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私塾老师,曾国藩的父亲手痒,非要指点儿子如何打仗

小珏说历史——《曾国藩及湘军》系列三十一 请勿转载

对于剿灭太平天国这件大事,曾国藩是立下了天大的功劳。然而,他的临战指挥能力并没有获得多少人的赞誉,就像石达开所评价的“不以善战名”。很多人却认为他只会打蛮仗,打稳仗,不会出奇制胜。纵观整个湘军的作战史,也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大书特书的漂亮仗。那么湘军怎么能笑到最后呢?我们慢慢来说。

太平天国起义后,湖南作为与广西相邻的省份,形势一度岌岌可危,各地都组织乡勇,准备保境安民。曾国藩的老家湘乡,也同样由当地的官员出面,招募乡勇结团自保。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因为儿子的地位,被推举为总领。

这个职位,完全是挂名的,没有任何实权。但是对于六十多岁,已经蹉跎半辈子的私塾老师来说,却是兴奋异常。他不仅对乡勇出谋划策,甚至对远在外地作战的儿子曾国藩也指指点点,提出了他的建议。

一是吃饭宜早,他认为军旅如同农家,无论是早中晚饭,能尽早吃完,既可以安心操练,也有利于防备不测之事。二是扎营要实,他认为,打仗最重要就是不被偷袭,要先保证自己安危,立于不败之地。至于后三点出战戒散、讲求阵法、严防奸细无需多言,一般军纪而已。

咋一看来,曾老爷提到的这五点建议,向儿子叮嘱,不过是各种戏文之中常见的,甚至在《三国演义》等小说中都可以原模原样找到只言片语,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然而,人所周知的公理,并不代表人人都能做到,更不代表每个将领都会军令如山的执行。然而,曾国藩却能够做到。他指挥打仗没有什么特点。他甚至认为自己没有特殊的才干,他既没有奇谋,也不敢独断,他所依赖的就是老老实实的推进。

吃饭宜早,是曾国藩认定的。他甚至认为,清朝能传到他所在的道光、咸丰时代,皇帝没有昏君,就是因为早起早朝振奋了精神。他本来规定四更吃饭,五更行军,但由于各种原因,总是执行不了,成为他的一大头痛处。

听到父亲的教诲后,他总是天一亮就起来,然后精神抖擞的到各营区巡查。主帅如此,副将也不敢怠慢,下面的将领、士兵都不敢怠慢。据说李鸿章在他营中做幕僚的时候,就是因为爱睡懒觉,被狠狠教训过几次。

但是吃饭要早这一点,因为有时候在外宿营,需要临时做灶,粮食也不是那么按时运送,所以曾氏也承认“而吃饭仍晏,实难骤改”。

对于扎营要实,这是曾国藩最为看重的,也是他带领湘军取得胜利的法宝。他将这个法宝总结为一句话:“扎硬寨,打呆仗”。所谓扎硬寨就是部队每到一处住宿时,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冰雪,都必须深挖战壕,树立高墙,防止对方偷袭。曾国藩是这样要求的:

筑墙须八尺高,三尺厚;壕沟须八尺宽,六尺深;墙内有内濠一道,墙外有外濠二道或三道;壕内须密钉竹签。

就是因为这个战法,湘军几乎没有被偷袭过。后来,湘军攻城也使用的这个战法,他们每到一处,并不急着找太平军拼命,而是扎好营寨,将城池围成一圈又一圈,让援兵打不进,守城的突围冲不出,活活将太平军耗死。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对此战法最有心得,围攻安庆、九江乃至天京都是如此,有“曾铁桶”之称。

对于阵法而言,曾国藩原先很重视,但因为湘军主要采取的是“防守反击”的策略,就用挖战壕的方式攻打或者防守,所以用处并不大。这也为他之后围剿捻军屡屡不利埋下伏笔,这是因为捻军的作战风格完全不同,他们以野战和游击战为主。

虽然曾麟书只是兴致勃勃的作为嘉宾做一些点评工作,但曾国藩却认真耐心的回复其父,并且踏踏实实做了下去,这才树立了湘军霸蛮的作风。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曾国藩日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