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构筑孩子的写作能力和思维体系?(二)为什么要学思维?
引言
接下来我就从自己的个人经历出发,来谈一谈思维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怎样构筑孩子的写作能力和思维体系?(二)为什么要学思维
二、为什么要学思维?
在真正接触思维学习之前,我对思维的价值认知还是比较片面的。学好了思维,只不过学东西更快,说话更有条理,写文章更清晰。直到我真正接触了思维学习,我才发现,思维模式的转变所带来的价值不止于此,没有它,我的人生都很可能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学好思维有助于理清认知结构
在学习思维之前,我的认知模式是点状记忆,听老师讲课习惯性的把对方所有说的话,哪怕是一个最细枝末节的案例都要记清楚,这让我每次都必须打起百分百的精神,瞪大眼睛仔细听。可即便如此,这些内容我仍忘记的很快,更别提结合自身以运用。
有一次,我和我的一位伙伴一起参加了2019年新教育联谊会。当时我们都十分激动,因为这次联谊会会有山长对于国际形势的讲解分析,肯定干货满满。秉持着“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的态度,我和伙伴决定轮流记笔记,即便再复杂的内容也要百分百的复制下来,以便于今后的反复消化和复习。
有了强大的动力,我和她便打起了“车轮战”,终于依靠着飞快地打字速度把山长的话全部“复制了下来”。
按常理来说,我们之前的记录和之后的消化应该能带来不少价值,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一方面,我们光顾着记山长说的话和案例,却没有注意哪些是山长所强调的重点,哪些是辅助,结果回看笔记感觉头脑一团乱麻,毫无头绪;另一方面,我们大量的死记反而失去了体会山长上课主线及背后用意的机会,这让我们忘得很快,过了几天后基本对演讲的主体内容也就失去了印象。
其实,山长的话和体制学校的课程不同,他带有高度的主线性和逻辑性。我们的行为无异于刻舟求剑,面对新教育的内容,也仍然沿用以前体制学校记笔记的学习方法,效果当然不好。
于是,这一次行知联谊会,我立志不要走上次的老路,而是用上次失败的惨痛教训外加三年的思维学习经历,想办法体会山长演讲的核心要点和脉络。因此,在演讲中,我并不执著于把内容全部记录在案,而是抽离主线,并把山长所演讲的案例内容全部填充在主线之内,就能把整场演讲的内容梳理得十分清楚。就这样,原本用来奋笔疾书的电脑现在只需要乖乖躺在我的腿上做小桌板,而我只用笔偶尔在本子上画一画思维导图,完全不用强迫自己去记忆,并沉浸在山长的逻辑脉络之中。那一刻,我终于发现听课原来可以这么轻松,这么美妙。
在分享会结束后,我早就把我所梳理的思维线牢牢印在脑海,后来又再与两位老师交流时复述了两遍。等回到知守学堂,又在没什么参照物的前提下把头脑中的思维线整理成了文字。一直到现在,山长讲解的内容还牢牢地记在我心中。
当然了,山长的讲解内容肯定比我所理解的还要复杂深奥,以我目前的认知水平也只能听到一些皮毛。不过,即便是皮毛,转换认知模式也让我听课比以前更轻松,思路比以前更明确。更何况,只有掌握了核心脉络,才能让更深入的理解成为了一种可能,如果单纯死记硬背,学得死,忘得快,转天就抛在脑后,何谈从演讲中获得价值?
其实,这就是思维的力量。思维能够把我们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从点状变为线状、从机械性记忆变为理解性记忆,把我们所接受到的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整理、排布,最终形成一条清晰的逻辑线。
很多人听到这里该问了:之所以听山长的演讲能梳理出思维线,是因为山长说话有着高度的逻辑性。如果遇到没有逻辑的内容,思维的价值该如何体现呢?确实,我们不能保证什么内容都有逻辑性。不过这并不代表我们从中找不到逻辑。
我曾听过一个非常令人震撼的案例。当代知名作家,以“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这句话所知名的万维钢,曾经在高中时期重新编排课本,便于让自己更好的学习,并取得了很高的成绩。令我惊讶的,是“重新编排”这几个字,毕竟靠死记硬背考高分的同学不少,用这种独特形式学习的,我之前还没有听说过。
其实,这种方法本质也是通过一条思维的主线,把课本中散乱的知识点全部链接成一个知识体系。具备了这种思维方式,学习体制的课本也一定会比原来更轻松。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学习思维,让我们的思考模式和认知结构发生了转变。这恰恰是思维不可忽视的价值。
(二)学好思维有助于
我们变得更加平和、理性
思维的价值不仅仅是改变认知结构这么简单,它还能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规律,养成平和的心态。
我们之所以会出现情绪波动,是因为世界的运行和我们的预期不符。比如在教学的时候,我发现我每次生气,都是因为我觉得孩子“应该”怎么样。比如我觉得孩子应该听我的话,结果没听,我就会很生气;如果一直都不听,我就会很悲伤;如果一直都听,甚至有几次超出了我预期之外,那我就会很高兴。
其实,做老师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能被情绪冲昏了头脑,而是保持思想的稳定。而要想做到这点,思维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有了思维,我分析出:当前这个孩子的信念偏自我中心,这种孩子就并不会特别听话。而要想改变孩子并不是一句话、一件事就能奏效的,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常年累月的浸泡。现在我要做的,是拉近与这个孩子的距离,建立信任链接,这样我的教育手段就能比以前更有效。
很明显,在不清楚孩子心智发展节奏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着急,想让事情朝预期的方向发展;等我们通过思维有效地分析出了孩子心性的发展节奏,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实事求是地逐步解决问题了,我们也就没有可以触发的情绪点。
对周围人是如此,对自己更是如此。
比如,拖延症是一个很多人都很苦恼的问题。
人们不愿意接受这一点,因此一旦开始拖延,就陷入到无尽的自责当中。这种自责不仅没有让他们更快的振作起来,反而还进一步把他们拉进了情绪的深渊中。这种模式如果没有转变,那么再下次仍然会重蹈覆辙,陷入“拖延-自责”的恶性循环,导致越陷越深,问题也就愈加难以改进。
有了思维则不然。一方面,人的心理规律表明,一味的自责并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要熟悉拖延症的内在原理,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因此,与其自责“我怎么是一个拖延的人!”,不如跳出来想一想“自己拖延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并且实事求是的找改进方案。
不仅如此,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拖延症的顽固,为了根除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心理学上的“小步子原理”,每天勤奋一点点,拖延症也就能慢慢地根除了。
其实,我们之所以沉浸在对他人的愤怒和对自己的自责当中,是因为我们老是期盼奇迹的出现,希望孩子的坏习惯一天就能消失得无影无踪;只要有决心,自己也能在一夜之间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崭新的人。但运用思维去理性分析后,明显就能发现,世界上没有奇迹,只有事物运转的本质规律。目标和自己当前状态之间的距离绝非一步就能跨越的,因此要顺着规律循序渐进地做事,以解决问题为最终导向。
你看,思维这种工具所起到的分析作用,不仅能帮助我们对周围有更透彻的认知,更能在这种认知之上让心态更平和,从而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无疑就是我们平常所强调的“理性”。
(三)学好思维有助于我们
走出青春期的迷茫
如果学习思维只能帮助我改善认知结构与变得更加理性,那么我对思维学习不会有如此大的热情。思维学习陪伴着我度过了人生中最关键、最迷茫也是最混乱的时期——青春期。在这段时间,我本应充满对未来的茫然无措,与家长的唇枪舌剑,以及对成人世界的惶恐不安。可是,思维学习让我有效地规避了心理的种种误区。
那么,青春期典型的心理误区是什么呢?思维又如何能帮助我们走出青春期呢?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回顾青春期的典型心理特征。
在青春期之前,孩子处于少年期。在这个时期,虽然孩子的独立意志正在萌发,但他们本质仍然属于孩童,因此并不能完全独当一面,仍然是成人世界的附属品。他们的主观意识并没有发展成熟。其实回想我这个年龄段,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之外,就是无忧无虑的和小伙伴们到处玩耍。根本没时间思考人生问题,也不去想那些很远的事,说得好听点,就是驻足于当下。
其实这时,孩子世界和成人世界还是两个世界,孩子们有孩子们的玩法,成人有成人的规则,两者平行存在,互不干涉。
可一旦进入了青春期,我们就即将面临从少年走向成人世界的过渡。因此,就好像新生儿降临后对整个世界一无所知一样,我们好似进入了一个陌生世界。大学、职业、生存等一系列概念的扑面而来让我们离原本的孩子的世界越来越远。对此,我们一方面开始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成长的期盼,另一方面也开始对未知世界感到迷茫和恐慌。
我曾经看过一个非常精辟的说法。有人问: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进入了青春期?答:当他展现出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忧愁时,他就进入了青春期。我便是如此。相对于平常的青春期少年,我的头脑甚至更复杂,矛盾纠结的地方更多。因此经常因为各种事情而感到忧愁。
很多人这时想要问了:整天老说愁,你们到底在愁什么?我的回答是无所不愁。在我内心最纠结的一段时期,一方面感觉生活很充实,因为整天都有东西可以忧愁;另一方面也感觉生活很空虚,毕竟自己都不知道愁什么以及愁到什么时候是个头。
我们跳出青春期少年矛盾纠结的心理,其实能够看到核心的症结:孩子只能在孩子的世界获得归属感,一旦进入了完全陌生的成人世界,原本归属感的消失让他们不停地思考“我到底是谁”。于是,他们开始逐渐凸显自我意识,并不断地尝试以便于寻找答案。
身份认同可以说是人底层的自我认知,它的建立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十分关键的。很多成人之所以能够非常笃定的追求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因为在身份认同上,他摸清楚了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四)学好思维有助于我们
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走出迷茫和找到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正因如此,我们就沿着上个板块的内容继续说说,什么叫“摸清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个话题与人生目标之间的联系。
一旦谈到人生目标的建立,就会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这个世界为什么需要我(我满足了他人什么需求?)。第二,我为什么需要这个世界(他人能满足我什么需求?)。
毕竟,人活在世上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首先是因为自己有远大的志向,其次是因为他从事的事业满足了世界的需求。
因此,人与世界两者中的任何一者都不能忽视,否则就会造成信念系统乃至行为上的混乱。
如果过度地夸大了外在世界对自己的作用,而不想“我为什么需要这个世界”,那么孩子肯定会变得十分听话,顺从父母和老师的意愿。
因为在他的底层认知中,自己并没有能力去左右他人与世界,只能让世界作用在自己的身上。这种人未来的人生会有“被安排”的情况出现。表面是光鲜亮丽的“别人家孩子”,但内心其实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能随波逐流,导致会有很强的压抑感和无意义感。而现在很多好学生的“自杀”甚至“杀人”案件,往往就是因为这种无意义感积攒到一定程度后爆发所造成的惨剧。
如果过度地夸大了自己对外在世界的作用,而不思考“为什么这个世界需要我”,那孩子会有十分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认为没了自己地球就不转了。我看到过一个有意思的案例,一个中国大学生对国家处理事件的做法很不满,于是义愤填膺的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扬言要出国,这样就能造成国家的“人才流失”。这简直让人哭笑不得,中国一年毕业的大学生有多少?难道差这一个两个?况且,岂能以一人之力扭转整个社会局势?
这种人并没有意识到,在庞大的集体社会中,个体到底是多渺小。这导致他们未来不仅会在人际关系上受阻,更会很难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毕竟他们很偏执的认为自己是“稀缺资源”,别人都需要自己,而不是自己需要别人。那么他看待世界的视角自然是居高临下的。
真正合理的认知,应该是一种个人与世界的“和谐共赢”,也即作为个体,我有我自己的理想去达成,从中也会运用社会资源;但作为集体的一份子,我也必须要为这个社会创造其需要的价值。我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因为社会并不接纳那些不能创造价值的人;我也不能没有志向,因为我有自己个人的目标要去追求。只有这样,我的身份认同才是笃定的,同时也是平衡的。
而要想处理好这种社会关系,首先就需要对社会和自身有着比较深刻的洞察。而此时,正是思维的用武之地。因为思维有两个最重要的价值,分别是“认知世界”与“认知自我”。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讲,在接触思维学习之前,我对世界并没有什么深刻的认知,更不清楚自己是谁。而且我也是一个乖孩子,比起关注我个人的志向,我更愿意满足父母和老师的期待。其实,父母对我家教不严,老师对我更是没什么太强的预期,但我仍然十分执着地要做别人眼中的好孩子,好像这样我的内心就能得到满足。
因此,在我学生时代的前半段,我其实一直过的比较恐慌,十分渴望超过别人,这样就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好不容易成了优秀的好学生,又很害怕别人超过,不想让他人顶替我的位置。这让我每天都特别紧张。
有一次,我立志想要得到全班第一的好成绩。而在坚持努力上进了一个月之后,我也终于得到了我预期的结果。可看到这个结果,我的第一念并不是喜悦,而是感觉有些担忧。因为我得了第一后,对自己的标准就要提高了,今后就不能允许自己下降,否则在别人那里好不容易积攒的认同就要再次消失了。在深入学习思维之前,我可以说一直被这种恐慌所支配着。
一次偶然的契机,让我从自己种种的行为中发现并分析出了这种以“别人认同”为主要价值标准的行为模式,并从认知世界和认知自我两个角度重新带入去思考这个问题,结果才发现,原来我一直都在走人生的弯路。
一方面,我一直痴迷于做别人眼中的好孩子,而从来都没有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我对思维和写作有很强烈的兴趣,又特别想要把自己的思想传播给他人。但因为我过于关注他人,进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这种冲动,导致其实我一直在压抑我内心中的目标。
另一方面,我看似在获得别人的认同,但却并没有给别人创造任何实际的价值。别人看到我好孩子的光辉形象,确实能感觉很好,但然后呢?实际的价值在哪里?其实,世界并不需要努力获得别人认可的人,而是需要那些能给别人带来实际价值的人。别人并不会仅仅因为你很好而点赞,而会因你帮助了他,满足了他的需求而点赞。
随着对自己的这两种觉察,我逐渐的建立起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并树立了未来目标——深耕心性思维教育,把自己的思想通过教育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也能受益;同时保留写作爱好,写出具备可读性和思想深度的文章,启发大家对世界和自身的思考。
有目标和没目标的生活就是不一样。我的生活逐渐被喜悦和成就感所填满,原本的恐慌则消失不见。既便遇到了困难和挫折,我也会努力思考解决问题。毕竟,我在做我想做的事情。而之所以我能走到这一步,则是因为有了思维后,对自己和世界的深刻洞察。否则,我并不会很清醒的认识到我走进了什么误区,以及为什么我走进了这样的误区之中。
以上便是我从我个人经历的角度为大家解析了思维的具体价值。可见,虽然写作的背后是思维,但学好思维所带来的价值不仅局限于写出好文章这么简单,它对我们的认知结构、心理状态,甚至是成长阶段都会有很大影响。当然了,思维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但因为个人经历有限,我只能选取以上最有体会的四点为大家细致地进行论述。
既然思维有如此多的价值,那么该如何学习思维呢?
下一篇将从教学者和学习者这两个视角去帮助大家梳理学习思维的要点和技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