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确立的语文教育观(下)
西安市长安区教学研究室 王志安
三、主体观
主体观的要点是:“学生为主体”是由教学的本质决定的,没有教会的,只有学会的。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体观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体和主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教学,归根到底得学生自己学;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须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品德的形成与改变等,都是无法通过教师的教直接实现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才能实现。换一句话说,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学会而已。可见,如果学生没有一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教学目标就难以顺利实现。
2.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培育创造力,需要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但是,不管你做了多少工作,如果不在思想上确认、行动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育创造力就不过是一句空话。
3.解放人的潜在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今天和未来教育的首要任务。正因如此,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实现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个性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普遍趋势。“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正是“人本教育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
4.如果说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话,那么,语文学科的教学尤应如此。这是因为,语文这门学科要培养的主要是“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不是教师讲出来或教出来的,主要是学生自己在语文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5.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第一,转变观念,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常常听到老师们在听课之后议论:“学生配合得不好!”看来不过是一句话,实际上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教学思想:“学”为“教”服务的思想。这显然颠倒了教与学的关系。遗憾的是,这种现象至今仍十分普遍:课堂成了演“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群众演员”或“观众”。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不能要求学生“配合”自己,而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
第二,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必须明确,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师道尊严”是一种封建主义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流毒很广,影响很深。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产物,它也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思想体系。只有破除这种思想的影响,才能建立起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尊敬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学,学生帮助教师教的新型的、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学生才能真正登上主体的舞台。
第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条件促成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所谓“学生是主体”中的学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砂石。如此简单的物质都各具个性,怎么能要求号称为“万物之灵”的人都像一个模子里复制出来的呢? 所以,尊重人,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他的个性,尊重他的性格,尊重他的兴趣、爱好……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去谈尊重学生,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把“尊重学生”落实到每个各具个性特点的学生的头上时,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了可靠的保证。
第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连“客人”都谈不上,“主人”更无从谈起。
如果说,兴趣是学习的诱因,那么,信心就是使兴趣持久不衰的保证。信心,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勇气,给人以百折不挠坚持到底的毅力。任何人,如果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探索的兴趣,也就失掉了前进的精神支柱。只有使每个学生都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每天都抬起头走路,充满自信地去迎接挑战的时候,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把自主学习的时间、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占用大量的时间讲解、分析,实际上是侵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剥夺了学生自己学习的权利。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把教师的教,压缩到最低限度,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除了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外,还要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所谓自主学习的权利,包括自主读书的权利,自主思考的权利,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特别是不同于教师、教材和他人的见解)的权利,学习中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的权利。
6.主体观并不排斥甚至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必须首先明确,主导作用不是主讲、主问、主写(板书)作用,主导作用首先应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上;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怎么样,主要不是看教师讲的怎么样,而是看学生学得怎么样:有没有学的愿望,有没有学的兴趣,有没有学好的信心,有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其次,主导作用还体现在设计组织、引导学生按照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来学习语文上。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并促进人的发展,就应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要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要倡导学生的探索精神,变“难学”为“易学”;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变“学会”为“会学”;要疏导学生学习思路,加强学生自主的学习实践活动,使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变“死学”为“活学”;要适时辅导各类层次不同的学生,做到因人施教,变“少数学”为“全体学”;要引导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解开学生的心灵之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7.主体与主导在教学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必然异化为主讲、主问,实际上也就等于没有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得不到保证,或者说,教学就不成其为教学。
四、大语文教育观
大语文教育观的要点是:语文课本教学、课堂教学的语言实践远远满足不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而语文学习的特点又决定了它有着广阔的学习空间。应该建立一个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特型的语文教育体系。
1.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培养语文能力,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的主体是学生,这是在前边的工具观、实践观、主体观中阐述的主要观点。那么,是不是只要树立并身体力行这三个观点就可以解决语文教学的全部问题呢?不行。因为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这就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量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达到怎样的数量才能培养出我们要求的语文能力呢?我们的课本教学、课堂教学能否完成这个任务呢? 遗憾的是,据笔者所知,迄今为止,国内尚无对小学生基本阅读量、练笔量的研究。手头有的,只是国外关于阅读量研究的结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了15年时间研究学生的读写量,结论是,要使儿童学会有理解地阅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4年期间(前苏联小学为4年制),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默读过200小时以上。假如朗读、默读以每分钟平均200字计,那么,按苏霍姆林斯基的结论,就应该至少读近500万字,才能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而我们目前正在使用的小学语文课本,以人教版义务教材为例,全套12册,除去课后练习、基础训练、预习、导读、读写例话等,纯粹供学生阅读的课文,总字数是14万6千字。显然,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课本上是不现实的。早在5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国文教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做细琢细摩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学校里的定期作文,因为须估计教师批改的时间和精力,不能把次数规定得太多。每星期作文一次算是最多了,就学生历练方面说,还嫌不够。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做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可见,单靠课本教学、课堂教学是难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的。
2.母语的学习,与第二语言的学习不同。母语的学习,即使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也不是从零开始的,而且也不是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课本教学完成的。事实上,学生学习母语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而且,无数事例表明,凡是母语学得比较好的,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比较高的,无不得益于语文课堂、课本之外的学习。“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就认为:从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有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边霞《大语文教学观念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小学语文教师》1999年第6期)
实际上,语文的学习,既不限于语文课本,语文课堂,也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和练笔。“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是说,生活的范围有多大,学习语文的空间就有多大。不过,有时是有意识地学习,有时是无意识地受到影响;有时受的是正面的影响,有时受的是不良的影响。语文教师任务在于,充分利用广阔的语文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把语文学习的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
长期以来,我们把语文教学完全等同于语文课堂教学,把语文课堂教学又完全等同于课本的教学,而语文课本的教学又把主要精力和大量时间用在了教师的讲解、分析和提问上。这样,课堂教学的时间大多被教师侵占,没有或很少有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课外读写的诸多渠道又被视为可有可无而排斥于语文教学之外,这样,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何谈起?
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要求:“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大纲的这一规定,既给我们指明了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也向我们提出了构建新的语文教育体系的任务。
根据笔者近20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和指导多种小语教改实验的经验,这个新的语文教育体系似可作如下概括:
第一,这个新的体系可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是教读课,第二个层次是自读课和语文活动,第三个层次是课外实践活动和优化语文环境。
第二,新体系的教读课可占语文总课时的五分之四到五分之三。包括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其中阅读部分既教精读,也教略读和浏览。习作既指导学生写记事作文、想象作文,也教读书笔记、日记、手抄报的编辑等。口语交际除每周安排一节课外(中高年级亦可两周安排一节课)。教读课、自读课的每节课开头3分钟左右,均用于说话练习(学生轮流,无一例外)。
第三,新体系的自读课和语文活动应占全部语文课时的五分之一到五分之二。自读课的主要内容是自由读写。读的内容分必读和选读两种,以选读为主。必读可随年级升高比例递减。如可能,可编一套课外必读课本,每学期一册,平均每册字数不少于5万。选读的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学校的图书馆或班级的图书角借阅。自读课上的写,主要是摘抄、写梗概、写感想。读写的时间比例大体应为三比一或四比一,以读为主。假如平均每周自读课上学生实际阅读时间为1小时,每学期以16周计,每分钟阅读是按200字计,那么小学五年即可读近200万字。语文活动每周或至少每两周一节,主要教一些丰富多采,易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活动,如故事会、朗诵比赛、古诗背诵、手抄报展评等。
第四,课外实践活动以课外阅读为主,包括课外阅读、日记、读书笔记、手抄报等。课外实践活动由于没有课时的保证,不宜作硬性要求,主要采取引导、激励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兴趣盎然地、自觉地进行活动。优化语文环境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把学习的成果应用于生活之中。优化语文环境,一要创造良好的教学语言环境、班级语言环境和校园语言环境,二要引导学生自觉吸收生活语言、影视语言以及其他媒体语言的精华,抵制其糟粕,三是要利用广阔的语言环境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如结合各科教学,结合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进行语文实践等。
如果能建立起这样一个新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语文教学的落后局面,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能就不是遥遥无期的事了。
写于二○○二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