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以为是盗墓贼的水杯,鉴定后却来自2000多年前,现被认为国宝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浙江省半山镇涌入了一些文物贩子和盗墓贼。原来,当地有一些古代墓葬被盗,那些做着不光彩生意的人嗅觉甚至更为敏捷,早已捷足先登。警方接到线索后,立即行动,追回了大部分文物,随后文物部门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终于找到了“战国1号墓”。
令人遗憾的是,这座墓中虽然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陪葬品,看得出主人地位不低,但是因为此前早被古代的盗墓贼所袭扰,关于墓主的任何线索都不复存在。后来,还是专家根据墓中的木头的碳14推定,这座墓葬是战国后期,大约是公元前250年左右。
正当全部陪葬品已经整理完毕后,考古工作者进行最后的清点工作时,突然发现泥土一角似乎有一丝晶莹闪烁的光泽。这些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竟然发现了上图这样一个杯子。看起来,这不就是现在用的玻璃杯吗?考古人员有着严格的工作纪律,是绝对不会遗漏这种东西的,那么这是从何而来?
当时就引起了争议,有的人认为,这是之前盗墓贼留下的水杯,有的人则认为,这可能是土壤自身的活动,让这个水杯阴差阳错地进入了这片区域。为了确定一个究竟,这个杯子被送到北京鉴定,结果令人大感意外。
首先,这不是玻璃杯,它的材质是水晶,这是一块质地优良,不折不扣的水晶杯。其次,北京的专家使用专业仪器对水晶杯中的泥土进行孢粉分析,结果说明它确实来自2500年前。
这个消息,在当时就轰动了考古界。水晶为材质的器物,在中国发现得虽然不算多,却也不算罕见。不过,一般的水晶制品,大多以挂坠、摆件为主。然而,这个水晶杯,高为15.4cm、口径为7.8cm、底径为5.4cm,是有一块完整而巨大的水晶制作而成,也是中国出土的水晶制品中最大的一件。
从它的外形来看,就和现在家中、会议室、宾馆中的玻璃水杯别无二致,甚至光滑程度也没有多少区别。它现在收藏于杭州博物馆,每一次讲解员在介绍它的时候,都要不厌其烦地解释:这不是玻璃的,这确实是来自于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
尽管很多国内外专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在铁一般的数据面前,也只能接受了这个事实。这说明,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人民竟然能够做出如此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它整体素洁,散发着琥珀一般的光泽,杯口有自然裂纹,杯底有着海绵状的结晶。
承认归承认,但这个精致的水晶杯,却引来了三个未解之谜。文物工作者曾经反复研讨,也没有能够完全达成共识。
一是取芯问题。也就是说,这个杯子是由一整块水晶制成,那么古代工匠是如何将它弄成中空的?要知道,玻璃杯是高温溶液“吹”出来的。那么,这样一块水晶,是怎么将它制成水杯?专家认为很可能是采取了像制作玉器一样,使用的管钻的方法。也有人认为,很可能是用金刚砂磨出来的。
二是抛光问题。这个水晶杯历经2000多年,不管是表面还是内壁,都是光滑如玉。平时水晶加工成工艺品,也要进行抛光这一环节,那水晶杯是如何抛光的?外壁好说,关键是内壁如何也如此光滑?尤其是这个水晶杯口径不大,底径更小,呈上宽下窄之势,这更增加了抛光难度。手都伸不进去,又拿什么打磨呢?
三是材质问题。一开始还没有人提出这个疑问,可是水晶杯的名气越来越大后,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兴趣。浙江省地矿厅的专家认为,中国还没有这么高品质、高纯度的水晶,那是哪里来的?要么就是外国进贡的,要么就是来自已经枯竭的水晶矿。
这样的水晶杯,不仅好玩、好看而且特别珍稀。我国虽然地大物博,文物荟萃,但水晶杯的鲜明特点,让它不但成为了杭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被认定为是国宝。而且,因为它材质上的特殊性,在2002年时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