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定窑粗胎 磁州窑与邢窑粗胎产品
(原标题:宋金粗胎定瓷辨赏)
图一:宋代定窑酱釉四绳纹盖罐
图二:金代定窑酱釉碗
图三:金代定窑黑釉碗
定瓷瓷胎有的颜色发白、胎质细腻;有的颜色发黄、发灰,胎质较粗,俗称“土定”。很多藏家热衷于对细白胎定瓷的研究与收藏,而对于粗胎定瓷则重视不够,以致很容易把粗胎定瓷误认为是其他窑口产品。其实,很多粗胎定瓷的造型非常美观,其美感不逊色于细白胎定瓷,粗胎定瓷的那种粗犷、质朴,反而比一些细白胎定瓷更有韵味,甚至一些粗胎定瓷品种,在细白胎定瓷中反而没有发现。因此,定瓷研究如果只专注细白胎产品,而忽略对粗胎产品的研究,就难免在收藏、鉴定中出现误判。先来鉴赏一组粗胎定瓷:
如图1是一件宋代定窑酱釉四绳纹盖罐。罐为土黄色瓷胎,通高约14.5厘米;罐口为芒口,外径约8厘米;底足不施釉,足外径约7.3厘米,足底靠近足墙处有半枚红色指纹;罐盖子边沿超过子母口部位较宽。盖子中心顶部为一瓜蒂钮,盖子呈坡度较缓的伞形,直径约10厘米,盖子子母口外径约7厘米,盖子边沿处有两道阴划旋纹装饰,两道旋纹间距约0.5厘米;罐身肩部斜溜,靠近肩沿处也有两道阴划旋纹装饰圈,两道旋纹间距约0.57厘米;四条绳子状装饰条绕罐身一周且基本平均分布,绳条方向从罐口到罐底,从上到下垂直,绳条上刻满左高右低的斜条状花纹。此罐内外壁因手工拉坯产生的横向竹丝刷纹十分明显。此罐通体施酱釉,施釉不到底足,部分釉色明显变暗,应是烧窑时产生的“串烟”现象所致。罐体肩部、四周“泪痕”明显,聚釉处产生的“泪滴”有的呈深绿色。此罐形体肩部稍宽,并渐渐向底足方向收窄,非常美观、大方。此罐瓷胎密度较高,烧成温度也较高。作为保存完整且原装带盖子的器物,流传到现在实属不易,也非常稀少。
图2是金代定窑酱釉碗,为土黄色瓷胎;通高约5.5厘米,碗口外径约16厘米,底足外径约6.1厘米。碗内外壁皆施酱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内碗底中心有一圈刮釉,应是当时装烧方法所需。底足部位粘沙等较多。瓷胎较密,烧成温度较高。此碗保存完整,釉面中有几处缩釉孔,足底中心处有一处窑裂。
图3所示是金代定窑黑釉碗,为灰色瓷胎;通高约5.9厘米,碗口外径约15.9厘米,底足外径约6.1厘米。碗内外壁皆施黑釉,色黑如漆,外壁施釉到足底。内碗底中心有一圈刮釉,应是当时装烧方法所需。底足施釉,圈足周围粘沙较多。瓷胎较密,烧成温度较高。此碗釉面中缩釉孔较多,保存完整。
以上粗胎定瓷,很容易被误定为是磁州窑、邢窑或其他窑口产品。其实,类似瓷片在定窑遗址曲阳县涧滋村、东西燕川村不难发现。
定窑粗胎产品如何与磁州窑产品、邢窑粗胎产品区分呢?笔者以为,应主要从瓷胎密度、烧成温度、釉色、工艺技法、装饰手法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如下:
密度:定窑粗胎产品密度高,磁州窑产品密度低,邢窑产品密度也相对较高。从烧成温度来看:定窑产品烧成温度高,磁州窑产品烧成温度低,邢窑产品烧成温度也较高。
胎土颜色:定窑、磁州窑、邢窑都有土黄色、灰色粗胎,但是不同窑口的瓷胎颜色差异还是不一样。比如定窑的灰色呈淡灰色,磁州窑呈灰褐色,邢窑呈青灰色等等。
酱釉釉色:定窑的酱釉中产生的窑变,与磁州窑的酱釉中产生的窑变明显不一样,而且光亮度也不同。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河北石家庄 江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