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老前辈

乌鲁木齐红山。当年,还是光秃秃的石头山。
老前辈
人生苦短。后辈变前辈,就是弹指一挥间。
    一晃,我也成了前辈了。

前辈,这顶帽子戴在我的头上。我的心,是虚的。
   
    因为,我目睹并与一代特殊的前辈一起工作过。
    那才真是:前辈。
    而且是,人格大写的前辈。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大学毕业,在新疆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秘书处工作。

我们秘书服务的领导是,自治区党委书记、常委。
    这些领导,有些年龄已在六旬上下,比我父亲还大“半”辈。
    所以,应该称为:“老”前辈。

老前辈,他们大多数都是老红军、老八路。
    是真正的老革命、老英雄。

这些老前辈,人生经历、境界视野,都深深的烙有时代印记。

老前辈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不装、不假。

记得,当时我们机关干部,每年都要去乌鲁木齐的红山、妖魔山植树。
    书记、常委们也都参加。

那个年代,矿泉水还没有进入到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之中。

人们还不知道,山沟沟里的水,装进瓶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就叫矿泉水。
    更不知道,这山沟沟里的水,装进瓶子,还能卖钱。
   
    白开水,是我们植树劳动,解渴的唯一饮品。
   
    机关食堂送来的白开水,放在大保温桶里。
    几十个喝开水用的大搪瓷碗,叠成几落,摆在石头上。
   
    劳动休息时,大家陆续过来喝水。
    大搪瓷碗,是大家共用的。
    一个人用完了,另一个人接着用。
   
    多年的约定俗成,习惯养成。
    大家都形成了在公共场所,喝水的标准动作。
   
    每个人,包括书记、常委们。

要喝水时,先倒一点点开水,在碗里晃荡几下,将这晃涮过的水,倒了。
    就示意自己,碗已经洗过了。
    然后,再将白开水接到碗里,自己就开始喝了。

在老百姓眼里, 自治区党委是新疆,最大的“官场”。
    书记、常委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官”。
 
    可当年“官场”的风气,“官员”的作派,却:
    如此淳朴,如此大众,如此自然,如此随便。
   
    随便到,像白开水一样,平淡纯净,不掺杂任何“东西”。
    随便到,书记、常委跟我们一起共用,一个大搪瓷碗。
    随便到,大家都是平平常常的人。
   
    现在时常觉得,当年这些行为,多么不可思议啊!
   
    大家不分彼此,不分职位高低。
    像一家人一样:共喝一锅水,共用一个碗。
   
    共用的碗,哪有什么消毒!
    又哪有什么领导专用的水杯!
    更没有专人,拿着保温水杯,屁颠屁颠地伺候着领导。
   
    四十年过去了。
    这个,劳动喝水的小小场景。
    这个,都不算事的小小细节。
    却历历在目,让我始终不能忘却。
   
    这才真是:
    领导和群众,大家都不用装、都不用做假,都不用给别人演戏。
    每一个人,都活得真实,活在人间。

当年,光秃秃的红山,现已绿树成荫,成为公园。    新疆,戈壁滩多,荒漠多。
    植树造林,是新疆人,年复一年,不懈坚持的一件大事。
   
    说了,今天的人们可能都不相信。
   
    由于,四十年前,尚未有市场经济,没有园林公司,更谈不上雇用民工来植树。
   
    植树劳动,就成了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成了男女老少,都要参加的义务劳动。
   
    植树劳动,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一个特殊的试金石。
    它衡量着每一个人,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
   
    每年,几天的植树劳动。
    机关的男女老少,前辈、后辈,没有一个人会在这个时候请假。
    自治区党委常委会,都会为其让路。
   
    逃避劳动,逃避义务,人们是鄙视的。

领导们参加植树,就是劳动,就是践行公民的义务。
    这一切,天经地义,非常自然。根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要说特别,无非领导就是年长的“老”前辈。
   
    植树劳动的分工,不是行政指派,完全是人性使然。
    大家,就本着“尊老惜妇”,人类原始的本性。
   
    那时的乌鲁木齐红山、妖魔山,还是光秃秃的石头荒山。
   
    在荒石山上,挖树坑。
    这是最苦、最累的重活。全让我们年轻的后辈,主动承包了。
    运土、运树苗、植树。
    这些相对轻点的活,让老前辈和女同志们去做。
   
    在植树劳动那几天里。
    被人们称赞、表扬,甚至羡慕的主角,完全是我们这些,出力最多的小伙子们。
    老前辈和女同志们,则只是配角、陪衬。

至于书记、常委这些“大官”们。  
    真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前辈,一个十分平常的植树人。
   
    这男女老少,在一起劳动的场面,就像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草原部落大家庭。
  
    这一切都是原生态:
    原生态的干群关系,原生态的人际关系,原生态的人心。
   
    哪有,前呼后拥的警卫保护着。
    哪有,电视台摄影记者来拍摄。
    哪有,为了宣传领导,装模作样的摆拍。
   
    大家,都不装,不假。
    心里,都不累,多好。

昔日荒山秃岭的妖魔山,如今的秋色,是五彩斑斓。
老前辈们还有一个特点:坦诚,不图虚名。

我在秘书处工作时,看到老前辈们履历表填写的学历,大都是:
     “小学”,“初中”。

以当下人的眼光看,都会觉得,老前辈的学历,也太低了吧?!
    是的,确实很低。
   
    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时,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有一半是文盲。

老一辈的红军、八路军中也有很多人,是文盲、半文盲。
   
    在战争年代,在红军、八路军中,有初中学历的人,就是有学问的知识分子了。

几十年过去了,全民基础教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已经扫除了文盲。
    干部队伍的学历,也大大提高。

现在,省部级干部的学历,与老一辈相比,那真是天地之差。

但,也出现了一些“泡沫”学历。

特别是,这些年许多落马“高官”的学历,一个比一个“亮眼”。
    “在职研究生”,“在职博士”。
    甚至“博士生导师”,“名誉教授”等,威风八面的头衔。
    比比皆是,闪闪烁烁。
   
    其实,只要认真看一下,许多落马“高官”的简历。
    他们的第一学历,也就跟外卖小哥、社区大姐的学历差不多。

后面,那些十分华丽的学历。
    大都是用权力和影响力,“勾兑”来的“帽子”,戴在头上。
    用光鲜靓丽包装后的形象,秀给上级领导和老百姓。             而老前辈们,对待自己学历的态度。
     让我这个晚辈,这个小工作人员,那是打心底里敬佩。
   
     那真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老前辈们,大都出生贫寒,许多人没有条件读书,就参加了红军、八路军。
   
    但,其中一些优秀的将士,在战争年代,就读过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
    解放后,有的也读过中央党校,部队院校,甚至到苏联留学、培训。
   
    可以说,凡是能当到省部级领导的老前辈们,他们大都是在“战争大学”、“经济建设大学”里,
    优胜劣汰,万里挑一。天天刷题,月月考试。
   一路,严格考出来的“学霸”。
   一生,千锤百炼的精英人才。        如果,他们想运用手中的权力和影响力。
    闭上眼睛,咳嗽一声。
    随便就能得到一个,盖上红色大印,完全是真的,具有大学学历或研究生学历的小本子。
   
    但,他们绝不会,为了一个学历小本子,丧失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绝不会,去做那些虚头八脑、丢人现眼、让人鄙视的事。
   
    绝不会,去做那些:
    明明自己没有,去上学、去读书,甚至论文和考试,也是“部下”代劳的。
    却敢冠冕堂皇、名不符实、得瑟显摆的填写,一个比一个高的学历和头衔。
  
    老前辈们,他们一生,始终如一。
    在个人履历表,文化程度一栏。永远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写着:
    “小学”,“初中”。
   
    填个学历,事情虽小。
    但,人品高下,立马见分晓。

老前辈们:
    不玩虚,不作假。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硬气!

新疆老领导,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与老前辈一起研究工作。我站在后面聆听。    这些老前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用,空话连篇的讲稿。
   
    我们秘书有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帮领导写报告、写讲稿。
   
    说实话,我们这些刚出校门的秘书,不懂工业,不懂农业,不了解基层真实情况。
    更谈不上,理解和知晓领导所思、所想。
    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大都是正确的套话,僵硬的八股,空话连篇。
   
    对此,这些老前辈,心里非常清楚。
    用秘书们写的讲稿,虽然千篇一律、空洞乏味,但毕竟是从文件、报纸上抄的,不会有麻烦。
   
    但,敢“说”敢当,是老前辈的特点和传统。
    讲真话、敢担当,是老前辈身上流淌的血液!
  
    所以,除了正规的党代会工作报告外。其他场合的讲话,他们根本不需要我们这些秘书,帮助写讲稿。
   
    战争年代,不用讲稿,做战前动员,就是老前辈们的绝活。
   
    经济建设年代,老前辈们讲出来的东西,依然精彩。
   
    通俗、专业、实用。没有空话、大话、虚话。
    风趣、朴实、鲜活的接着地气。干部群众爱听。
    而且,能准确地抓住问题的要害,工作指导性、操作性非常强。
   
    由于,我的本职工作的原因。
    每次,听老前辈们的讲话、报告。
    我的心,都是五味杂陈。

一方面,老前辈的讲话,让我佩服得一塌糊涂。
    因为,他们的讲话,我们秘书根本写不出来。
    另一方面,自己心里也很羞愧,总有滥竽充数、白混饭吃的压力。
   
    四十年过去了。
    这些“老”前辈,始终让我这个后辈,从心里尊敬和怀念。
   
    在我眼里,他们永远是:
    战争年代,是英雄。
    建设年代,是行家.。
    但同时又是,非常随和、谦卑的邻家的大叔。

老前辈,真的了不起!
    一个字:服!
    两个字:真服!

【以下是我写过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透过父母、同事、战友和自己的生活,留下小人物的记忆,折射历史的痕迹和理性的思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