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海清:新课改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此文发《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2.第2期
新课改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民族实验初级中学 万海清 邮编:44432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课堂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服务于教学的整体目标,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将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其独特的价值。“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指教师和学生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育内容来源,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资源如此丰富多彩,究竟哪些资源可以进入我们的课堂,并能为教学服务,必须通过筛选机制过滤才能确定。
一、依据教学目标,锁定选取方向
课堂教学资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选用什么样的资源,首先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材,教材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它体现了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是师生教和学双边活动的重要依据。语文教师备课时首先要反复阅读教材,与语文教材编写者对话,与课文的作者对话,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锁定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在选取的过程中不断与教学目标对接,提升教学理念,丰富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感悟。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词嚼句,阅读感悟文字材料,对教材上精美的插图也不可忽视,应引导学生观察品味,感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
实施新课程,牵涉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好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作用的问题。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使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把教科书当做圣经一样来解读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了,从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教学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由此看来,教师要由教科书的忠实讲授者转变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里的课程,是指教师在兼顾语文课程共性的前提下而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的个性化课程。这种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课程,是判断语文教师创造精神、创造才能有无和强弱的重要标志。首先,就课程内容而言,除教科书外,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丰富、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其次,就课程的动态性建构而言,教师要以强烈的母语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日常生活、社会甚至世界的广泛联系。诸如让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流程。
二、了解学生需求,遴选课程资源
在学生和教材间有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天地,教师的职责就是衔接、引导,寻找结合点,让学生借助教学资源主动获得发展。教师始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资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为使课堂教学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发展方向等情况有明确的评估,使课程资源开发具有明确的指向,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直接效益。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对课程资源进行梳理归类与整合,并通过教学进行验证,根据教学效果及时反思与调整。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首先是筛选课程资源的主体,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在筛选过程中培养信息才智。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搜集各式各样的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去“研究”,根据一定的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并学会分辨、筛选、分类、检索和使用,在搜集的实践中形成能力,以备课堂上主动参与教学,与同学共享自己的发现。此外在教学中不断比较、验证是重要的筛选过程。
三、比较资源成本,确定呈现方式
在锁定资源方向(为什么用这类资源)、了解学生需求(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呈现这些资源,怎样呈现最符合经济、有效的原则。教师寻找教学资源不能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而是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艺术化地加工,优选适合本年龄阶段、本班学生接受能力的呈现方式。
不少教师(尤其在公开课上)为了让课“出彩”,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有的音像资料在课堂上确实产生了效果。可是学生上课时很少打开书本读书,很少精心品味语言文字。教师因为要不断点击课件,很少离开讲台走到学生身边去倾听他们的朗读和发言;课后学生生字掌握不牢,课文读得结结巴巴。应当承认,教师课前确实动了不少脑筋,画图、录音、录像等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我们不禁要问:放着语文课本这一现成的教学资源不用,课上学生到底是被影音材料感动了,还是被语言文字的描述打动了?课件,到底是上课的点缀还是累赘?我们平时上每节课都能花这么多时间去制作吗?我们有没有耗费更小、教学效果更好的教学资源?教师课前是不是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解读教材、了解学生上?课上是不是应该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观察、倾听、评价、激励学生上,以便及时捕捉动态生成的鲜活的教学资源?
四、依托教材文本,多元开发延伸
教材仍然是重要的学科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很大的突破,就是在教学中强调文本与师生的对话。无论是在教材的使用上,还是在课堂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新课程都突出强调了一种开放的理念,即打破原来的把教材当圣旨,按照教材的顺序、内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对教材的处理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应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开发与利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对学生学习有意义的材料,经老师筛选呈现出来,也叫“二次开发”。如教授《狼》一文时将四篇写狼的材料呈现出来:蒲松龄的《狼》写狼的凶残与狡黠;毕淑敏写狼的聪明与神勇;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狼的兽性;《狼和鹿》又告诉人们打狼引起生态失衡。这样把语文与其他领域的学习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有意识沟通起来,有利于比较,有利于多元解读,有利于多角度解读。
语文新教材在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提供了许多新思路,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比如:(1)在课文前的阅读提示,(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中,加强了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利用的引导。(2)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探究、练习或练习)中注意将课文学习导向课外学习资源的利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有广阔的延伸与创造的空间,在积极利用课程资源的思想指导下,应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特点,采取诸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等各种方式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这些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可以是课文的有关内容,可以是学生的个体经验,也可以是学生的丰富想像等。通过建立课内外的联系,使课内外的学习资源有机地融入教学中,丰厚学生的积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源的能力。(3)设置“综合性学习”版块提供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并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铺路架桥。
总之,课堂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的支撑。通过增加课堂教学资源的数量、提升课堂教学资源的质量来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已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