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情绪——愤怒
愤怒,指当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的行动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如今也存在于对社会现象以及他人遭遇甚至与自己无关事项的极度反感;后者多发于社会性动物群体之中。
愤怒被看作一种原始的情绪,它是生物与求生俱来的本能。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温馨提示:这个道济可不是济公哦
实验证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在情绪活动增加时分泌都增加,分泌量的多少与情绪性质关系不大,但与情绪强度有关。
甲状腺素的分泌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素控制。情绪兴奋可使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加,因此甲状腺素分泌也增加。甲状腺素倾向于增加身体全部细胞的新陈代谢的速度,血压升高,心率加速等。这种激素水平过高时通常使人易怒和神经质。
回避:这是对愤怒情绪的压抑,强行切断双方的交流以达到冷静的目的。
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给双方创造了缓冲地带,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矛盾本身并没有得到解决。那么,当双方再次产生交集时,这个问题机会也会随之出现。
况且,就回避愤怒情绪的人来说,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无声的反抗,并不是说真的就不生气了。实是略过而非谅解。长此以往,被压抑的情绪就就像一根被极度压缩的弹簧一样不能再继续往下按压。一旦松开就会剧烈反弹。这个情况反映在人身上就是情绪失控。这个时候很容易做错事。
攻击:攻击行为会产生两种结。一种是解决问题,另一种是恶化情况,问题会变得更糟。
例如封建王朝末期,农民起义往往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主要是由于民众对官府和朝廷的愤怒。当愤怒累积到极点时,大家的情绪就都失控了,做出了平时不敢做的事——揭竿而起。
《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记载:“军士皆愤怒,大呼曰:'都招讨使何不用兵,令士卒徒死?’”
明 方孝孺 《与友人论井田书》:“且王莽之乱,非为井田也,欺汉家之老母而夺其玺,称制於海内,海内之人愤怒,思剖其心而食之,故因变奋起。”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六回:’代兵素服李牧,见其无辜被害,不胜愤怒,一夜间逾山越谷,逃散俱尽,赵葱不能禁也。”
封建社会的很多问题通过农民起义和造反得到了解决。史学上认为这是社会的自净行为。因此,这样的“愤怒”是可取的。
相反,另一种攻击性行为是不可取的。这种攻击以伤害他人和造成破坏为目的,造成的损失远大于价值。或者说,这种行为并不能带来什么价值。一定要说意义的话,就是为后来人提供了一个教训——毕竟这种行为往往会付出职业生涯、政治权利或者生命本身的代价。
第三种则是介于退缩和攻击中间的状态,如冷暴力。
冷暴力也源于负面情绪,尤其是愤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怄气。这种心理状态是不稳定的,情境稍有波动就会引起人的情绪起伏。
一般来说,当双方在这种状态下能够克制住自己的破坏欲,事情就有转机,可以慢慢地向好的方向发展。担当其中一方或双方都克制不住情绪时,情况往往会变糟,双方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短时间内迅速产生愤怒情绪会导致血管内皮脱落,从而导致血管瘀堵。严重的可能会造成猝死。这也是很多人说生气的时候“头发懵”。头部血液循环受到影响,供氧量不足,就会产生这种反应。
在社会中,愤怒的情绪常常是造成失败的直接原因。
《汉书·魏相传》道:“争恨小故,不忍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愤怒对人的影响可见一斑。
那么,该要如何防止愤怒情绪的出现呢?或者,如何在愤怒中保有理智,回归冷静呢?
养成冷静理智的性格
性格的后天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养成冷静理智的习惯就要经历产时间的积累,尤其是要有意识地在冲动的时候进行自我观察,是什么因素导致自己产生愤怒情绪?然后把这些因素逐一克服。天长日久,性格也就养成了。
放松
可以学习冥想,通过放松精神缓解愤怒情绪。也可以进行瑜伽等相对静止的运动,防止因情绪过于激烈造成肌肉损伤或软组织挫伤。
转移注意力
通过对其他事物的关注放松紧绷的神经,待情绪缓解,再回过头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