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兆言:要打通自由写作与应题写作之间的“隐秘通道”

 看点    提到写作,往往面临自由写作和应题写作的纷争。前者意味着更随心所欲的创作;后者,则是饱受诟病的命题作文、考场作文,是每个孩子不得不面对的考验。作家叶兆言认为,自由写作和应题写作不是一回事,但是两者可以打通;写作教学不能排斥规范,但可以让写作变得更“有趣”一点。下文中,南京外国语学校语文老师蒋兴超,就“自由写作与应题写作”的话题,与叶兆言展开了对话。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语文学习 (ID: yuwenxuexizazhi)

文丨蒋兴超    编丨Jennifer

自由写作和应题写作的冲撞与纷争,其来有自。观物察人,情思万端,下笔千言,可一旦限时命题,常常哑然失声。

自由写作,其鲜活的素材、丰盈的情感、细腻的描写、敏锐的眼光、动情的表达……像一条潺潺而流的清溪,本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向应题写作。

然而,源头活水并没有引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象更无迹可寻。就此话题,我对著名作家叶兆言老师进行访谈。

本文为访谈实录,略有删减。

(J=蒋兴超   Y=叶兆言)

两种写作之间的隐秘通道
J:您认为自由写作和应题写作之间,有冲撞与对立吗?
比如,学生在看一场电影、参加一次研学活动、进行一番交心的谈话之后,常常能会心、出色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这种自由写作像潺潺而流的清溪,是源头活水。可是到了应题写作,常常哑然失声,顿失风采,感觉它们老死不相往来。

Y:我认为自由写作和应题写作不是一回事它们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标准。

考场作文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投其所好”,要看老师的评价标准。但要有居高临下的姿态,有一份高于老师的心情,知道文题指向哪里,老师喜欢(需要)什么,怎么评价,你就根据这个方向和标准进行写作。面对现实,你没办法,作为写作者,你要知道这个道理。

当清楚了这些以后,你就自由了,会有居高临下的感觉。

我其实也是考场写作的幸运者,我能考上大学,能考上研究生,是因为我知道考场写作的规则。当年考研,让我们分析《雷雨》和《北京人》,拿到题目我首先摆出官方是怎么评价的,各种评论家的言论是什么,然后在分析时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进行阐述。

作家叶兆言

其实,回头看,这就是一种考场写作的技巧。但这种技巧,对我后来写小说是有用的,因为你就在做人物心理分析。

我到中学和学生说写作,和他们讲得很简单,考场作文不是怎么写好的问题,而是如何避免写坏的问题。什么叫写坏,就是你不知道写作的要求和限定,不知道教师的眼光和标准。你要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写坏的道理。

我个人认为,在教学的时候要更多地给他们自由;在学生要上考场的时候,要把这个“可恶的真相”告诉他们。

J:您的意思是,自由写作是写给自己看的,而应题写作是写给阅卷老师看的,对吗?

Y:我建议,平时训练,要更多地发挥自由,但真正到了考试,要想到应试写作毕竟是不自由的。掌握了这两条以后,学生就能够在该进的时候进,在该退的时候退,进退有据。

当然,应试写作还和一个人的才华、心理素质、临场发挥等因素有关系。

J:在自由写作和应题写作之间,有没有隐秘的通道,可以打通吗?

Y: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壁垒,更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关键是你怎么来做这件事情。

你说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有错吗?永远不会。我之所以反对教师经常和学生说“真情实感”,是因为说话的逻辑起点不同。初中生很难真正理解什么叫真情实感,当我们没有办法把“真情实感”准确地讲出来、告诉学生的时候,学生是没有办法领会和操作的。

我女儿去美国之前的两个月,我的确有点焦虑,毕竟一个女孩子要去美国这么长时间,有些不放心。她就偷偷地写了一本日记,临别前想作为礼物留给我们,我们也不知道。

女儿在机场把她写的日记给我们,她母亲当时就哭了一场。从机场回来后,我看了也很激动,三万多字,给了我启发,我当时就告诉她:“你到美国以后,干脆继续写你的日记。”后来,她就写了这本《带锁的日记》,我觉得非常好,它让你觉得很真实。

这和应试写作是放不到一起去的,不是一类东西,你要告诉学生这和残酷的考场写作不是一回事。但你要鼓励这种写作,它对一个人的语文学习、语文写作能力绝对有帮助。

写作与文学创作是两回事

J您认为写作和文学创作的区别在哪里?

Y:衡量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强,就是看同样一个东西谁写得更好。文学创作则不同,这个东西只有我能写,别人写不了,这就是创作能力强的表现。

这是两个不同的标准,一个是同样的东西比谁写得好,考场写作其实考的就是这样的能力;另一个是看独创性,比如小说,什么是好的小说,其实就是“胡说八道”的能力。

真正好的文学,是表达一个人的奇思妙想,一个大作家一定有他独到的东西。当然,两者之间有重叠的部分。但要分清楚,文学创作,“创”字很重要;写作,“写”的能力很重要。

很多理科孩子写作能力很强,是因为他逻辑很清楚。对写作能力的基本判断是,生动不生动,准确不准确,该展开的能不能展开。站在语文老师的角度来说,我更看重这样的写作能力:生动,准确,干净。

但文学创作不一样,文学创作有时是反的,是不准确的,甚至是晦涩的,像福克纳,福克纳就是晦涩,如果把他的作品放在教材里是很糟糕的,学生没法理解。那你只能告诉学生,通向文学的道路有很多种,海明威是因为简洁,福克纳是因为不简洁。

J您当过很多次作文大赛的评委,您怎么评价作文大赛?

Y:作文大赛最大的问题,是标准的问题。不是说没有标准,而是大家的眼光各不相同。作文大赛得奖很好,不得奖也没关系,要看得淡一些。

我更愿意安慰没得奖的人,未来优秀的人很可能是在那些没得奖的人中间。有一种情绪是很能刺激学生的,一看那些得奖的人没有你写得好,你会信心大增。

我自己的写作道路就如此,也是靠这个刺激我的。我曾给我的女儿讲过一个秘密:我以前小说经常写不下去,经常觉得自己写不好,但看过当前“好的小说”以后我就信心百倍,觉得写这样的小说不是问题。这不是狂妄,而是真心话,“最火的小说”也就这样嘛,那你就可以写了,我就用这个来鼓励自己。

我经常在写作时沮丧,写好太难了,但你看“好的东西”就那么回事,那你就觉得不难了。学生也是如此,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考得好不好不重要,考得好是个鼓励,考不好是个刺激,也是鼓励,这才有意义。

J:您认为好的作文题目,有怎样的标准?

Y:我的想法可能和很多老师的想法不一样,我认为,好的考试作文题应该有更多的限制。

原因非常简单,现在作文大赛百分之九十都是准备好的,铺天盖地的套作,也是羞辱老师的表现。不管你出什么题目,他(她)都往上套,聪明一点的还知道点个题,有的就蛮不讲理,根本没有一点关系。

一线教学与考试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作文大赛的套作情况非常严重。如果真心想考出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就应该和套作做斗争。

我曾多次建议文题要多一点限定,甚至严格规定,但举办方为了好看,将来还要出本书,有时还出三个题目供学生选择,这也助长了套作之风。

这很矛盾,作为老师,写作教学中不应该给学生那么多限定,应该给足空间;但参赛和应试写作,为了避免套作,就应该有更多限定。

中学写作教学不能排斥规范
J:您怎样看学生的自由写作与应题写作?

Y:关键是我们如何解释这些词。

我个人认为,对学生而言,其实写作是不自由的。在中学学习阶段,老师给学生上课,主要是“非自由的写作”。比如老师让学生写诗、写应用文,学生必须要用诗歌和应用文的样式进行写作。

中学写作教学,首先应该规范化,不能排斥规范化。前不久,我当作文大赛的评委,大赛题目叫“体育课”,作为应考作文,写什么体裁都可以,应该给学生自由,学生怎么写都可以。

但回到课堂教学的话,就应该具体化。比如“体育课”,用诗歌怎么写?那学生就不自由了,他首先要研究诗是怎么写的。这里有两个约束,一个是文体的约束,另一个是内容的约束。这种训练其实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不能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如果我是语文老师,我很愿意做这样的尝试:这一个学期的写作都叫“体育课”,第一次做的就是议论文怎么写“体育课”;下一次,用诗歌怎么写“体育课”;接下来,就“体育课”去做个采访;再然后,用独幕剧写运动的场景……各种文体都有限制,就这么一个一个训练。

用诗歌怎么写体育课?学生有了兴趣,他们的脑筋就开动了,去研究怎么写诗歌。

就这么一个一个训练下去,写议论文、记叙文、诗歌、戏剧……各种文体都涉及。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的写作是非常有帮助的,要比现在很多学生不会写要好得多。

我常常听到老师要学生写心里话,但学生没有办法真正理解什么叫“心里话”。学生最大的困惑是“我不知道怎么写”。

你是跟学生讲要写心里话,表达要生动,对学生来说都是虚无的、无形的,没有办法掌握的。但如果规定了用诗歌来写,那就很具体,学生必须要去学习别人是怎么写诗歌的。

J:您刚才所谈的是一题多体的写作?

比如在教学中,我曾尝试就垃圾分类的话题,让学生用不同的文体写作:让学生写倡议书,向南京市民发出呼吁;写说明文,说清垃圾分类和我们的生活的关系;写议论文,就垃圾分类的做法发表观点;进行新闻采访,了解百姓的真实心声;写调查报告,汇报不同职能部门的执行情况;写成果分享,汇总国外的成熟经验。

一番实验之后,我发现学生写作的热情很高,文体也比之前要规范得多。这说明,任务驱动、一题多体的写作尝试,更能让学生有意识地注意和学习不同文体的表达规范。

Y:是的,这样安排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

让写作变得有趣
J:请您给中学生写作提点建议,无论是自由写作还是应题写作。

Y:我的主张是,第一,尽可能把写作变得有趣。我知道可能有不少学生不喜欢写作,但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让它变得有意思。比如考场作文,你可以开玩笑地和学生说“你可以变得坏一点”,琢磨我叶老师喜欢什么,你蒋老师喜欢什么,这种琢磨的心理其实就是一种文章构思。

第二,尽可能地在学生兴致高、轻松的时候,在精神饱满的状态下,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不能老把写作放在最后要完成的事情来做,累了一天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了,你强迫他写作,效果是不好的。

数学题,累了还能做做,作文往往是写不下去的。所以,多鼓励学生在精神饱满的时候进行写作,寻找写作的“兴奋点”。

第三,要告诉学生,并不是为了当作家才要写作,写作是作为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表达能力。

J:最后,请您给一线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提点建议。

Y:同样,作为一位语文老师,也应该“变得坏一点”,或者说变得有趣一点。学生面对让人头疼的作文时,有时不愿意和它们打交道。那你可以设置很多教学点。

比如,首先如何帮助这群写作起点不高的学生,把他们的作文提高一点,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经过了老师的指点,学生有点长进,那就很好,这是一种教学乐趣。

其次,可以像我这样,把当前写作的很多问题说给学生听,让他们明白一些道理,这也是挺好的。让学生知道当前作文的现状、社会的现象,有时候写作不好并不是学生的问题,社会的大背景就是这样。告诉学生,写不好作文很正常,不用自卑,老师也可能写不好,这是真相,经过训练,我们可能会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我最反对说,将来要做托尔斯泰,做未来的作家,从小要树立一个理想,这都是多余的、没有意义的话。不要说空洞的话。

有学生比赛获奖了,就和他说你的未来如何如何,其实写作文得个奖没什么稀奇的,这很正常,恰恰应该鼓励那些没得奖的。张爱玲,有一次比赛得了第四名,可她觉得第一名没自己写得好。这就非常好,写作就应该是这样。

好与坏,本身就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语文老师如果能这样的话,教学生写作会觉得很有趣。

(0)

相关推荐

  • 曹勇军:我们不缺“讲中高考作文”的余华,缺的是常态化写作教学的努力 | 观点

    民小编说 最近,一段"余华讲中高考作文"的视频引起热议,批评者有之,表示理解者有之,作为一线教育者,您是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的呢?我们特别邀请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曹勇军,从作文教学的专业角 ...

  • 我为什么要写高考下水作文

    从2017年开始在个人公众号写高考下水作文,至今已连续五年,如果说五年前第一次写下水作文算是一种尝试,到如今,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自觉,或者说,它带有了作为语文老师的某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于一个语文老师 ...

  • 名家谈写作 | 叶兆言:进这个“门”,必须得有一百万字来打底

    如何读书.写作,以及评判一篇文章的优缺,大家见地各异,主张不一.鉴于此,中国作家网特推出"名家谈写作"系列文章,让古今中外的名家与您"面对面"倾授他们的写作经验 ...

  • 对话作家叶兆言 | 在文学中,体验人性的至善与至痛

    作家张爱玲有一部名篇<金锁记>,脍炙人口,夏志清教授甚至说,这部小说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故事很压抑.年轻的曹七巧嫁给大户人家的残疾儿子作妻子,欲爱而不 ...

  • 新刊 | 叶兆言《寒风中的杨啸波》

    <寒风中的杨啸波> 叶兆言,男,1957年生,南京人,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当过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文 ...

  • 叶兆言:进这个“门”,必须得有一百万字来打底

    我觉得,作家就像被判了无期徒刑的犯人一样,被关在牢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孤单地写作,不知疲倦. 1 写作的时候,时间不是时间,空间也不是空间,头昏脑胀,神魂颠倒,天天跟自己生气.有人问写作的诀窍是什 ...

  • 叶兆言:旧式的情感

    在纪念祖父叶圣陶一百周年诞辰时,我有一点想不明白,那就是人们为什么总是对整数特别有兴趣.莫名其妙,就成了习惯.记得祖父在世时,对生日似乎很看重,尤其"文化大革命"后期,一家老小,都 ...

  • 叶兆言:麻姑山与麻姑碑

    我的反应比较迟钝,理解能力常会慢半拍,信奉笨鸟先飞,遇到喜欢的古诗古文,不管三七二十一,懂不懂,是否弄明白,先背下来再说.近几年睡眠不好,倒头能睡,半夜醒了很难入眠,生活质量大有影响.睡不着无聊,非常 ...

  • 小说推荐 | 叶兆言《落日晚照,为谁温柔》

    小说讲述了郑敏及其父母两代人的婚姻:父母的婚姻看似恩爱有加,实则貌合神离:郑敏本人与小学同学鲁强烈曾经相爱多年,后鲁强烈出轨与同事结婚,离婚后的郑敏虽不缺男人甚至有众多性伙伴,却一直单身.母与女,两代 ...

  • 《十月》·浓香风雅(第5期)∣叶兆言:酒是高粱写的诗

    叶兆言,作家.著有中篇小说集<艳歌><夜泊秦淮><枣树的故事>, 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影><花煞><别人的爱情 ...

  • 叶兆言丨才华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先写够100万字

    才华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熬到一百万字 --叶兆言谈写作 文 |  叶兆言   郭慕清 来源  |   转自公众号 慕清阅读  壹  一个作家能够长久地保持写作状态,已经谢天谢地,我就像运动员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