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实录1例: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泄泻
患者张某,男,35岁。2018年7月22日初诊。主因间断腹痛腹泻伴有黏液脓血便2年,加重半月来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泻,且便中带有黏液、脓血,每日4-5次,于当地三甲医院查电子结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病理为黏膜呈炎性反应,可见糜烂、水肿。期间间断口服美沙拉嗪药物、泼尼松等药物治疗,病情时轻时重。便中脓血明显减少,但是仍有腹痛腹泻。半月前因饮食不节,腹痛腹泻加重,就诊于我院,刻下症见:腹痛腹泻,每天5-6次,伴里急后重,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咽干乏力,食欲欠佳,纳少寐一般,小便利。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查体:腹平软,左下腹及小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余未见异常。此为浊毒侵入肠道,导致气机阻止,进而肠道浊肉腐成脓,故以泄浊解毒法治疗。
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泄泻。
证型:肝郁脾虚,浊毒蕴肠。治法:健脾疏肝,泄浊解毒,敛疮生肌。
处方:白头翁15g,黄连12g,败酱草15g,蔻仁 (后下)12 g,砂仁(后下)15 g,扁豆15 g,藿香12g,佩兰12g,当归12g,茯苓12g,白术9g,仙鹤草15g,白芍15g,木香12g,地榆15g,三七粉(冲服)2g,五倍子12g,诃子肉15g。7剂,水煎服,取汁300mL,分早晚温服。配合耳针治疗,选穴:大肠、脾胃、内分泌、神门、交感。配合中药硬膏穴位贴敷。中药硬膏处方:元胡15g,茯苓20g,小茴香6g,吴茱萸9g,儿茶12g,赤芍20g,白芍20g,五味子15g,败酱草15g,五倍子10g。上药共研粗末,用姜汁调膏,外加红外线辅助照射,敷贴神阙穴,每天1次,每次4小时。
二诊(2018年7月29日):腹痛腹泻好转,已无血便,仍有黏液,大便每天3-4次,仍感乏力,余症均减轻。上方去黄连、败酱草,加黄芪15g、太子参12g,以补气养血滋阴。7剂,日1剂,水煎服,同时配合耳针合中药贴敷。
三诊(2018年8月8日):腹痛腹泻基本消失,大便每天1-2次,少有黏液,偶有急躁口干,舌暗红,苔薄微腻,脉弦数。上方去仙鹤草,加二至丸,女贞子12g、墨旱莲12g以滋养肾阴,10剂,日1剂,水煎服。
四诊(2018年8月19日):大便每天1-2次,质稀,已无黏液脓血,急躁口干缓解,舌红,苔薄黄,脉弦。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守方治疗2个月,并嘱患者调畅情绪,食饮有节。后复查电子肠镜示:乙状结肠黏膜充血。
按语:患者青年男性,后天脾胃虚弱,且饮食不节,致使脾胃运化无力,水湿泛滥,导致湿浊阻滞中焦,积浊化热,浊热之邪和瘀血合而成毒,最终浊毒内蕴于肠腑,损伤肠壁脉络,导致肠道血败肉腐,而见黏液脓血便。治疗上紧紧抓住主要病机,治以健脾疏肝,泄浊解毒,敛疮生肌。方中白头翁、败酱草、黄连用于清胃肠之湿热毒邪,同时兼有凉血止痢之用,使浊毒得清,胃肠得安;藿香、佩兰主要起到芳香化浊之用,藿香为性味平和之芳香,温而不燥,佩兰化浊且醒脾,两者相须为用。当归、白芍、地榆、三七粉共奏活血养血、敛疮护膜之效;仙鹤草、五倍子、诃子肉皆具收涩之性,安肠络而止泻痢;蔻仁、砂仁、扁豆、茯苓、白术祛湿健脾;木香、三七粉活血理气,调气则后重自除;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疏肝,泄浊解毒,敛疮生肌之功。二诊时患者诸症减轻,浊毒稍清,故去黄连、败酱草,加黄芪、太子参以补气养血滋阴。三诊时诸症基本消失,但仍有阴虚燥热之象,故在方中加女贞子、墨旱莲以滋养肾阴,进而调和阴阳。四诊时效不更方,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