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方略——中道

孔子论治世之方略——中道

孔子在春秋末期社会大动荡中开出的治世“药方”,其理想目标是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大同世界,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制度规范是礼,而正确地把握和实施仁与礼的方法和途径,则是“中庸之道”。

“中庸”是孔子学说的重要哲学理念。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对人对事都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恰当地加以处理。《论语》中孔子所阐述的人生体验、君子品行、教化思想、治世理论,都贯穿和闪耀着中庸之道的智慧。特别是“尧曰”篇中“允执其中”四字箴言,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哲学理念。《中庸》引孔子的话说:“舜其大知(智)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他称赞舜是个具有大智慧的人。舜喜爱发问,又善于体察日常话语里的含义。隐藏其中不好的意见,宣扬其中好的意见,“执其两端”,既看到“过”的一面,又看到“不及”的一面,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用其中于民”,运用中道公平公正地处理民众的事情。

《尚书-保训篇》图册

据《人民日报》2009年4月27日报导,《尚书》失传两千多年后现身,《保训》一文,记载了周文王临终时的遗言,他用舜求取中道的故事,给太子(后来的周武王)灌输“执两用中”的治世观念。大意是说,由于舜出身民间,能够自我省察,不与百姓的愿求违背。他在朝廷内外施政,总是设身处地,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将事情做好。这份珍贵的史料与上述孔子关于“中庸”的论述息息相通,也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的儒家学说传承脉络,增添了新的佐证。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他把恪守“中庸之道”视为最高尚的道德品质。《中庸》认为,圣人治世之道,抚育万物,“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就极高的道。

只有奉行中庸之道,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说,“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是贯通天下万物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地,自然界就会各安其位、有序运转,万物就能生长发育。这句话指明了“中”与“和”的内在联系,从哲学高度概括了孔子关于和谐的理念。天下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和谐是矛盾对立面实现统一的高级形态,而这种高级形态的实现,正是矛盾双方保持其合理的度(中)的结果。只有把握住“中”,才能实现“和”。达到了“中和”这种境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就会呈现出一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的有序、和谐状态。

只有奉行中庸之道,才能做到以仁德治国。子张请教孔子怎样才可以从政,孔子提出了“尊五美,屏四恶”的经典从政论。“尊五美”,讲的是应当遵循的五种德政;“屏四恶”,讲的是必须摒弃的四种苛政。孔子对五种德政的阐述,处处体现着中庸之道与仁德的内在联系。一是“惠而不费”,既要给民众好处,又要使国家无所浪费。怎样做到这一点呢?孔子的回答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依据民众的利益需要,给他们以实际的利益。在这里,“惠”与“不费”是事物的两端,把握这两端的度(中),是民众实际需要的利益。“用其中于民”,就是要从民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去解决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劳而不怨”,既要让民众去服劳役,又不使他们心生怨恨。孔子认为,把握好“劳”与“不怨”这两端的度(中),是“择可劳而劳之”,也就是他在学而篇中说的“使民以时”,选择农闲时间去组织劳役。不违农时,这对于农业社会中民众的生活关系极大。三是“欲而不贪”,既希望有仁德,又不贪图虚名。孔子认为,把握好“欲”和“不贪”这两端的度(中),是“欲仁得仁”,也就是按照自己推行仁德的愿望去做事,就会得到仁德。请注意,孔子在这里所讲的“欲”,是指“欲仁”,就是推行仁德的欲望,而非一己之私欲。如今有些领导干部大搞什么“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数字出干部”之类,劳民伤财,贪图虚名,既不符合孔子的德政思想,也违背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四是“泰而不骄”,既要安泰矝持,又不骄横傲慢。孔子认为,把握好“泰”和“不骄”这两端的度(中),是“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在上位的君子,无论遇到的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不敢怠慢。这一条,讲的是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五是“威而不猛”,既要有威严,又不凶猛暴烈。孔子认为,把握好“威”和“不猛”这两端的度(中),是“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在上位的君子,只要衣冠整肃,仪态端庄,就会显得庄重,使人望去而生敬畏之心。在民众面前耍威风,遇事暴跳如雷,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降低自己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论语·尧曰》)。

只有奉行中庸之道,才能做到以礼乐治国。孔子认为,遵守礼制与奉行中庸之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礼”的功能和作用是调适和稳定社会伦理秩序,从而实现“中和”的目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是他在君与臣的关系上“执两用中”,以求君臣和衷共济、风雨同舟的主张。“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子路》)是他在君与民的关系上“执两用中”,以求君民上下协同、安定团结的主张。孔子强调,“礼”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必须体现“中”的要求。“中”在哲学范畴里,是指万事万物保持其常态的恰当的度;在伦理范畴里,是指君子对人对事应当具有的公道正派的品格;而在政治和社会范畴里,则是指公平公正的理念。所谓“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论语·尧曰》),就是说宽厚待人就能得到民众的拥护,言而有信就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勤奋敏捷就能建功立业,公平公正就能使民众心悦诚服。鲁国权臣季康子准备攻打附属国颛臾,孔子反对通过军事手段解决问题,主张运用仁、义、礼、乐的方式去解决。为此,他严厉批评当时担任季氏家臣的冉有、子路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孔子认为,一个国或者一个家,不必怕财富不多,只怕分配不均;不必怕所属的民众太少,只怕没有安定的环境。若是财富分配公平了,就没有贫穷;境内和谐和睦,就不会人少;社会安定有序,就不可能被倾覆。果能如此,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以仁义礼乐的教化来吸引他们。他们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地安抚他们,让他们生活得安心。

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证明,一个社会的动荡不安,归根到底是由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引发的。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既要反对平均主义,更须防止两极分化。要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一项重大任务,着力解决好收入差距过大以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安全、社会治安、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让全体人民安居乐业。

(0)

相关推荐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13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雍也第六 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 ...

  • 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4-8)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一个"无道"时代,一直对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被统治者认同而深感痛心.孔子叹息,人生年华稍纵即逝,闻道应该只争朝夕.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 论语:攻乎异端(2—16 )

    孔子认为,但凡治学要治正学.守正道,不能研究那些异端邪说.不然,于自己.于社会都是很有害的事情.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注释] 攻,攻习.攻读.研究. 异端,背离正道的 ...

  • 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8-9)

    孔子有"爱民"的思想,但"爱民"前提是"顺民",而不能以"爱"的名义去"乱民""扰民&qu ...

  • 克己求和且中庸——《论语》悟读【32】

    不倚不偏,坚守本心诚克己: 中规中矩,秉持高节谨求和. <论语>第二篇第十六章: [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中庸的两端,指"过"与"不及" ...

  • 素说《论语》:子罕篇(七)

    素说《论语》:子罕篇(七)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关键——举贤才

    孔子论治世之关键--举贤才 孔子在回答仲弓问政时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先有司",就是要率先垂范,给下属做出表率.&qu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基石——民心

    孔子论治世之基石--民心 孔子大力倡导"德政"的着眼点,在于争取民心.他把民众的信任视为治国的基石,"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就是强调民众如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根本——仁德

    孔子论治世之根本--仁德 怎样实现以"和"为基本特征的大同社会政治理想呢?孔子继承周公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尚书>)思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理想——和

    孔子论治世之理想--和 儒家经典<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是对孔子学说的精辟概括.社会的治理,说到底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孔子把人的素质的提高过程叫做"修己&qu ...

  • 白话解析《治世经典》全文

    白话解析<治世经典>-目  录<权 书> 译者的话将帅素养[心术第一]用兵原则[法制第二]强弱权变[强弱第三]攻守战术[攻守第四]用间不诈[用间第五]理论与实战[孙武第六]诚信 ...

  • 儒家治世经典[精选]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指的就是自身道德问题.中国是个讲美德的国家,也以美德而成名.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对以往的人生道路起着重要的根蒂.自懂事起,父母就会教自己怎样去做人,怎样去帮助他人, ...

  • 《治世经典》读故事,增智慧

    ·算命陷政敌齐成侯邹忌与田忌处得不好,邹忌怕田忌害他,想先发制人. 他的策士公孙阅就说:"邹公为何不派人拿十金,到街上去算卦呢?就说:'我是田忌的人,田忌三战三胜,威名天下,想作大事,是吉呢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一: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去齐①.充虞②路问③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④.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⑤.'" 曰:"彼一时,此一时⑥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⑦,其间必有名世者⑧.由周而来 ...

  • 《经典赏析》孔子论天下一统

    孔子论天下一统 在<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著名诗句.意思是说,普天之下,都是君王的国土:四海之内,都是君王的大臣.这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