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班秀文:小经方,恢复上肢阳气,让关节不冷、不疼、不僵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说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伤寒论》、《方剂学》、《中药学》、《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我时刻认为,在中医先贤面前,如我这般的后学,可能永远都是小学生。
因此,我对大家们的治疗经验,一直研究、领会。一旦遇到经典的验案、验方,我就收藏起来。
现在,我给你说的,就是首届国医大师,广西名医班秀文先生的用药经验。班老生于1920年,卒于2014年。
有一次,班师遇到一个患者。她姓陈,女性,农民。
什么毛病呢?可能是干农活积劳成疾吧,最近十年来,双侧上肢反复发生疼痛。肩膀、胳膊肘,或者手腕,总之是上肢的关节反复发生疼痛。尤其是遇到寒冷低温刺激,疼痛更剧烈。
患者觉得这就是风湿,农村人干农活,谁还没有个风湿病啥的?所以,没在意。
但是最近这一周以来,疼痛逐渐加剧。患者肩、肘、手指关节开始有肿胀出现。有一次,她用冷水淘米。结果刚一碰水,手指关节就传来剧痛,疼得她把淘米锅都扔掉了。当天晚上,辗转反侧,疼得彻夜难民。
她求治于班师。刻诊,见患者脉象沉弦而细,舌苔薄白,而且舌尖有瘀点、舌质颜色偏暗红。
班师寻思片刻,写了一张配伍。方见——
桂枝5克,炮附子(先煎)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黄芪20克,党参15克,川芎6克,生姜6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结果,患者只用了一剂,肩部的疼痛就大大缓解,当晚能够睡觉。再用7剂,所有疼痛几乎消失,关节伸缩自如。
这个医案,原本记载于班师的临床经验辑要中。我看到以后,深有感触。
我觉得,它对于我们普通人,借鉴意义很大。
首先说,这个患者的问题,在于寒凝血淤。
寒凝,是前因,血瘀,是后果。
怎么知道寒凝?你看,她的症状遇寒加重,发病之前有十年的肢体不适感,可见这寒邪已经很深了。苔薄白,脉沉弦,说明寒邪在里,因寒而致痛。夜间阳气虚弱,寒邪偏盛,所以患者到了晚上疼得尤为难受。
寒凝经脉,结果是什么?是气血运行的瘀滞。所以,他舌红,舌尖有瘀点,而且痛处固定不移、程度剧烈。这些都是寒邪凝阻于经脉,不通则痛所致。
所以,总地来说,患者就需要温阳散寒、温经止痛。
也许有人会问,这个寒凝血瘀,为什么就偏偏发生在上肢?这个道理很简单,古人讲,四肢为阳气之本啊。这个本,当标志讲。就是说,四肢的状态,是体内阳气盛衰的标志。阳气不能濡养四肢,则经脉易受寒邪所伤,导致血瘀作痛。
其实,她这个现象,在现在很多病人身上是常见的。有很多人,肢体疼了好多年啊,但是不就医,一拖再拖,结果寒邪日益深入,导致病势沉重、疼痛剧烈。到这时候,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自汗了。很多风湿、类风湿症候偏寒的人,都这样。
面对这状态,班师用的配伍,是科学的。
仔细看,这个配伍其实是经方桂枝汤的化裁。桂枝汤,原方组成是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这里头,把大枣去掉了,加入附子、当归、黄芪、党参、川芎。总体来看,炮附子温补脾肾之阳,势大力沉,试图化解陈年的寒邪。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用于温行经脉。白芍配甘草,用于止痛。当归、川芎活血养血,黄芪、党参健脾益气。这就是基本思路。
从这则医案和医方,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日常临床中,我可以看到大量上肢痹痛的患者。其中,属于寒凝血瘀的,不少。我模仿班师的用意,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温阳益气之品,效果是可以的。
这是一条宝贵的用药经验。我写出来,希望大家能够领会。专业人士,不妨以此作为借鉴,日后在临床过程中加以应用。非专业人士,我劝你还是在专业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来借鉴使用。这里头的炮附子,在用量用法上是有讲究的。尤其是在用量上,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态来做调整。像上头这个患者,病史十年,疼痛令她彻夜难眠,可见寒邪还是很厉害的,不用炮附子,难以挽回局面。而且,她脉象细弱,必须用大量的补气之品,所以重用黄芪、党参。其他的人,怎么定这个量,就值得探讨了。总之,这就是要随症加减,辨证施治。
但不可否认的是,桂枝汤加温阳益气、活血化瘀之品,对改善上肢痹痛属寒证者,是合适的。这个道理,值得牢记。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希望我的这篇文说,能够有类似困扰的人,打开一条思路,透出一点希望。
全文完。欢迎关注“微门诊”,文君然每天和你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