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国学大师钱穆论读书

国学大师钱穆论读书

 ◆ ◆

作者:许平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 。他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大陆、香港、台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 此外还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钱穆先生可谓是自学成才的典型。一生从未上过大学,最高的文凭仅为高中(尚未毕业),更未出国留学。他通过十年乡教苦读,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门径。

1930年,因顾颉刚的鼎力相荐,才使他离开乡间,北上燕京大学,开始任国文系讲师,从此走向高校教书之路(他先后在燕京、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大学任教)。钱穆在走向大学讲台前,先做过10年乡村小学教师和8年中学教师。在这18年中,他笃志苦学,读书极勤,“未尝敢一日废学”。钱穆一生著书立说,达一千七百万言之多。

钱穆先生的读书心得,用他的话说:他是在茫茫学海中,一路摸黑,“在摸黑中渐逢光明”,寻出了一套适合于自己的读书方法和为学路径。而这套读书之法和为学之道,对于我们当今有志于学的芸芸学子而言,无疑也是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的。

读书贵有耐心、恒心,不可存懒惰、浮躁之心。这是钱穆先生在谈读书方法时十分强调的问题。这里的所谓“耐心”、“恒心”,是指读书贵在坚持,一以贯之。他说,为功利而读书必患浮躁之症,读书自然不能上进。

钱穆先生强调读书为学,“意志坚强最为要着”。钱先生早年读书,一年四季,从不懈怠,苦读旧籍,博览群书,日求长进,这为他日后学有所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在这茫茫学海中冥思苦读的深厚积累,他要想从中国乡村这块学术瘠土中拔根而出,则是很难想象的。

钱先生称读书不仅要入乎其外,读懂书中材料,更要入乎其内,了解作书之人和蕴藏在书中背后的时代精神。所以,读书贵能欣赏领会,与作者声气相通,互起共鸣,把已死的材料转化成为时代所需要的活的知识和精神。

他讲,要从大处着眼读书。读书贵博,又贵能由博返约。“博”就是要多读书,博及群书后,还贵能从大处用心,进行归纳会通,这就是“约”。他说:“读书为学,不先融会大义,只向零碎处考释,则此路无极,将永远无到头之期。照此下去,尽可遍天下是读书人,而实际并无一真正读书人”(钱穆:《近百年来诸儒论读书》)。所以他强调,读书为学,要着眼于大处、远处,不专为得一些零碎知识而读书。

书人人可读,但读书的技巧和方法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截然相异。在具体的读书方法和技巧上,钱穆先生提出了直闯式、跳跃式、闲逛式等读书方法。

他说读书的方式,或采直闯式,不必管校勘、训诂等枝节问题;或采跳跃式,不懂无趣的地方,尽可跳过,不要因为不懂而废读;或采闲逛式,如逛街游山,随兴之所至,久了自然可尽奥曲。意思是读书过程中,不要太在意枝节、次要的问题,不要因为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停下来,而应跳过去往下读,甚至随性地读,读多了,那些原来不懂的地方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

至于为什么读书?读书的宗旨和目的何在?钱穆先生在这方面也有他自己独特的意见。

他说:“我们读书人,立志总要远大,要成为领导社会、移风易俗的大师。这才是第一流的学者;专守一隅,做得再好,也只是第二流。”

钱先生“一流”、“二流”的划分,主要是从学贵致用的层面着眼立论的。

任何一位学者在读书为学时,都不能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分疆划立,他都要关注现实,为时代服务。惟有如此,读书目的才正确,治学才具有意义。

如果完全抹去对现实的关注,埋首学问,不问世事,即便你有第一流的成就仍会退居第二流的。

钱先生一生以读书、教书、著书为正业,他是书生,是学者,但他又不是埋首书斋、孤芳自贵、不问世事的学者,而是一位具有强烈经世意识和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学者、大师,他教诲学生要以“领导社会,移风移俗”为一流的志向所在,其目的正在这里。

爱国别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钱先生对读书为学宗旨的一番论述,语重心长,对后学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对于我们今天的学子读书为学,仍然具有极为珍贵的启示意义。(完)

【作者简介】许平,江苏靖江人。曾从军20年。爱读书、爱思考、爱生活。曾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