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高赞演讲:我们的认知,正在被这3种偏见毁掉

加入正能量爆表的逆境研习社

今天是2020年的第302

距离2020年结束还有64

今晚逆习主题:思维误区

逆习君说✎

人生是无数次选择的结果,选择的好坏直接造成了今天我们的现状,一个人的认知力越强,越决定了他对决策的正确判断。

很多人一辈子碌碌无为,没办法打磨出优秀的认知力,正是因为一直无法摆脱3种思维误区。 

今晚的文章将为你提高警惕, 避开这3大思维误区,同时还会告诉你如何扩大自己的“认知半径”,走出左右我们认知的框框。

知乎上曾有一个提问:有什么非常重要却总被人忽视的底层能力? 

有一个热门回答是这样的:认知力

所谓认知力,无非就是对世界万物的判断,你的判断越接近事实,你的认知力就越高。 

人的智力、能力都相差无几,但出到社会后的几年内,发展往往大相径庭,其中除了机遇的因素,认知能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正如职场作家良大师所言:

“认知能力决定了做正确的事,这比正确地做事要重要100倍。” 

想要提升认知能力,其实并不容易,我们一直以为自己足够冷静理智,殊不知每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都被外界深刻影响着。

在这其中,有3种特别值得关注的思维误区,它们严重妨碍了我们理智看待这个世界。

可以说,很多人一辈子碌碌无为,没办法打磨出优秀的认知力,正是因为一直无法摆脱这3种思维误区。

美国气象学家J·马歇尔·谢博德(J. Marshall Shepherd)就在TED的舞台上,用短短13分钟的演讲告诉大家: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正在被这3种思维误区毁掉

误区一: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就是人们总倾向于寻找证据来支持我们已经相信的事情,抵制不同的看法。

古时候就有“疑邻盗斧”的故事,我们往往只愿看见自己想看到的,却选择性忽视那些发生在眼前但对自己想法不利的事情。

《爱情保卫战》中曾发生过这样一幕,有对夫妻结婚七年,一上场就不停吐槽对方身上的缺点。

妻子说丈夫太懒,一下班就瘫在沙发上,吃完饭也不收拾碗筷,平时也不打扫房间;丈夫则责怪妻子太啰嗦,自己上班那么累,回到家里还要被妻子烦着。

两个人一直相互指责,哪怕主持人一再苦劝也毫不在乎,仿佛对方就是敌人,要把对方打倒为止。

直到主持人涂磊问:除了缺点之外,对方身上有什么优点吗? 

丈夫这才说:她做饭很好吃,也很独立,结婚这些年一直在赚钱,对我父母也很孝顺。

妻子也抽泣着说:他把钱都交给我保管,每年还带我去旅行,工作能力很强。

这对夫妻就是掉进了“确认偏误”的陷阱里面,在他们彼此心中,已经把对方当成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所以会拼命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想。

在丈夫眼里,妻子是一个啰里啰嗦的长舌妇;在妻子眼里,丈夫是一个毫无作为的懒鬼。

两个人都坚信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对方,所以才会吵得你死我活。

哪怕对方身上其实还存在着不少优点,他们都已经看不到了,因为他们潜意识地认定了对方就是这么差劲,所以不惜忽视甚至扭曲事实——其实对方身上也有很多优点。

如果不是后面主持人的提问,让他们重新开始审视对方身上的优点,或许他们还在“确认偏误”的陷阱里,和那个自己想象中的、缺点满满的对方吵得你死我活。

你想想,类似的情景,在生活中何其常见:

看到同事指出自己的错误,就觉得同事在排挤自己,还找出了不少同事排挤自己的“证据”哪怕对方很有可能只是就事论事;

觉得爱人不喜欢自己了,那看什么都觉得对方变了心,对方迟点回信息也一定是变心了,而不是因为对方工作实在很忙。

请记住一句话,你看到的往往只是你想看到的。

当你带着情绪去看待问题,往往就是掉进认知的陷阱里。

误区二: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D-K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effect),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

通俗点解释,就是谢博德博士说的:“总有一些人认为自己什么都懂,或者低估自己不懂的事情。” 

这个效应是由社会心理学家邓宁和克鲁格联合发现的,他们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是高估自己,当他们实际得分只有12%时,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为此,邓宁和克鲁格发表文章,总结出了“达克效应”,并指出人们经常呈现的特点: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准;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之所以会普遍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部分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自信心,总是倾向于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自己不行又不承认,还觉得别人也不行。

如果你不觉得自己曾犯过这样的错误,那你很有可能已经掉入“达克效应”的陷阱里。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还记得这句话吗?

举个例子,不少人都爱骂中国足球,觉得水平低,换谁上去也能踢,甚至有人向国足宣战:你们和我们校队踢一场球,能赢吗?

对于这种想法,韩寒就曾写过一篇文章《我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说起自己20多岁的时候,曾经和一群五年级左右的职业儿童预备队踢球。

韩寒是校队成员,几个球友也都是上海高中各个校队的优秀球员,对手只是一群小学生,哪怕是职业预备队的成员,他们也是信心满满。

结果,上半场20分钟,他们就被灌了整整20个球,进球0个,传球成功不到10次,其他时间都被小学生当狗遛。

最后下半场也不踢了,对方教练说不能和这样的对手踢球,会影响小队员们的心智健康。

以至于后来朋友看球时爱骂街,他只是在旁边笑而不语,因为他“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

孔子曾说:

“真正的知识,是要知道一个人无知的程度。” 

莎士比亚也说:“傻瓜认为自己是明智的,而聪明人则认为自己是个傻瓜。” 

很多事情,真的没我们想得那么简单,多一分尊重,不要老是自以为什么都懂。 

倘若总是觉得自己很厉害、别人很糟糕,那其实是忽视了自己的缺失和薄弱,永远不可能有提高的可能。

一个人的病什么时候最难好?在他不觉得自己有病的时候。 

一个人什么时候最难提升自我?当他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好的时候。 

不要让达克效应,阻碍了你向上生长的道路。

误区三:认知失调

谢博德博士在演讲中说了一个故事:2017年飓风哈维登陆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市,3天之内降雨50英寸,整个城市都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

但在飓风登录前一周,谢博德博士就已经反复提醒休斯顿市民:根据观察,这次飓风到来可能会造成40到50英寸的降雨量。

即便如此,市民们依然无所作为,并在一周后迎来了洪灾,造成了重大损失。

为什么会这样?

休斯顿当地虽然经常下雨,但之前全年的降雨量也才34英寸。

谢博德博士所预言的“短时间内降雨40到50英寸”,已经超过了休斯顿市民能够理解的范围——几天之内就下完一整年的雨?这怎么可能!

因为和自己过去的经验发生冲突,所以休斯顿市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看到了预警,但没想到真的会这么糟糕。” 

这就是谢博德博士说的“认知失调”:

新信息与已有的信念相矛盾,无法理解现有经验外的事物的时候,会让人产生失调的感觉,这种感觉会驱使一个人去寻找合理化的解释,让自己的认知达到一致。

休斯顿的市民就是这样,他们面对无法理解的新信息,就去找一个合理化的解释,觉得灾情不会那么糟糕,忽视科学家的警告,最后造成重大损失。

试想一下,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实在太常见了:

有些女生遇到了渣男,渣男不仅出轨还家暴,但女生反而为渣男维护,说他只是喝了酒才这样——这就是因为她无法接受自己爱上的男生是个人渣,为了避免认知失调,只能不断找借口骗自己。

很多爱抽烟的人明知抽烟不好,却很自信地认为“虽然抽烟有害健康,但是不会发生在我的身上”,哪怕咳嗽不断也不愿意停下来。

但很显然,这种态度妨碍了我们看清楚世界的真面目,让我们始终带着滤镜去看待这个世界,不愿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最后自会被现实狠狠教育一顿。

认知半径

决定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

那么如何摆脱这3种思维误区的影响,走出思维上的认知框架? 

谢博德博士提出了一个“认知半径”原理,他把人的认知范围比作一个圆圈,认知的半径越大,人的认知范围也就越大。

认知半径,决定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 

那么,应该如何扩大自己的认知半径?谢博德博士给出了3个方法:

1、列出自己的偏见 

回忆一下,自己曾经存在的种种偏见,比如地域歧视、性别歧视、看待问题过于主观...

然后思考一下,它们到底从何而来,由什么形成的?——你的养育过程、你的学习过程、你的信仰、你的成长轨迹...

想要不被偏见影响,首先要看到自己存在着哪些偏见。

2、评估信息来源 

每一次从外界接受到一个信息,不要先急着认同这个信息,而是先反问自己一下,这个信息从何而来的?这些信息的来源,到底有没有权威性?

3、表达出来 

你可以和朋友、家人谈谈,评价自己过去的偏见,以及这些偏见是怎么形成的,谈谈你如何评估你的偏见和信息来源,并可以试着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自己的认知的。

人生是无数次选择的结果,选择的好坏直接造成了今天我们的现状。

大部分的选择,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只能靠我们的认知能力去判断。 

不是人生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人生。

🙏以上内容,与君共勉。

一句话总结

很多人一辈子碌碌无为,没办法打磨出优秀的认知力,正是因为一直无法摆脱这3种思维误区。

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你的认知力,决定了你对自己人生的掌控度。

📌作者简介:唐一,来源:阿何有话说(ID:aheshiwo)。这里是正能量爆表的逆境成长研习社(ID:nixi173),每篇原创文章都会给你3个锦囊妙计。唯有坚持学习,才能逆境重生,实现人生逆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