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老南市(上)

我记忆中的老南市

南市,顾名思义就是老城里南门外的一个集市。然而就这么一个“集市”,却在几代天津人的记忆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分量。上世纪80年代,南市地区建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食品街。

“老南市”的故事多,这期咱们就说说当年的“老南市”。

小杂铺中的温情

王和平

“合作社”对于天津来说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的新兴事物,五十年代之前没这一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小杂货铺,天津人习惯称之为“小杂铺”,因为天津地方口音说话吃字,把“杂”字和“货”字给免了,直接就叫小铺。

上世纪实行计划经济以前,南市里的小杂铺数量之多难以计数。它们规模都很小,也就是一两间门脸儿,而且大多是夫妻店或父子店,有的前店后院,有的还带住家。

这种小杂铺的经营特色首先是品种齐全,油盐酱醋就不用说了,各种调料、酱菜、豆腐、烟卷、白酒、香皂、红糖、白糖、碱面等等包罗万象,甚至连小孩生病吃的药丸都卖,比如宝塔糖什么的。有的小铺还经营青菜、鸡蛋、挂面,文具纸张乃至蜡烛、煤油。还有一个跟现在不一样的,在这里买烟都可以拆盒按根儿卖。南市的小杂铺多服务温馨,不坑人不骗人,不唯利是图,体贴友善。

我家以前就住在南市附近,我们那个老院胡同口就有一家小杂铺,那是南市治安大街和广善大街的西北角。小铺的经营起点很低,也不怕麻烦,做的都是小生意,青菜不必非整斤买,三分五分照卖不误。还记得掌柜的是个老太太,每天在门前的一个大马扎上坐着晒太阳,有人来买东西,如果是烟卷火柴,会很放心地让顾客自己去拿,少一分钱二分钱也没关系,实在没钱,可以赊账,下回来再补上。

不仅如此,这家小杂铺还可以临时配制“熬鱼佐料”,谁家熬鱼就拿上一个大碗和几分零钱,到小杂铺配一碗熬鱼佐料,掌柜把酱油、醋、糖色、面酱、酱豆腐汤、料酒、大料统统调入大碗递给顾客,回家直接就下锅了,那才真叫方便。

而且这家营业不分昼夜,遇家中有产妇夜间分娩,急需物品时,半夜可以叫开铺门买到鸡蛋、红糖、挂面等等。掌柜绝无怨言,如果当时没带钱,照样可以把东西拿回家。

由于这种小杂铺大多数开设在居民区(有的还兼营公用电话,打电话三分钱,接电话五分钱),掌柜的老太太跟附近住户长期接触,所以左邻右舍都很熟悉,哪家姓甚名谁,几个小孩,男的女的,都了如指掌。因此,遇到寻亲访友又说不准住处者,到小杂货铺一打听,立刻一清二楚。天长日久,老太太与周边居民形成一种特殊的密切关系,谁家的孩子过满月,哪家的老人过大寿,老太太都会赠送一些小礼物以表心意,可以说是小铺方便了百姓,百姓也养活了小铺。

这家小杂铺承载了我太多的童年回忆,所以每每再回忆起小铺的情形,仍历历在目,无法忘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