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解,三句半。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口,差不多有2000万人,抵不上现在一个叫直辖市的城市。繁华且不论,单讲国民的素质,教育谈不上了,能识文断字的估计连1%也没有,所以孔子的出现,确实是个奇迹。据传当时他的学生不下三千人,最盛名的是有七十二个涵盖了政治、经济、教育学院等重要社会领域的精英人士,因此孔子生前是真正的无冕之王,而死后也被冠为“万世师表”。即便其关于人性的理念,延续至现世来看,于众生嘈杂乱相当中,依然可以屹立不倒。宋代的宰相赵普,曾对着宋太宗说: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今天臣计划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致使天下太平。这牛逼可真不是吹的,宋太祖时代,赵匡胤黄袍加身,平定了“安史之乱”后200年诸候割据的战乱,一统华夏。并倡导“文以治国,武以安邦”的太平理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右文抑武”,“尊孔祟儒”,为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奠定了基础。不夸张的讲,小人物逆袭的“科举制度”,就是从宋朝开始的,沿袭至今,“高考”依然是无数穷逼屌的年轻人,翻身成龙变凤的一个重要途径,此话不假吧。
孔子在一篇《学而》里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这三句包含了什么含义?如今还看不懂的人,估计不在少数,也难怪,一句“与时俱进”,早已让善于追功逐利的现代人,与老祖宗留下来的旧传统做了交割。现世各种明暗规则并存的情况下,确实很容易让人迷茫,继而找不到学习和实践的方向,所以说读书鉴古是个不错的选择。读万卷书,与古人隔空神交,跨越时空和年代,在文字中相遇、相知、彼此认同,颅内激情碰撞,神经元高潮,自然也是件幸福的事。于是可以重新注解这三句话,才发现《论语》照样可以引领现代生活的潮流。“学到的东东,经常在人前拿出来装个逼,炫耀一番,难道不是件让自己开心的事吗?无论是现实生活里,还是网络上久未谋面的人,与之三观吻合的交流,难道不是件让人愉悦的友情吗?明明一身才艺,别人不知道,也不要跟对方计较,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有一天或许成长后的他会认识到你的用心良苦,这才是一个真正有素养的君子之风范吧”。要我说:人的才华,并非一定要得到他人的认同,怀才如同怀孕,时间久了,会有一鸣惊人的那一天。不是吗?
面对生活,措手不及,活得卑微猥亵的人,建议你把徒伤悲的时间,用来读书。搞懂《论语》,会让你以平和的心态融入进这个社会,同样用《论语》中的理念,平复内心深处的欲念和邪恶,你才能找到自己生而为人的方向和意义。这个世界上太多“事后诸葛亮”的经验和案例,皆是“假”、“大”、“浮夸”的诽言妄语。与其活在自我否定的培训教材里,误把“改变自身”,做为将来过上幸福生活的一根救命稻草,莫不如在《论语》中将自我沉淀下来,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真正属于自己“不完美”主义的完美。然后再回过头来看眼下的喧嚣的世界,且由她灯火阑珊、且由他嘈杂浮躁、且由它凶残冷漠,老子、老娘有金刚罩附体,你又奈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