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李清照的词,一改婉约风格,豪迈至极,并不逊色于苏东坡
在中国文坛,特别是词坛,“千古第一才女”的名声十分响亮。她以委婉的风格,被称为“词国皇后”。她的词,自然是充满了女性特有的细腻,风格更是属于婉约派。然而,她有一首《渔家傲·记梦》,却以独特的豪情,直追苏辛,引人瞩目: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的题目,又被称为《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词的上阙是从天象的雄浑,引得词人的幻想,仿佛得到了天帝的问话。云雾蒙蒙,天地蒙蒙,天连接着云雾,笼罩着大地。银河仿佛在迂回弯转,而千万艘船则迎风而舞。我的梦魂仿佛到了天帝的所在,又仿佛听到天帝慈祥地问我:你可有什么归宿?
上阙的最后,是天帝所问,而下阙刚好承启词人的感叹:路途如此漫长,而离日暮时不早了。学作诗,虽然经常能有惊人之言,却百无一用。长空九万里,大鹏鸟正冲天高飞。风儿啊,千万不要停息,带着我这一叶扁舟,吹到那蓬莱三仙山去。
如果不看作者,没有提示,第一次读此词,完全会将其认作是苏东坡、辛弃疾这样豪放派词人的大作。根据李清照自传性的散文《金石录后序》中所述,在建炎四年春天,李清照在南方颠沛流离时,途径海上,遇到了风浪,历经风波之险。根据后人的推测,这首词中的风、云、海、船以及想象中的天帝,都是这次航行中李清照的所见所思,此词也应该就是这次航行中所填写的。
一般来说,李清照的词或者说宋词,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在词的上阙是以写景状物为主,可以以景色来烘托气氛与心情,下阙则抒发自己的感情。
然而这首词却不落窠臼,它打破了上阙写景下阙抒情的惯常套路,甚至也没有使用情景结合的首发,而是以叙事为主,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述了词人与天帝的对话,将神话与生活,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在写作上,她更是将历史典故与想象相结合,让人如痴如醉。
本词的开篇便气度不凡,构建了一个天、地、海洋的宏大场景,词人置身其中,并不以自己渺小,而是在梦中获得了天帝的尊重。银河的斗转,海上的漂泊,让读者仿佛身处其中,分不清哪是梦境,哪是现实。梦境中的乘风而近,颠簸回转,更是作者当时的真实写照。
闲品漱玉词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青春岁月的缅怀、对一个美丽幻象的挽歌,是一份阅读诗词时的心灵随笔。李清照的词,是从现实中自我的真实感受出发,从最直接的人生体验出发,将生活中所感受的无可名状的孤独、寂寞和忧愁,化作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化作了富有美感的画面。那种深深的情感体验隐藏在那些形象后面,无一不具有女性审美的特质:阴柔,温婉,缠绵,伤感,梦幻……读李清照的词,如品和田玉,如赏青花瓷,是一种真正的艺术享受。
孟斜阳散文/随笔
词人以天帝的显圣,并且慈爱仁厚,寄托了自己对于朝廷统治者存在的幻想。然而在下阙之中,词人又写出“学诗谩有惊人句”,表面上是对于自己只会舞文弄墨,并没有多大用处的遗憾,实际上却是在诉说空有才华,知音难觅,报国无门。
全词的最后,诗人以极尽夸张的手法,希望能借助外力,吹到神仙境地。这种气魄之雄伟,想象力之丰富,境界之高超,在宋代词人之中也仅仅只有苏轼辛弃疾能够做到。
清朝学者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评价这首词: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这句话非常中肯,因为完全看不出半点脂粉气,似乎李清照就是在告诉世人,在国难当头之时,无论男女,都应该豪气云天,直冲霄汉。这种大气魄,在李清照的词中非常罕见,因此引起了千百年来学者们的重视,梁启超就评论道:
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艺蘅馆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