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童说新闻|冬奥会冬残奥会奖牌发布、野生动物园上演惊险一幕(2021.10.24-10.30)
小童/播讲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奖牌发布
上周的10月26日,我们迎来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倒计时100天。在主题为“一起向未来”的活动现场,本届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奖牌隆重发布。
奖牌特写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快来看看图片,和你期待的一样吗?小童看到奖牌的第一眼,觉得简约大方,也很中国化。奖牌的整体形象是圆环加圆心,数一数你就会发现,刚好五个环。据介绍,同心圆的设计,来源于距今约5300年至5800年我国安徽省凌家滩的玉璧形象。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共享冬奥荣光。
仔细看,奖牌正面中心刻有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周围刻有北京2022年冬奥会英文全称。圆环做了打凹处理,上面浅刻的装饰纹样均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冰雪纹表现了冬奥会的特征,祥云纹传达了吉祥的寓意。
奖牌背面中心刻有北京冬奥会会徽,周围刻有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文全称。圆环上刻有24个点及运动弧线,取意古代天文图,象征着浩瀚无垠的星空、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象征着第24届冬奥会上运动员如群星璀璨,创造佳绩。奖牌背面最外环镌刻获奖运动员的比赛项目名称。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本着“两个奥运 同样精彩”的原则,冬残奥会奖牌与冬奥会奖牌选用同样的形象来源,设计一脉相承。奖牌正面中心刻有国际残奥委会标志,周围刻有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英文全称及金、银、铜的盲文。奖牌背面中心刻有北京冬残奥会会徽,周围刻有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中文全称。奖牌圆环上刻有13个点及运动的弧线。奖牌背面最外环镌刻获奖运动员的比赛项目名称。
听完小童的介绍,你们有没有感觉到此次冬奥会、冬残奥会奖牌的设计简约却不简单。奖牌的挂带采用传统桑蚕丝织造工艺,在冰雪底纹上印有北京冬奥会会徽、核心图形等相关信息。挂带选用红色,与中国春节文化特色相契合,表达对运动员的节日祝福。奖牌的盒子也是有讲究的,以大漆和竹子为主要材料制作,既突出中国文化特征,又符合“绿色办奥”和可持续性的理念。
在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我们预祝赛事筹办工作进展顺利,期待奥运圣火点燃的激动时刻。以体育为纽带,追求团结、和平、进步、包容,是最光明的选择。唯有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世界各国才能携手一起向未来!
野生动物园上演惊险一幕
10月23日,北京野生动物园自驾游览区出现了惊险的一幕,一位游客违反游园的安全规定,突然从自驾车辆上自行下车,闯入白虎展区。工作人员发现后马上制止,但是游客对工作人员的劝阻不予理睬,反而加快脚步跑过防护坡,跳入了展区的隔离沟。
图片来源:北京新闻
此时情况非常危急,白虎随时可能发动攻击,游客的生命危在旦夕。工作人员一边大声喊话,让闯入者不要乱动,一边向白虎投喂食物,分散它们的注意力。但令人迷惑的是,这位闯入者自始至终都不听从工作人员的指令,反而从隔离沟底爬向展区内侧,与展区内的11只白虎对峙,还不断发出声音、用动作挑衅它们。
所幸展区内有多重安全防护设施,其中一道隐蔽式装置起到了关键的防护作用,使闯入者与动物之间没有发生实质性接触。工作人员全力施救,先后采取食物引诱、投掷鞭炮等方式将白虎驱赶开,随后进入展区将闯入者带走。最后,这位做出出格举动的游客被依法刑事拘留。
这不是野生动物园里第一次发生不文明的事件了。今年8月7日,有两家游客在北京野生动物园游览时因琐事发生纠纷,继而相互谩骂、撕打起来,引起游客和附近动物们的围观。动物园的饲养员说,动物们是第一次看到人类之间的打斗场面,惊奇不已,当天晚上动物家庭们在兽舍内纷纷仿效,场面一度失控。后来在饲养员的耐心教育下,动物们知道了打架是不好的。
接连发生的闹剧有的让大家觉得后怕,有的让人感到可气又可笑。难道和动物们相比,人还没有动物有“理智”吗?央视新闻主播严於信在报道这一新闻时用了四个“太”来评论:对运气太侥幸、对规矩太无视、对后果太无知、对生命的敬畏太缺乏。
这四句话值得我们深思,与老虎对峙并不是英雄举动,而是害己又害人的行为。尊重动物、爱惜生命是小朋友都知道的事情,偏偏有些成年人不以为然。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一些人缺少规则意识,缺少对生命的敬畏。守规则、有公德,不仅是文明公民的行为底线,在有些场合甚至是保命的底线。希望发生在动物园里的这惊险一幕能给更多人敲响警钟。
小童新闻写作课堂
第33期 新闻背景的任务、作用之二
本周我们来看看新闻背景在揭示事物意义、唤起社会关注方面的作用。
之所以许多新闻作品要借助背景材料来揭示事物的意义,一是因为读者很想了解为什么要知道这件事?它意味着什么?二是因为有些新闻发布者希望通过媒体说明这件事的社会价值,得到社会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三是新闻媒体选择将这条新闻报道出来,也是因为媒体觉得它对社会具有某种意义、有让读者了解的必要。在这些情况下,在新闻报道中插入背景材料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手段。
1998年6月20日,北京有关单位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于1999年9月9日9时9分9秒,把1957年从云居寺出土的10082块石经重新放回地穴珍藏。这就是基本的新闻事实。如果消息仅仅写到这里,读者会提出许多疑问。在这里,就需要添加多种背景材料予以解释,说明为什么要重新放回地穴?这样做的必要性和意义是什么?解开这些“谜”,是读者的需要,新闻发布者为了获得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也必须说明这一点。为此,这篇新闻在导语里就插入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介绍了这批石经始刻于1300多年前,包容了佛经的经典要著等来历、内容,从而说明石经回归地穴不仅是文物保护的需要,也是佛教界的一大善举。这一来,读者就不难理解了。
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这篇报道哟。
北京云居寺千年石经将回归地穴
本报北京6月20日讯在今天召开的“石经回归”新闻发布会上,有关方面负责人说,由于技术手段欠缺,长期受大气严重污染,1957年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云居寺出土的佛教石刻经板已“严重风化”。为了更好地保存这批重点文物,1999年9月9日将其回归地穴珍藏。
据史载,最早主张把佛经刻在石头上的是北齐南岳天台宗高僧慧思。第一个将此事付诸实施的是他的弟子静琬。从1300多年前的隋代大业年间开刻,历经辽、金、元、明数代千年,无数僧人辛勤劳作,共刻出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石经。完工后藏于云居寺附近石经山9个藏经洞,和寺内压经塔下的地穴中。
佛学家说,这些石经包容了佛经的经典要著,辽金刻经以《契丹大藏经》为蓝本,可以校正存世佛经的舛讹。静婉生前曾留下刻经主旨:“此经为未来佛法难时拟充经本,世若有经,愿勿辄开。”但后人未遵循此言。
据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介绍,1957年从云居寺南塔附近出土辽、金时代刊刻石经板共计10082块。置入的展室,实为库房,既不利于向世人展示,又不利于保护。41年来,文物部门与有关专家虽多方设法保护,但至今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有的石经板字面已脱皮,有的整块下掉,有的表面呈粉末状,有的大面积文字脱落。
专家认为,把这些石经重新放归原埋藏处的压经塔地穴封藏,是目前防止石经风化的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七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
费伟伟.人民日报记者说: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欢迎您在文末留言或在“文话童心”群内说您的看法和孩子的反馈,也欢迎多给我们提改进意见。愿我们一起努力,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让孩子不急不缓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