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知识点总结笔记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知识点总结笔记,期中考试用的到!初中历史地理政治
七年级上 地理 复习提纲
1. 地球和地图
2. 地球和地球仪(课本1——10页)
3. 地球的形状:球体。
4. 生活中说明地球是球形的自然现象:
(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现象等
1.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
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 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2.经纬线特点:(经纬线判别:一般情况,横纬竖经)
纬线经线:
定义
在地球仪上,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长度特征
长度不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短,
到极点缩为一点
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形状
除极点外,纬线都是圆圈
所有经线都是半圆
1. 主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180°。主要的纬线:赤道、北回归线(23.5°N) 、南回归线(23.5°S)、北极点(90°N)、南极点(90°S)
2. 经纬度的划分和半球划分:
纬度
经度
起止度数
0O ( 0O 纬线叫赤道 )—90 O N/S
0O ( 0O 经线叫本初子午线)—180 O
代号
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
如何区分
区分南、北纬(两种方法):
1、赤道(0O 纬线)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
2、纬度向北递增为北纬N,
纬度向南递增为南纬S。
区分东、西经(两种方法):
1本初子午线(0O 经线)以东为东经(用“E”表示)
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 (用“W”表示) ;
2、经度向东递增为东经( E ),
经度向西递增为西经( W )
半球划分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0 O W和160O E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 O W向东到160O E为东半球(20 O W—0 O—160O E);20 O W向西到160O E为西半球(20 O W—180 O—160O E)
7、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 O)
8、利用经纬网定位。
参照《地理填充图册》第12页第十题、十一题,要会判断某点的经纬度及两点相对位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公转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1、四季的变化
2、五带的划分(划分依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
3、昼夜长短的变化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夏季最高、影子最短;冬季最低、影子最长)
(课本13页)
以北半球为例。二分二至点的日期、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情况:
二分二至点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日期
3.21前后
6.22前后
9.23前后
12.22前后
太阳直射点位置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半球 昼夜长短
昼夜平分
昼最长夜最短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
季节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
6、7、8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
12、1、2月为冬季
1,地球上的五带
划分依据:根据不同纬度地带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5个热量带。
有阳光直射现象的地区:热带——即南北回归线之间(23.5 O N~23.5 O S);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寒带(北寒带和南寒带)——即南极圈(66.5 O S)以南、北极圈(66.5N O)以北
四季分明的地区:温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即回归线和极圈之间
1. 地图的阅读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课本16——28页)
1、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单位必先统一)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课本19页)
比例尺的大小与所示区域的范围和内容详略程度的关系: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大小详,小大略”)
※阅读方向:(1)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一般指向正北
(2)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密陡疏缓”)
F
※观察右图据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
☆山峰 :等高线闭合,中间海拔高,四周海拔低;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凹陷部分(如右图C处)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部分(如右图E处)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数值低的地方凸出;(如右图F处)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数值高的地方凸出(如右图D处)
(区分山谷山脊的方法:看等高线凸出方向数值变化 “低脊高谷”);
☆山谷处易形成河流,图中D处形成河流,河流走向为自西北向东南。
3、(课本27页)陆地表面5种地形类型:平原(海拔一般低于200米,地形平坦,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用绿色表示)、高原(海拔高于500米,外围较陡、内部和缓)、山地(海拔高于500米,具有耸立的山峰)、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丘陵(海拔一般在200—500米之间,地势起伏较大)
4、地形剖面图相较于分层设色地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1. 陆地和海洋 (课本29——44页)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地球上七分是海洋(71%)、三分是陆地(21%)
1. 看下图和课本最后一页世界地形图熟记各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能够看图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记忆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亚洲(面积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跨经度最广)、欧洲、大洋洲(面积最小)
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记忆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太平洋(面积最大)、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
练习:参照课本第7页图1.8 南北半球的划分填出右侧图中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 重要的大州分界线:
大洲
州界
亚洲和欧洲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
苏伊士运河
南美洲和北美洲
巴拿马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
白令海峡
欧洲和非洲
直布罗陀海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建造围海大坝等) 。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会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如科学家在南极大陆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
3、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2)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版块,板块在不断的运动。(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熟记六大板块名称及相对位置(课本42页图2.22):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的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能够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现象。
例如:(1)珠穆朗玛峰升高的原因: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不断地相互碰撞,使其不断升高
(2)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比较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3)红海不断扩张的原因:红海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两板块不断发生张裂运动,所以红海在不断扩张。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课本45——68页)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具有地方性。
气候是长时间的、稳定的。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2、卫星云图上绿色——陆地,蓝色——海洋,白色——云区,无云的地方一般是晴天
3、(右图表示西北风4级)风向(指风的来向)的判断:有风羽的一头指向就是风向。右图的风向是西北风
风力的判断:一道风羽=2级,半道风羽表示1级,右图的风力是4级风
4、 常用的天气符号(识记)
大雪 中雪 小雪 暴雨 大雨 中雨 小雨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气温的变化 1、气温日变化:一天中,一般14时(午后2时)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
2、气温年变化:北半球陆地(7月最高、1月最低) (课本53)
北半球气温:大陆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北半球相反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气温、降水的分布都受纬度位置、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气温的分布
降水的分布
纬度因素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
海陆因素
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
中纬度地区沿海多于内陆;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陆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地形因素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0C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气候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1. 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
第一步:看气温曲线图--判断在哪个温度带(看最低月平均气温判断温度带)
第二步:看降水柱状图--判断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2、世界的气候类型分布 (主要掌握下面几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如课本66页图3.9A图)——全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分布于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部
地中海气候(如课本63页图3.25)——夏季高温干燥,冬季低温多雨;南北纬30°~40°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为典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南北纬40°~60°的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最典型)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降雨分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月降水量最多超过600mm)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分布于温带大陆东岸
温带气候类型中大陆内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较差大。全年降水都很少),这种气候类型在温带区域的分布最广。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课本69——86页)
第一节 人口和人种(熟知人口“四密四疏”——课本72页图4.4)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世界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东部)
从纬度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人口稀疏);从地形因素分析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3、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就业困难、住房条件差、交通拥挤、人均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人口增长过慢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社会抚养老人的负担加重等。
白色人种:欧洲、美洲、大洋洲、
4、三大人种的重要分布地区 黄色人种:亚洲东部、美洲(因纽特人和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
黑色人种:非洲(黑人的故乡)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非洲是黑人的故乡,但为什么美国(属于美洲)这些不是非洲的国家会有黑人分布?是因为欧洲殖民者发现美洲新大陆,要开发美洲,从非洲掳掠了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所以现在美国的很多黑人的祖先都是当时的黑奴。
第二节 语言和宗教
1、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英汉法俄阿拉伯语,还有一个西班牙语)
汉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1. 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和特点:
阿拉伯地区(即西亚和北非)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如沙特阿拉伯,其宗教活动场所是圆顶清真寺;
欧洲和美洲的人多信奉基督教,如英国和美国等,宗教活动场所是尖顶的教堂;
东亚、东南亚一些人信奉佛教(泰国的国教),佛教多塔状佛寺。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 自然条件:气候适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等
(课本82页图4.13)
聚落的形成条件
(课本P82页) 社会条件: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政治因素、政策等
聚落的形成条件了解即可,主要会使用聚落形成条件来进行分析
读右图,思考下面的问题:
(1)、三地为什么能形成聚落?
(2)、假设你是本地区的城市建设局长,你会选三地中哪个建设城市?并且阐明你的理由?
答:(1)三地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有河流)
(2)、选2.因为2位于河流交叉口,交通更加便利;位置佳,距离1和3都很近,便于人力和物力的集散,方便沟通;平坦的地表更多,比1和3更加开阔,发展空间较大。
2、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人口密度
人员职业构成
经济特点
聚落规模
建筑特点
乡村聚落
小
农业为主
不发达
小
密集(高层建筑)
城市聚落
大
非农业为主
发达
大
稀疏(低层建筑)
第五章 发展和合作(87页——93页)
一、国家和地区:除南极洲外,世界上分布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世界面积位居前六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世界人口位居前三位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
3、地跨两洲的国家,例如埃及(跨亚非)、土耳其(跨亚欧)、俄罗斯(跨亚欧)。
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比较
1、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例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的日本等。欧洲西部是世界上发达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
2、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例如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3、从世界范围看,发展中国家多在南北半球的南部,习称“南方”,发达国家多在北半球的北部,习称“北方”。 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
(1)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剥削,大量资源被掠夺,导致其产品种类单一、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贫困。
(2)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售石油、矿石、木材、橡胶等原料,产品价格低、利润少;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购买廉价原料,制造汽车、轮船、飞机、高档日用品等,价格贵,利润高。因此导致富国更富,穷国更穷。(课本93页活动题)
措施: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民族工业的发展,引进资金和技术,加强“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四、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92页)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原因:A.资源能源分布——不平衡;资金技术市场条件——不一样
B.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息息相关
联合国——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
成立时间(1945年)、总部(美国纽约)
基本宗旨(“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5个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