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投奔敌国,泣血写下一首诗,俗不可耐却流传千古

今天先不讲故事,直接给大家看一首诗: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

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是不是感觉是首打油诗?如果小珏要说这首诗是一千多年前流传至今,而且还受到后世赞誉的诗歌,亲爱的读者们是不是大跌眼镜,甚至要摩拳擦掌也要练手?

这首诗的艺术水平和感染力确实一般,在历史长河中,估计相当多的文人写下后都会羞愧。然而,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契丹太子。而且,当时的契丹还未入中原,汉化程度并不高,能写出这样的诗歌,已经相当不易了。更为重要的是,这首诗还见证了一段契丹贵族你死我活的斗争。

这首诗的诗名叫《立木海上刻诗》,又称《海上诗》,作者叫李赞华。其实,作者还有一个史书上记载更多的名字——耶律倍。他本是耶律阿保机的嫡长子,本该继承父亲的皇位,但因为母亲述律平偏袒二儿子耶律德光,让他失去了皇位还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后来,在后唐明宗李嗣源的策反下,他毅然离开契丹。这就是他从海路投奔后唐时,留下的作品。

“小山压大山”其实就是借代的用法,小山指的是弟弟耶律德光,大山指的是耶律倍自己。耶律倍受汉文化的影响很深,而且本身就是皇太子,继承皇位理所应当。耶律德光继位,本来就是反客为主,用汉族人的礼法来看就是乾坤颠倒,所以耶律倍认为自己是被篡夺了皇位。

另一方面,耶律德光登基后,耶律倍虽然仍旧担任东丹国主,却时时受到监控,也得不到信任。他熟读汉族史书,深知自己的尴尬处境,甚至有被肉体消灭的危险。所以,这里的“压”字,还表现出耶律倍受到的欺压。

“大山全无力”则写出了耶律倍在契丹国内的无助。他本来就是作为储君培养,亲临战场的机会很少。相反,耶律德光更多担任冲锋陷阵的工作,甚至是兵马元帅,在军中的威望很高。这种情况很像唐朝初年时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关系。太后述律平的支持,让耶律德光对耶律倍是压倒性优势。

也就是因为这份无奈,耶律倍道出了在契丹国内的绝境,这也是他出走的根本原因。然而,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是什么原因,他这样的身份离开祖国,投奔敌国都是不被宽容的。耶律倍深深知道这一点,他这么一走,不但失去了曾经的荣光和国内民众的同情,还背上了叛国的罪名。所以,他“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这里的外国,指的就是后唐。当时后唐皇帝李嗣源也盛情接待了耶律倍,并将其封为节度使。而且,耶律倍还接受了两次改名,一次是以自己曾经的封国为姓,叫做东丹慕华;另一次是以后唐的国姓,叫做李赞华。名字中虽然流露了对于中原的赞美和倾慕,也符合耶律倍喜爱汉族文化的性格,但也掩饰不住尴尬境遇下的无奈和敷衍。

其实,从始至终耶律倍就是个悲剧。李嗣源虽然对他客气,但却是将他当作政治胜利的成果而已。而且,在耶律倍来到后唐三年时,李嗣源就死了,后唐也陷入了激烈的权力斗争。最终李从珂虽然夺得帝位,却因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作为交易请契丹出兵而败亡。在临死之前,李从珂派人杀死了耶律倍。

其实,就在后唐一片大乱时,耶律倍也曾密信告诉耶律德光可以进攻中原。可见,耶律倍确实是迫不得已离开契丹,也是时时寻找退路。这首《海上诗》我们看着不怎么样,却曾经得到过清朝文人赵翼的高度评价,他在《廿二史札记卷》是这么说的:

情辞凄婉,言短意长,已深合风人之旨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