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村庄
【往期选读】
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人,政府往往借助以烈士英名命名地方的方式,将烈士的英魂和热血传奇镌刻在中华大地上,比如黑龙江的尚志市(赵尚志)、陕西的志丹县(刘志丹)、高邮的周山镇(周山)。以我们江都而言,以烈士英名命名的乡镇原有锦西乡(谈锦西)、昌松乡(史昌勋、卞松山),但这些乡镇都已经不复存在。但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村庄还有部分存在,今天广祥为你整理部分史料。
丁沟镇邓华村(邓华)
邓华(1915—1943),新四军烈士,江苏无锡人。
1941年10月,面对日伪顽的“大清乡”运动,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新四军第六师师部摔第十八旅撤出苏南,转移到江北江都、高邮、宝应一带坚持抗战。第二年,成立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温玉成(后为刘先胜);同时,将第六师与第一师合并,由粟裕统一指挥。其中,转移留在江都县境内的新四军组成江都独立团,归第一军分区领导。邓华当时任独立团二连的连长。
(邓华)
1943年9月7日,打响了江都丁沟有名的北草村(当地人习惯称这个地方为草子)战斗。郭村“王老虎”(伪军团长王剑斋)带领五六百伪军向北草村一带进发,沿途大肆抢劫。当时,我独立团团部驻扎在江都真武区的高徐庄,得知情况后即刻派出二连和七连轻装出发,直扑北草村。这时的敌人因多日奔波已经疲惫不堪,行动十分缓慢,忽闻新四军从天而降,都吓破了胆,很快就溃不成军。许多伪军钻进一家地主大院内,负隅顽抗。邓华果断地命令战士包围大院。院墙外约10米的地方,有家民房,门口还有个小草堆。邓华手提驳壳枪,迅速扑上草堆,伏在上面,边观察边沉着地指挥战士。可是没想到,在大院墙头的拐角顶上埋伏了一个敌步枪手,他把枪口瞄准了邓华,随着枪声,毫无防备的邓华翻身躺在地上,鲜血染红了他的身躯,牺牲时年仅28岁。
丁沟镇韩银村(韩银)
韩银(1921—1945),新四军烈士,丁沟镇韩巷村人。
1941年,新四军正在江淮一带与日本兵作战。就在这一年,20岁的韩银加入了新四军。随后,随部队在江都一带与日军打游击,参与了多次战斗,击毙不少日军,从普通士兵升为副连长。
1944年,新四军围攻郭村张倪庄一役,尤其艰难。张倪庄是日伪军的碉堡群所在地,地势险要,周围为湖水环绕,易守难攻。新四军围攻多日,无法攻克。一天,韩银一行在庄外河道巡查时,突然发现一队日本汽艇正驶向张倪庄;如不及时拦阻,日军恐从背后偷袭新四军。为了阻击日军的偷袭行动,韩银等随即与日军交火。韩银的侄儿韩士荣听父亲讲过,“他炸沉日军汽艇后,被敌人的机枪击中,肠子都流出来了。”韩银壮烈牺牲时年仅23岁。
1945年,抗战胜利后,韩巷村被更名为韩银村,以纪念抗战烈士韩银。但在2010年,韩银村与邻近的光林村合并为一个新的行政村,村名定为“腾飞”;为此,当地村民至今难以释怀,扬州晚报也曾连续报道此事。
吴桥镇高扬村(高扬)
高扬(?—1946),又名高漾辉,新四军烈士,湖南省平江县人,1928年秋收起义后参加红军,负责训练俘虏和报纸编辑,193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担任过抗日救亡团体放映队政治指导员。1939年周恩来在重庆派他到云南个旧锡矿担任《曙光日报》主编,次年到重庆,任《新华日报》副刊编辑。1941年到苏中任二地委宣传部长。
1943年在对日伪反“清乡”斗争中,他参加苏中区党委巡视团,考察四分区的对敌斗争工作,并作为中共苏中宝应县委代表,指导临泽区的开辟工作。1944年9月,他担任氾水区委书记。
1945年冬,高扬调任中共江都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46年3月15日在江都县在江都河南斗争中不幸于原吴桥镇谢桥乡(现并入吴桥镇)刘家被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包围,遭敌军偷袭,高扬果断组织突围。当撤到村外时,惨遭敌人机枪扫射中弹牺牲,时年32岁。
高扬烈士殉难处纪念碑于1991年4月落成,坐落在吴桥镇季刘村,占地120平方米,建筑面积36平方米,为砖石结构,碑高3.3米,宽1.5米,嵌有中共江都县委制作的搪瓷标志“高扬烈士殉难处”。此纪念地已成为谢桥中心小学、五庄、郭庄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浦头镇承仪村(栾承仪)
栾承仪(1921—1944),新四军烈士,浦头人。
1941年,栾承仪参加了新四军组织的“两减”、“三抗”斗争。1942年2月,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后担任西万乡民兵大队长、指导员的职务。
那时候日军驻扎在泰州刁铺,还有大量伪军,经常来周边乡镇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栾承仪就是老百姓的保护神。栾承仪敢于出手,杀了不少日寇和伪军,令敌人闻风丧胆,被老百姓称作“栾大胆”。
栾承仪的族弟栾承学,自幼听父母、长辈讲述栾承仪的事迹。他讲述过英雄故事的许多细节。比如,有一次,栾承仪接到线报,伪军一名团长将去嘶马办事,胆大的栾承仪便决定实施“斩首”行动。他带着几名民兵来到了嘶马,躲在暗处伏击,等到夜里伪军团长落单的时候,他就像是神兵天降,当场就将这名伪军团长给解决了!在栾承学记忆中,栾承仪最为经典的一役是带领民兵拦截了日商的货船。当时,有七八艘装载着日军生活用品的日本商船要经过泰州口岸港。栾承仪接到上级指示,对日商船进行拦截活动。他连夜组织民兵、百姓近千人参加战斗。为了避免人员损失,栾承仪制定了“擒贼先擒王”策略,先拿下押送商船的几名日军。这次战斗十分顺利,民兵们兵不血刃就扣住了所有的商船和货物。
1944年农历3月28日,那天是大桥镇东岳庙集会。栾承仪和几个民兵去集市打听伪军的消息。傍晚时分,集市散场,他们准备返回时,发现了四个伪军的踪迹,准备去跟踪。却不料,这是伪军设下的圈套。伪军把栾承仪故意引诱到陷阱里。当时几个民兵身上只有栾承仪有枪,其他人都是大刀、长矛,为了掩护同伴撤退,栾承仪挡在了最前面。他耗尽了所有子弹,在击伤伪军的同时自己也身中数弹。几名伪军把栾承仪包围了起来,一名伪军残忍地用刀将栾承仪的头颅砍了下来。后来,日本鬼子将栾承仪的头颅悬挂在在刁铺桥头示众……
栾承仪牺牲后,几名民兵冒着危险将他的尸体带了回来。老百姓用面团为他重塑了头颅,让其下葬。当地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满怀热泪写下挽联:“烈士敢牺牲,东岳庙前留纪念;民兵失指导,西万乡里泣忠魂。”(以上信息参见江都日报《“承仪村”,凝聚着当地群众对英雄的崇敬》,作者:王诚、朱长本)
大桥镇松山村(卞松山)
卞松山(1920—1946),新四军烈士,江都县史家乡人。
16岁就到大桥、扬州等地学做裁缝。由于生意清淡,加上他眼睛近视,不能做晚作,被迫改行到上海拉黄包车糊口。1941年他失业回家务农。在新四军及民运工作队的教育、培养下,他参加了革命工作。1942年被吸收为中共秘密党员,选送到县委秘工训练班学习。1943年初,担任政治交通员,从事地下交通联络工作。1944年初,担任吴桥区委组织科长,不久担任区委副书记。1945年春季大参军运动,吴桥区征收新兵300多名,因超额完成任务,他被提拔为县委委员兼吴桥区委书记、区长。1946年4月,为了坚持江都河南地区的斗争,成立中共江都河南工委、办事处和武工队,卞松山任组织部长。6月,江都县吴桥区委书记、江都河南工委组织部长卞松山,在带领武工队除奸时,被乡“自卫队”发现,后被“自卫队”和国民党军一个连共300多人包围。经过激烈的战斗,终因弹绝无援而壮烈牺牲。
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永远缅怀卞松山烈士,1994年原昌松乡(现并入大桥镇)政府在卞松山牺牲的原址,树碑建起了卞松山烈士牺牲处,一直至今。
(学生纪念卞松山烈士)
大桥镇坤平村(朱保坤、包志平)
朱保坤(1918—1940),新四军烈士,江都县原忠诚乡潘家庄人。
(朱保坤)
本是一介书生,1935年在陶行知创办的省立南京栖霞师范学校就读。70年后,当母校校庆寻找老校友时,他的后人还在师范专业甲班的花名册上找到了他的名字。在校二年,成绩始终保持在上等,积极参加种地种菜劳动。先后阅读了《永生》等进步书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卢沟桥事变”的隆隆炮声中,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栖霞师范被迫解散,朱保坤重回到故乡,在家里办起了私塾班。他时刻牢记自己是名共产党员,教国语、唱新歌,宣传抗日道理,灌输爱国思想。由于他对学生认真负责,家长们纷纷把子女都送到这里来上学。他还不收穷人家孩子的钱,一下子就收了60多名农家子弟,全村人都非常尊敬这位“朱先生”。
1939年,新四军挺进纵队由苏南来到苏北江都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朱保坤很快就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先后担任了曹王区忠诚乡乡长、支部书记、三乡边区农抗会主任、大桥工委书记等职,他能左右手同时开枪,一身绝技,被誉为“双枪将”。
朱保坤家境殷实,有良田120多亩、20多间瓦房,完全可过一种富裕的生活。但为了革命,他把一切都献了出来。他家大院子成了新四军休养所,伙计们昼夜忙个不停,送干粮、救伤员,连武器都藏在他家里。1940年秋,郭村保卫战后,新四军开始东进,朱保坤被留了下来,开展极为危险的敌后斗争。新四军挺进纵队后方医院留下了二三十人在江都河南地区休养,朱保坤担任休养所所长,负责军需、联络和保护伤员等工作。
1940年农历7月28日,居住在潘家庄的反动分子朱杰人探知朱保坤回家的消息,立即向盘踞纲汪庄的伪军头子丁一凡告密。当天深夜,丁一凡带了一个连的伪军突然包围了朱保坤的家,先用手榴弹轰炸天井,又在屋顶和家前屋后设下埋伏。
和衣而睡的朱保坤被爆炸声惊醒,马上跳起来,拔出两支驳壳枪,拉开住宅西耳门,想从屋外的过巷突围,不料敌人已将过巷顶头堵死,进退不得的朱保坤奋力反击,当场打死伪军一人、打伤一人。听到枪响,埋伏在附近的伪军一齐涌向过巷口,朱保坤终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年仅22岁,匆匆离开了他那年迈的双亲、年轻的妻子和刚刚6个月的女儿。
第二天,本来党组织要派朱保坤去泰州与李长江部进行谈判,可现在留给同志们的却是冰冷的尸体,同志们痛不欲生。县委一面抚慰烈士家属,一面下令追击逃敌,并将告密的反动分子朱杰人就地捕获镇压。
后来江都县政府为纪念他,决定将潘家庄更名为保坤生产队,焦荡一带用朱保坤和包志平烈士名字命名为坤平村。(以上信息参见扬州晚报《一介白面书生成了“双枪将”》,作者:根忠、姜涛)
大桥镇昌勋村(史昌勋)
史昌勋(1914—1946),新四军烈士,史家庄人。
他9岁丧父,只读过几年私塾。十六七岁就到上海一家猪场当养猪工。他每天起早贪晚,要到附近人家去收集下脚料,给猪做饲料,劳动很辛苦,而所得的工资仅够他一个人糊口。后来他就干脆回家种地了。
1941年,加入新四军。由于表现突出,1942年他就被发展为中共党员,并担任史家庄的农抗会长。
1943年农历6月19日,泰州刁家铺的伪军一个营到附近徐元乡一带抢粮。史昌勋闻讯率领史家庄民兵与其他几个乡的民兵一起,配合区游击连向伪军出击。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基本消灭了这些伪军,生俘40多人,缴获很多战利品。这场战斗,使附近的伪军闻风丧胆。同年7月16日,我军进攻吴桥伪军据点,史昌勋又积极带领民兵配合主力作战。
在史昌勋的积极努力下,吴桥区农抗会的筹备工作进展顺利,他当选为农抗会主席。1943年11月初,为了开辟大王、二寿两个边远乡的工作,史昌勋奉命率领12个乡的农抗会长前往。工作开展到第三天,在曹家庄遭到寺巷口下来的伪军包围。史昌勋带领队员向西突围,准备调集吉孔乡民兵来阻击伪军。不料,十几名伪军预先埋伏在曹家庄西头桥下,史昌勋等不幸被捕,被押解到刁家铺河西关帝庙内。为了营救史昌勋,江都县团的侦察兵化装成车夫,推着史昌勋的养父到刁家铺探监,乘机把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当夜,江都县团摸进刁家铺,剪断铁丝网,杀死伪哨兵,冲进关帝庙内,可史昌勋等已被转移到河东伪军团部。伪军在第二天上午,将史昌勋、王锦文同志杀害于刁家铺西街头。
新中国成立前夕,地方政府和乡亲们,为了纪念和告慰史昌勋和卞松山两位革命先烈的忠魂,就把乡名命名为昌松乡(现并入大桥镇)。(以上信息参见孟振林《不能忘却的故乡乡名》)
此外,丁沟镇荣臣村(原属麾村乡)、丁伙镇庆波村、大桥镇启于村等,皆为纪念烈士而命名。
欢迎各位网友留言补充相关史料(如果有照片更好,可以在后台发给我),谢谢!
(声明:本文旨在供读者知晓家乡历史,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整合了网络上有关文字与图片,于此向有关作者及网站表示真诚的谢意!如果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我联系,我会及时审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