要硬往里面挤。三、这个我说了很多遍了,梁山不是农民起义。《水浒》的主题也不是号召大家起义,而是踏踏实实的效忠,这才有了主角人物宋江的愚忠,也有了招安大业。它是通过描述社会百态,来启迪统治者、老百姓,为了发人深思,让统治者知道如何统治人民,老百姓如何更好的生活。如果一定要说作者在《水浒》中寄托了自己的什么思想,那就是希望统治者擦亮眼睛,明辨贤愚,不拘一格降人才,注意发现忠义之士(比如自己)。当然了施耐庵和宋江还是有相似之处的,比如都是知识分子,饱受儒家教育,忠义礼智信样样俱全,《四书五经》烂熟于心等等。话说回来,《水浒》的作者是谁还不确定,施耐庵是不是一个人名也不确定,作者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都不确定,所以分析《水浒》的时候,没必要牵扯到作者是谁,有意牵扯都是不合理的(我偶尔提到作者是施耐庵,以及他的某些看法的时候,也仅仅是个人猜测,绝不能当做论据,大家可以一笑了之)。

大家之所以批评招安,批评宋江,就是因为最后的战争,导致了众好汉的分崩离析,鸟散星落,生离死别,但是投奔战场、博取功名、拼杀打仗哪有不死人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它包含有很多社会问题,也是很现实的问题,宋江也无能为力,他倒是一心一意为兄弟们着想,呕心沥血的想出路。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宋江(千年儒家思想的熏陶),是不可能想出什么突破性的想法的(没有外来想法的冲击)。正所谓“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自始至终的忠君思想渗透者每个人的内心,不到万不得已,普通百姓是不会有人想造反的,都在想施展才华报答皇帝,得到皇帝赏识,谋个升官发财,这是中国古代很正常、很普遍、很简单的道理(现代人要站在古代的角度去想事)。

我国古代的改革家即便是试探性的、有所保留的改革,还是会遇到重重阻隔,更别提近代更改社会体制的尝试了,更是腥风血雨,困难重重。既然无论从思想、军事、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来说,梁山都是要招安的,那么招安失败了吗?打方腊回来,没战死的各有封赏,战死的呢?书上写:正将偏将,各授名爵。正将封为忠武郎,偏将封为义节郎。如有子孙者,就令赴京,照名承袭官爵;如无子孙者,敕赐立庙,所在享祭。从这方面来看,招安没有失败,命运的悲剧,也只是宋江、卢俊义等个人的失败。《水浒》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并不是最后的梁山兄弟们没有寿终正寝,而是反抗强权的精神再也找不回了(这个我在朱贵的系列里说过,不再赘述)。因为侥幸活下来的人,再也没有了脾气,没有了斗争,没有了反抗,有的只是逆来顺受(像宋江、卢俊义等),有的只是遁入空门(像公孙胜、戴宗、朱武等),有的只是归于平凡(像阮小七、柴进等),还有的甚至委曲求全(如蔡京门下的萧让,书吏角色,小王都尉府中的乐和,也就是一个小丑的角色)。虽然他们最后寿终正寝,但是梁山的魂已经完全丢了,他们已经不是“梁山好汉”了。

所以说招安并没有失败,只是宋江带领众兄弟们走出社会的角落,迈进体制内忠君报国的梦想破灭了。这也是《水浒》的启迪之一,提醒统治者擦亮眼睛、区分忠奸,不辨贤愚的结果往往导致帝国的崩塌,历朝历代都是如此。那么我们就要说一下梦想破灭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两点。一、出身于被压迫阶层的梁山好汉,想要生存下去,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必然要和高俅、蔡京这些奸臣起冲突,这就无可奈何的拉起了仇恨。这些人如果不除掉,梁山在朝廷根本无立足之处。那么这些人能被除掉吗?当时的社会已经病入膏肓,大部分的朝廷命官都是和奸臣们同流合污的,即便是除掉了四大奸臣,还会出现更多的奸臣,而梁山依仗的天子宋徽宗早已经昏聩不堪大用,替天行道的口号是绝对行不通的。一个有力的事实,高俅率领攻打梁山的十个节度使,就是梁山的榜样啊。书上写:旧日都是绿林丛中出身,后来受了招安,直做到许大官职,都是精锐勇猛之人,非是一时建了些少功名。这完全是宋江幻想的情况啊,招安也是有出路的,而且前景也很好的。但是为什么四大奸臣独容不得梁山好汉呢?就是因为他们的仇恨已经是不共戴天,不可能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了。

二、当时的社会已经是完全的病态,只要社会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几百年来一直维持的,压迫与被压迫的平衡状态,是不可能被打破的。如果不是共产党建立了民主共和国,现在的地主依旧是剥削农民的,但是其中的流血牺牲,为之付出的惨痛代价,却是无法估量的。从1840鸦片战争开始,国人就开始探索新的国家体制,一直到1949年,近百年的时间,我们中国人才能找到最适合劳苦大众的体制,这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包括万恶的旧社会,大家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有个好皇帝,没有好皇帝也希望有一个清官,没有清官,就只能希望有一个劫富济贫的侠客了。这也是《水浒》流传几百年,仍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是劳苦大众心灵深处的体现,也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幻想着能像梁山好汉那样去反抗强权,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过上安定的生活。但是如果国家体制已经定型,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反抗只能是以卵击石,毫无还手之力,这个可以联想一下万恶的资本主义,根本体会不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宋江他们也是这样,他们不可能赢得了一个定型的社会体制。更何况宋江他们还有扎根深心的“尊君”思想,这个我在“尊君思想”系列已经说过。

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跳出被统治阶级的局限性,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这就是文化的统治、思想的统治,几千年儒家思想的强大的影响力。但是他们所效力的是个腐朽、黑暗、堕落、吃人的朝廷,有个悲剧的结果也是无法避免的,招安能成功已经是很不错了。有点类似于诸葛亮的北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这是一场赢少输多的赌博,虽然还是有成功的可能性的,但是诸葛亮没有赢。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祖上有名,荫及子孙,白丁出身的能跻身社会上层,必有超凡过人之处。比如唐朝的秦琼,苏定方,北宋的狄青,南宋的岳飞,韩世忠,明朝的朱元璋,徐达等人。这也是梁山好汉们很难出头的原因,毕竟大家是被欺负、被压迫的群体,连生存、活下来都成问题,哪有心思去想什么保家卫国的大事。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重难返,想要改变是非常难的,日本现在还有大量的封建残余,而法国则是经过三次彻底的大革命才走向了资本主义,其中付出的代价难以估量。

梁山就像是一条船,一条避难船,大家是来避难的。这条船不仅是一个暂时安身立命的场所,更有当时唯一的希望(招安),林冲、卢俊义等人都是典型。希望的代价很昂贵,很惨痛,很悲哀,有可能是妻离子散,可能是家产破败,也可能是身首异处等等。因为老在船上呆着,随波逐流,四处游荡,也不是办法啊,就得想办法停船靠岸,可是停在哪?在那个黑暗的社会,岸上到处是豺狼虎豹,我们普通老百姓要怎么活?这就是吃人的社会,我们普通民众都没有活路,生在那个时代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怎么可能有什么好的出路呢?招安反而是唯一的出路,尽管它的风险性很大。如果不是横竖都是死,实在是活不下去的话,朱元璋、陈胜等人怎么会起义?这个昏聩污浊的时代,必须要被改变,老百姓才能有活路。但是梁山没这个实力,我是多么希望他们能和方腊等人联合(毕竟方腊的实力比梁山要强,有自己的根据地,有自己的建制,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完全具备一个国家的雏形)。虽然原著中没有宋江和方腊对话的情节,老版水浒的导演却虚构了一下(可能是把原著中宋江和辽人的对话转移过来),不从违背原著的方面来说,方腊说的话真是非常正确。搞笑的是,新版水浒的导演复制了这个情节,真是好的没学到,坏的全学会了(从尊重原著方面来说)。

当然这也是一条路,既然自己造反不成,干脆和别人同化。只是和朝廷同化,和与方腊等组织同化,性质是不是一样?如果方腊是刘邦、曹操一类的人,当然不一样,如果是黄巢、李自成那样的人,就要面临着被二次同化了,那就更划不来。事实上,从方腊重用柴进的整个过程来看,方腊也不会成大事的,最后关键时刻只想着自己,说什么都不愿意调拨御林军救援。就像三国末年蜀国谯周说的,如果投降吴国,吴国也会投降魏国,与其二次投降,不如直接投降魏国。这个也是赌博,而且胜率也不大,失败的后果更惨痛,即便是融入方腊的阵营中,也是被当成炮灰,也不是什么好的出路。况且宋江始终相信皇帝是圣明的,他扎根深底的忠君思想不容他造反,他想给兄弟们找到一个安定的生活,这也真的很无奈、很遗憾、很可悲、很纠结、很难辩。

后来的征方腊真是全书最沉重的战争,两个集团都是无路可走而被迫聚集在一起。都是普通劳苦大众的组织,却被昏君佞臣当玩耍一样,用来互相残杀,这该是多么让人惋惜的事情啊!因为方腊是和田虎、王庆都不一样的(方腊身上还是有历史影像的,由于宋徽宗在江南征调奇花异石,引得天怒人怨,所以他是完全被逼反的),他是典型的农民起义,官逼民反的代表人物,而田虎二人更多的是为自己的个人利益。方腊是一个英雄,他代表的是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所以他的手下几乎没有投降的,不像田虎、王庆的手下,大家都盼着投降(当然了也有金节这样的内奸,哪个集团没有几个意志不坚定,见风使舵的人啊)。大家都是宁愿战死,也绝不低头,这也是梁山众将的宿命在此完结的重要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发人深省,感叹当时社会、朝廷的黑暗,为后来人指明方向,照亮道路。如果要是把方腊读成反面人物,这其中的无奈和悲伤,是不可能体会到的。用韩世忠的词来说一下,真是特别的适合。临江仙云:“冬看山林萧疏净,春来地润花浓。少年衰老与山同。世间争名利,富贵与贫穷。荣贵非干长生药,清闲是不死门风。劝君识取主人公。单方只一味,尽在不言中。”

下面我们看一下宋江在招安路上做出的努力,能从中看出宋江的良苦用心,和其中的不可更改的悲剧结局。等到分配了任务之后,宋江还不放心,在此召集大家盟誓。书上写:明日宋江鸣鼓集众,都到堂上,焚一炉香,又对众人道:“今非昔比,我有片言:我等既是天星地曜相会,必须对天盟誓,各无异心,生死相托,患难相扶,一同扶助宋江,仰答上天之意。”这就是告诉所有的人,以后招安的路大家一起走,至于是福是祸大家都一起承担。宋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过梁山整体依旧是劫富多,济贫少,对老百姓而言,就像是嘉庆扳倒了和珅一样,仅仅只是口头赞扬,感觉不到一点切身的实惠。宋江感觉已经把众兄弟说服了,就让乐和在重阳节的酒宴上唱歌。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武松、李逵等这些反对派,就开始闹事了。宋江也很无奈,为什么这些人就是不开窍呢?宋江道:“众弟兄听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宋江唯一的赌注就是宋徽宗的开眼,这个赌注我们知道是没什么份量,但是忠义的宋江认为完全可行的,所以他在想为兄弟们找一个出路,他很看好这条路。虽然小部分人不明白,大部分人还是理解宋江的,毕竟是为他们好嘛!书上写:众皆称谢不已。当日饮酒,终不畅怀,席散各回本寨。

众人盟誓

尽管有兄弟依旧不理解,但是招安的路还是要往下走的。天天苦等着,终于一个机会出现了,东京元宵节放花灯,宋江决定去一趟,看看有没有机会向朝廷表示忠心。这次宋江带的人也很有意思,除了朱仝、燕青、柴进、戴宗以外,其他全部是招安政策的铁杆反对派,鲁智深、武松、穆弘、李逵、刘唐、史进,其余尽数在家守寨。不知道宋江心里是怎么想的,难道是拿东京的繁华和梁山的穷酸作对比?或者是当官的和平民的生活作对比?也可能是把他们喊出去旅旅游,好好玩玩,顺便在他们心情好的时候开导一下,讲一下自己的良苦用心。不管宋江怎么想的吧,李逵他们依旧是不改昔日的风采,大闹了东京,虽然是在宋徽宗脑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但也引起了他的关注。我们说现在也是一样,想出名要么是本人很牛叉,要么是本人很傻叉,要么被很多人称赞,要么是被很多人谩骂,这是一个道理。但是宋江还是想走安稳招安的道路的,太暴力反而令朝廷很恐惧、很不安、很不放心。等柴进回到店中,对宋江备细说内宫之中,取出御书大寇“山东宋江”四字,与宋江看罢,叹息不已。宋江意识到招安的路会十分的坎坷,但是对招安后的前途十分看好,所以决定迎难而上。大家都在为生活、为生存、为保全性命而四处奔走的时候,宋徽宗在和娼妓打的火热,这事全天下的人包括宋江都知道。此时的宋江就是文天祥,不管皇帝和朝廷多么的无能,我就是一片忠心到底。

怕让人认出,宋江等人特意在夜里入城,正和李师师聊天的时候,宋徽宗来了。这还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史进在外面唱歌了,一首诗:浩气冲天贯斗牛,英雄事业未曾酬。手提三尺龙泉剑,不斩奸邪誓不休!口号是很响亮的,但是自始至终都没有斩首任何奸邪(四大奸臣为首的上层统治者),因为整个朝廷,包括皇帝都是奸邪,这和“替天行道”的口号是一样的,根本行不通。虽然是忠义之言,但是这也是属于反诗,这可怕宋江吓坏了,赶紧和史进这些人一起走了。对于贿赂李师师这件事,我也真是一番感慨,现在想报效国家,不能只有一颗赤胆忠心,也不能仅仅有本事,还得有钱,关键是还得有人情,真是太难了。这有点像是花钱买国家事业单位的编制,全靠金钱来主宰的社会,注定没有什么信仰。十四日没有谈成招安的事,十五日快谈到的时候,宋徽宗又来了。这次宋江实在是憋不住了,再不说就白来这一趟了。书上写:宋江在黑地里说道:“今番错过,后次难逢,俺三个就此告一道招安赦书,有何不好!”宋江胆也够肥的,身为强盗加杀人犯,竟然敢直接给皇上要赦书,这也是够拼的。可惜被李逵给破坏了,大家一窝蜂的闹了场东京,所有的计划都泡汤了。

闹东京

这一场误打误撞,竟然促成了朝廷的招安。宋徽宗便差殿前太尉陈宗善为使,擎丹诏御酒,前去招安梁山泊大小人等。陈宗善领了诏书,还有很多人祝贺,说明朝中还是有很多为江山社稷着想的忠臣,这也是梁山招安的唯一保证,可惜人数毕竟很少,而且权利也不大。四大奸臣当然不能容忍这些与自己有深仇大恨的好汉们进入体制内,所以蔡京首先派来一个张干办,高俅又派来一个李虞候,就是要破坏整个招安计划。奸臣就是奸臣,他们考虑东西当然不是以国家和人民为先,首先是私人的恩怨。其实梁山整体进入朝廷,也是受他们节制,没必要一味的打压,孙悟空毕竟蹦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何必要置人于死地呢?

按书上的话说,梁山好汉们都是山间亡命之徒,皆犯官刑,无路可避,遂乃啸聚山林,恣为不道。好不容易找一个活路,为什么要苦苦相逼,偏不要让人活下去?蔡京和高俅说的话都是冠冕堂皇,其实就是人模狗样,衣冠禽兽,自己打自己的脸。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陈太尉也没有办法。济州太守张叔夜是最了解梁山的,因为梁山就座落在济州,没有比张叔夜更熟悉梁山好汉的,所以后来的招安报功,张叔夜也没少帮忙。张叔夜道:“论某愚意,招安一事最好;只是一件,太尉到那里,须是陪些和气,用甜言美语,抚恤他众人,好共歹,只要成全大事。他数内有几个性如烈火的汉子,倘或一言半语冲撞了他,便坏了大事。”说的是非常的正确,可惜陈宗善执拗不过张干办、李虞候两人,注定这次招安是个失败的结局。事实上,整个招安的过程,陈太尉都没有说一句话。按他自己话说,“我几曾敢发一言!”蔡太师和高太尉的势力已经一手遮天了。

但是宋江是很看好的,毕竟是自己多年来的一个夙愿,能够离梦想如此的接近,无论是谁都会忍不住的开怀大笑,只是宋江的情感冲破了理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关胜、徐宁这些坚定的招安派,虽然也是很高兴,但不是盲目的乐观,他们相信现实的东西远比想象中来的更残酷。而李逵这些反对派即使再不高兴,也只得先压抑着,毕竟事到临头了,大家还是团结为好。吴用竟然是难得的清醒,也很不容易,其实说起来,整个招安的过程他是一直清醒的,但是从来没有帮过什么忙。包括后来和方腊战斗到遍体鳞伤的时候,以及宋江坚定的想法有所改变的时候,或者是方腊诚恳的寻求合作的时候。这些时候,已经到了梁山最后前途的三岔路口,正是需要慎重考虑下一步的时候,也是梁山好汉们已经精疲力尽,亟待救援的时候。当然也是作为大军首席军师,梁山第一智囊,智多星吴用应该力挽狂澜,拯救大家的时候,可是吴用始终是糊涂的,始终是无用的。从晁盖的时候开始,一直到全书最后,把吴用作为首席军师,一直是梁山的大失误。梁山最后的败亡,吴用有难以推卸的责任。但吴用是领导都喜欢的下属类型,很会拍马屁,又不会反抗上级,即便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也是在底下偷着做,这样的人没道理不在企业里面混得好。

虽然大家都很质疑,但是宋江却不愿相信这只是一个梦。宋江道:“你们都休要疑心,且只顾安排接诏。”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林冲他们几个所说,尽管宋江非常恭敬,也无济于事。大势所趋,时候未到,这个黑暗的社会怎能停止欺负老百姓的脚步?书上写:林冲道:“朝廷中贵官来时,有多少装幺,中间未必是好事。”关胜便道:“诏书上必然写著些恐吓的言语,来惊我们。”徐宁又道:“来的人必然是高太尉门下。”吴用不敢违抗宋江,但是明知道这次招安不成,又不能坐视不管,袖手旁观。按他自己的想法就是,论吴某的意,这番必然招安不成;纵使招安,也看得俺们如草芥。等这厮引将大军来到,教他著些毒手,杀得他人亡马倒,梦里也怕,那时方受招安,才有些气度。我们理智的说,吴用这话说的倒是不错,可是他没有经过宋江的同意,直接着手干了。后来张干办、李虞侯二人的狂妄言语,确实轻看了梁山。他俩就是为了掀起朝廷与梁山的战争而来,从这方面来说,倒是和吴用不谋而合。不过吴用是为了招安的有效进行,为兄弟们找一个出路,他俩的目的是让所有人没有出路,死无葬身之地才是他们最希望的。

既然排位已定,也无法更改了,于是阮小七、刘唐这些招安的反对派,就可以大显身手,开始沙场立功了。宋江的心机也是够深的,不过也是为了招安嘛。这里提一下,虽然下文还是经常提宋江让记着谁的功劳,让裴宣登记在册什么的。但是这些都是一点用都没有的。招安的时候依旧是按座次,天罡、地煞分成两拨赏赐。等到招安后,在中间所有的战争中,包括打完方腊回来,受封的官职也是按天罡、地煞来分。甚至阵亡将士名单的统一归属,还是天罡、地煞来分,战争当中所立的功劳一点用都没有,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是为了让自己笔下儿戏似的战争显的真实?

继续说,果然召书上写的都是恐吓的言语,丝毫没有一点恩情,这显然也不是宋江想看到的。招安反对派见还是没有活路,终于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开始反抗了。首先是李逵在吴用的指示下撕毁了召书,然后是四下大小头领,一大半闹将起来。书上写:鲁智提著铁禅杖,高声叫骂:“入娘撮鸟!忒煞是欺负人!把水酒做御酒来哄俺们吃!”刘唐也挺著朴刀杀上来,武松掣出双戒刀,穆弘、史进一齐发作。六个水军头领都骂下关去了。从这也能看出,招安的反对派人数可不少。宋江虽然知道弟兄们焦躁不是很好,但是也知道情有可原,也不怪罪大家。宋江,卢俊义只得亲身上马,将太尉并开诏一干人数护送下三关,再拜伏罪:“非宋江等无心归降,实是草诏的官员不知我梁山泊的弯曲。若以数句善言抚恤,我等尽忠报国,万死无怨。太尉若回到朝廷,善言则个。”昏聩的朝廷不可能对下层统治者心生怜悯,更不会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这样的一次失败的招安也是情理之中。只是可惜了御史大夫崔靖,又一个忠臣被送大理寺问罪。

未完待续

作者:独孤冷沦,所选章节来自笔者所著《还水浒一个公道》,现在天涯、猫扑、百度等论坛连载中。笔者从小喜欢读《水浒传》,各种版本已经读了几十遍了,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解,转变成通俗易懂的文字,让更多的人了解《水浒传》的真谛。

(0)

相关推荐

  • 皆不忘君赐也——梁山招安之谜(之五)

    上回我们讲到,晁盖虽然被宋江所架空,但是,晁盖对宋江的招安路线还是支持的. 那么,梁山其他头领对招安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谋求朝廷招安,是梁山众头领的普遍共识. 一是,梁山众头 ...

  • 李逵被宋江毒死后,同为梁山好汉的朱仝,为何开心到飞起?

    水浒传是现如今的四大名著,人们对水浒传的故事肯定不陌生,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几乎成为了人人必读的经典作品.只不过现在很多人建议,青少年不要阅读水浒传,因为水浒传中描写的都是打打杀杀的内容,这对青少 ...

  • 读水浒之李逵:我能叫你“孝义黑二郎”么?

    明珠絮语-教育|美文|人生感悟 联系:mingzhu786(转载)hbliuchanghai(商务) mingzhudz(读者) 原创首发|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转载请联系授权 ...

  • 狗头军事的经典代表,梁山惨案的罪魁祸首,水浒最无用之人

    智多星吴用是水浒中很重要与关键的人物,他是梁山的智囊.可以说梁山的发展兴衰与他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似乎在施乃恩笔下他足以是个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谋士.上晓天文地理,精通奇门八卦.无所不知 ...

  • 《还水浒一个公道》大事篇之招安大业(下)

    这样就按吴用预想中的进行了,不给朝廷一点颜色看看,朝廷是不会真心的善待梁山的.朝廷方面想的是,给你一点面子,你就赶快兜着,别再提什么条件了,否则消灭你.这样的话,两者之间的矛盾当然是不能调和的,这就开 ...

  • 《还水浒一个公道》人物篇之天魁星及时雨宋江(14)

    相比卢俊义,宋江也真是够幸运的,他的对手是董平,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风流双枪将",他还很骄傲(真是:别人笑我太淫荡,我笑别人不开放).这个人虽然武艺不错(和徐宁战到五十余合,不分胜 ...

  • 《还水浒一个公道》人物篇之天魁星及时雨宋江(13)

    宋江准备去攻打,卢俊义当然要自告奋勇了,他倒不是为了寨主之位,而是要立功,好在山寨立足.宋江虽然心机深,想得多,这次不知道是不是急过头了.也可能是想的太多了,因为宋江是个很自卑的人,在普通百姓面前,他 ...

  • 《还水浒一个公道》人物篇之天魁星及时雨宋江(11)

    作者 / 独孤冷沦 来源 /  子之历史(ID:zzlskk) 到了黄门山,四个屌丝拦着路,大喊大叫,宋江听得,便挺身出去,跪在地下.宋江这一番很搞笑的举动,也是为了和晁盖划清界限,就不重复说了.这四 ...

  • 《还水浒一个公道》之四大奸臣

    四大奸臣最先出场的是高俅,是在第二回登场的,算是<水浒>主要人物中,最先登场的.这也是说明"乱自上作",下面的老百姓都是被压迫.被剥削的,都是被逼的,全是上层统治阶级的 ...

  • 《还水浒一个公道》之尊君思想概述

    前面说过,<水浒>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原因是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没有认真的禁止过,这主要就是因为全书透露出的"尊君思想","男一号"宋江也是彻头彻尾的&q ...

  • 细读水浒109将之外篇:宋朝时美男子的概念是什么?

    提到了燕青,顺便提一下,在<水浒传>里面,英雄好汉什么样的形象叫好看?或者说,在宋朝,美男子的概念是什么?按照<水浒传>里的描述来总结,可以概括为:肤白.花绣.戴朵花. 先说肤 ...

  • 胡说水浒之十六,智取生辰纲【上】.

    晁盖等七人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这一回,是水浒的一个转折点,从这一回开始,梁山第二代核心层基本确定,虽然那时候晁盖他们还不知道自己要上梁山! 水浒,从这一回,才算真正的开始了! 晁盖得到生辰纲这个消息,是 ...

  • 水浒众好汉,为何被招安?

    "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浅谈梁山泊好汉接受招安的原因 孙榕 摘要:<水浒传>中,从71回至100回,作者直接描写了宋江等人受招安后征辽征方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