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治疗
人本主义治疗(humanistic therapy)是使来访者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其认识到自我的潜在能力和价值,并创造良好环境,在与别人的正常交流中,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己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心理问题的心理治疗模式。其理论基础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 H. Maslow)、罗杰斯、戈尔德斯坦因(K. Goldstein)、奥尔波特(G. W. Allport)等创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皆有发展自身潜能的内在倾向。这一理论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于50年代的美国,60年代正式形成,70年代迅速发展。
人本主义治疗把治疗看作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共同参与的为使双方都得到成长的一种努力,因而注重治疗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反对技术至上。其特点是:以来访者为中心;将心理治疗作为一种转变过程;采用非指导性治疗技术。
人本主义治疗在临床中最有代表性的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来访者中心疗法,也称患者中心疗法。罗杰斯把同理心与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怀作为这种疗法取得成效的三大要件。
治疗过程的7个阶段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治疗过程通常分为互相连贯的7个阶段:
第一阶段:来访者对自己和外界的认知固定,对内心情感体验生疏甚至毫无觉察,缺乏改变愿望。
第二阶段:对与己无关的事发表意见,产生的内心情感体验视作与己无关。
第三阶段:感受到被心理治疗师接受,开始逐渐消除顾虑和紧张感,能越来越自然地谈及自己及与己有关的情感体验。
第四阶段: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有丰富情感体验的人,对朦胧觉察到的或偶尔流露出来的情感体验感到震惊和惶惑。
第五阶段:在咨访关系中感到安全、放松,对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不再震惊和惶惑,能自如地表达自己当时的情感体验。
第六阶段:能直接、现实地体验过去的情感经历,并被这种直接、现实的全新体验所触动,过去曾被当作生活指南的原则开始动摇。
第七阶段:不再感到情感体验是一种威胁,愿意直接、充分地体验自己当前的内心感受,也愿意通过谈论当前的体验来更深地了解自己;能接纳自己,在心理治疗之外的生活中也能接纳自己。
具体操作步骤
1.不断用反应的方式来激发来访者的情感
心理治疗师始终以朋友的身份(不以权威专家自居)鼓励来访者充分宣泄内心的情感,对来访者表述的事件不作任何评价和指引,只对其表达的情感作出反应。例如来访者因受到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待遇而表现出愤愤不平时,心理治疗师可以说:“你是否很恼火?”以此种反应激发来访者的情感。这似乎有些火上浇油,但由于一再重复来访者在言谈中表现出来的基本情感,就能使来访者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一事件或问题中所克制(或未觉察到)的消极情感,正是产生目前心理异常的根源。
2.始终充分理解和信任来访者暴露出来的情感
在治疗过程中,心理治疗师不作任何解释,不作诊断,不发指令,不回答问题,也很少向来访者提问题,只是无条件地正面关心来访者。不管来访者暴露出什么样的情感,总是充分理解和信任,让来访者感到心理治疗师是真诚的、可信赖的、能给人温暖的,对其诉述是感兴趣的。在这样的氛围下,来访者就能毫无顾虑地畅所欲言,就会逐渐感到自己是完全独立自主的,不像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受到他人评价、拒绝或劝说的影响。这样就可以帮助来访者从消极防御的情感中解脱出来,不再依靠别人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价值,从而产生健康的自我实现的态度,最终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治疗时间和次数不固定,完全由来访者自行决定。用此疗法也可进行集体治疗,但集体治疗时,心理治疗师只能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