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状肌扳机点的综合处理(改善臀腿痛,坐骨神经痛。)

本文会给大家介绍梨状肌扳机点的综合处理流程,其中包括放松梨状肌的方法,因而对于由梨状肌紧张引起的坐骨神经痛也会有一定改善作用。

文章包括的主要内容如下:

  • 梨状肌的解剖简介

  • 梨状肌综合征的相关疼痛

  • 梨状肌与其扳机点的触诊

  • 综合处理流程

1. 解剖简介

据说梨状肌是因为形状近似于梨而得名,但仔细看觉得跟哪一种梨也没有非常相像,大多数情况还是呈扁片状、三角形的一块位于臀部深层的小肌肉。

梨状肌起自于骶骨前面,止于大转子内侧面。

骶骨一端固定时,能让大腿外展、外旋与后伸。而当腿为固定端时,两侧同时收缩它又能让骨盆后倾,一侧收缩时能让骨盆转向同侧。此外,它对髋关节与骶髂关节的稳定也有一定作用。

2. 梨状肌综合征的相关疼痛

当由于各种原因使梨状肌被损伤、变得紧缩或过度拉长时,会产生一系列相关的症状。比如臀部深层的疼痛,或放射到腿部甚至足部。坐在比较硬或狭窄的地方、跷二郎腿或者久坐之后,症状往往会加重。

症状产生的机制一方面可以是梨状肌卡压到坐骨神经,而引起坐骨神经痛——涉及臀部、大腿后侧乃至于小腿与足的疼痛、刺痛与麻木。

另一方面,疼痛也可源于肌筋膜功能障碍。梨状肌扳机点引起的牵涉痛也可传导至骶髂区域、臀部、腿部或腹股沟等位置。扳机点可以由肌肉损伤、过度使用等多种原因导致。

要改善由梨状肌卡压造成的坐骨神经痛,通常会采取各种手段来缓解其紧张。最常见的有按摩推拿、拉伸以及神经松动术等各种方法。

如果卡压是由肌肉缩短且紧张引起的,那么拉伸自然是适用的。但若是肌肉被拉长且紧张从而卡压神经,那么这种情况就不应该再去过度拉伸。

3. 梨状肌与其扳机点的触诊定位

(1)要触诊梨状肌的扳机点,首先要定位梨状肌。

步骤1:找到这一侧的髂后上棘(上图标红处以及下图手指的位置)

步骤2:找到骶骨尾骨交界处

步骤3:找到两点连线中点

步骤4:从此点出发,朝着大转子的方向去向外触摸,直到越过骶骨外侧边缘,就到了梨状肌的位置。当然,手直接摸到的只是表层的臀肌,梨状肌位于更深层。

在这个点触诊的时候,也可以让患者的髋关节稍外旋抗阻,这样更容易找到梨状肌的位置。如上图所示的方向,箭头为治疗师给予阻力和患者尝试运动的方向。

(2)定位到梨状肌之后,下一步才是寻找扳机点

梨状肌其中一个常见扳机点就在刚才定位梨状肌时,经过骶骨外侧刚触诊到肌肉的位置附近。具体结合患者反馈(是否引起平日症状)来定位,用力要深透。

另外一个扳机点位于梨状肌靠外侧三分之一,可以从沿着刚才的点继续向大转子方向去触摸。

4. 扳机点的综合处理流程

跟“一招制敌”的套路不同,正统的物理治疗在几十年来一直在摸索如何才能整合各种手段,来达到对扳机点的最佳疗效。也就是说,掌握某一具体方法固然重要,但如何把各个技术按照合理的流程来配合使用,同样很关键。

本文介绍的方法采用了(INIT)融合神经肌肉抑制技术建议的流程,并予以适当简化。

基本步骤包括:

  • 定位扳机点

  • 局部按压

  • 摆位放松

  • 等长收缩(肌肉能量技术)

  • 拉伸

(1)局部按压

局部按压,以前也称作缺血性按压。患者俯卧位,在找到扳机点位置之后,持续用手指或小工具按压,压力由小到大逐渐增加。通常保持20秒到1分钟,直至感觉疼痛明显减轻。

注意,处理扳机点的过程中出现疼痛是正常现象,保持在能耐受的范围内即可。如果有多个扳机点,哪个更痛先处理哪个。一个点每天累积按压的时间建议不超过5分钟。

(2)摆位放松

仍然在俯卧位,要处理的一侧腿伸出床外,可以在骨盆下稍稍垫高,让腰椎处于中立位。一只手在痛点保持轻微压力,监测疼痛的变化。

另一只手将髋关节摆放至屈曲、外展位,膝关节自然弯曲并且放在治疗师腿上,给予足够的支撑。轻微调节屈曲、外展以及内外旋的角度,寻找疼痛减轻程度最大的位置

保持90秒,并缓慢轻柔地将腿部摆回原位,整个过程患者应处于放松、被动的状态。

摆位放松技术的关键不仅在于肢体具体的位置,能够在寻找最大舒适位的过程中给予患者肢体稳定的承托也非常重要,这样才能给人安全感、更有利于身体放松。

(3)等长收缩(肌肉能量技术)

患者仰卧,处理一侧的脚跨到另一侧腿旁边,注意屈髋的角度不超过60°。

一只手固定骨盆,另一只手在膝关节侧面将腿部推向身体中线(引起髋内旋、内收),感觉到有阻力出现停在此位置。

继续给予向内的推力,患者抗阻并保持在此位置,力道大约为20%最大力量即可,持续10秒钟后放松

(4)拉伸

上一步等长收缩放松后,继续向内推动腿部(通常受限有所改善),到新的阻力位置停下,保持10-30秒。然后继续重复第3步的等长收缩。第三步与第四步可反复进行,直到等长收缩后没有进一步改善空间。


本文仅介绍了针对梨状肌局部处理的流程,如果在更整体的角度来看,那么还需要考虑梨状肌的问题从何而来。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应当只在某块肌肉本身,更应当思考肌肉代偿背后的原因

对以下文章感兴趣:点击即可免费“阅读”

1、颈部浅层筋膜的松解手法。

2、【罗氏正骨培训】9月5日青岛(内含教学视频)

3、龙氏正骨:侧卧摇肩法动作要领。

4、【零基础中医正骨培训班】9月2日青岛.

5脊柱上的6条韧带详解。

6产后康复(妇产整体康复)技术精讲班

课程咨询扫码即可

延伸阅读:

龙氏治脊疗法总论

概述:由于脊柱关节错位或脊椎及其周围组织退变而造成植物神经损伤(神经根、脊髓、椎动脉、静脉等)而致病者,称为脊椎病因。

以脊椎病因理论作为指导,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保种病症(异病同治法),称为治脊疗法。

龙氏治脊疗法包括几方面

1 主治法:正骨推拿(主要针对椎关节错位牵引(主要针对椎间盘退变及骨质增生)其目的主要是去除骨性压迫对神经、血管、损伤。
2 辅治法:热疗(理疗);脱水疗法:(药物)消除无菌性炎症(神经根水肿)其目的为放松颈后肌群、止痛;水针疗法:(针剌、电针、埋线)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1)
治脊疗法需要掌握的技术和要领、口诀

脊椎病因学基本理论

1 三步定位诊断法(神经症状定位诊断、触诊定位诊断、X线片定位诊断)。
2 熟练掌握颈椎小关节错位类型。
3 颈椎病临床、病因分型及分期治法。
4 熟练掌握正骨推拿法。

学习治脊疗法要领

1 要求做到稳、准、轻、巧,手法中须柔中带刚。
稳:对病情要细心分析,排除治脊疗法禁忌症。触诊脊椎偏歪时,注意分析是生理性(畸形)还是病理性(符合三步定位诊断),避免误诊误治。对于颈椎错位须分清类型,尽可能以少而准的正骨手法纠正。防止急于求成,判错方向又粗暴复位,发生意外损伤而加重病情。对于病情复杂者,须分析清楚,先易后难,逐步复位。
准:病因分型准确(主治法选准),临床分型准确(辅治法选准),三步定位诊断准确(治疗部位选准),错位类型准确(正骨手法选准)。
轻:手法能轻勿重,先轻后重,老少弱者用缓慢复位法。
巧:利用体位、杠杆力、对顶力、对拉力、牵引力复位。
2 治脊疗法中须采取标本并治,预防复发等综合措施。
3 鉴别传统诊断、治疗与脊椎病因学中诊断、治疗的异同点。治疗中须调动医生及患者两个积极性,其中医生占60%,而病者占40%,共同努力才能彻底治愈。

正骨推拿口诀:关节错位需正骨,动中求正是要诀,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勿粗暴伤病人,“定点”、“动点”选得准,椎间狭窄加牵引,关节开合要充分,轻巧“闪动”定成功。

配合疗法

1 对于严重的灼性神经痛者,急性期先作椎旁封闭。
2 有椎间盘病变或脊髓损害者,同时应用微波治疗。
3 椎间关节炎症水肿者,治后应用超声波(或磙疗)治疗。
4 椎间盘失稳者,每次治疗后水针作半环形注射,椎旁分层注射法,连续3-5次,起内固定作用。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2)
治脊疗法操作程序,四步十法,正骨十法

四步十法

1 放松手法:揉法、按法、拿法、滚法。
2 正骨手法:正骨十法中选用。
3 强壮手法:(分筋、理筋法)、调和阴阳:弹(拨)法、拿(捏)法;推(擦)法、点(穴)法。
4 痛区手法:镇静止痛法及兴奋调理气血法,揉(捏)法、抚(摩)法、搓(擦)法,点(穴)法,叩(打)法、震(颤)法、运动法。
快速复位法:适用于青壮年(闪动力)。缓慢复位法:适用于老年人,小孩,体弱者(生理运动)。

正骨十法

1 摇正法:仰头摇正主要针对C1、2关节错位;低头摇正及侧头摇正主要针对C2-5关节错位;摇肩法主要针对C6-T2关节错位。目的纠正左右旋转式错位。
2 推正法:侧(仰)卧推正法主要针对C1-6关节错位;俯卧(床边悬吊)冲压法主要针对C7-T3关节错位。目的纠正前后滑脱式错位。
3 搬正法:侧卧搬按法(拉肩法)主要针对C1-6(C6-T2)错位;挎角搬按法主要针对C2,3关节错位。可纠正侧弯、侧摆式错位。
4 牵引下正骨法:主要针对椎间盘变性并错位、椎间盘突出、多关节多型式错位者。
5 反向运动法:对拉舒筋及对顶复位(冻结肩),适用于松解肌痉挛,肌性牵涉性痛和肌挛缩。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3)

正骨推拿疗法

正骨推拿疗法是治疗颈椎病病因分型中颈椎关节功能紊乱型的主治法。它是以中国医学传统的伤科正骨、内科推拿法为基础,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相结合,根据脊椎小关节错位的病理变化,研究出的治疗脊柱关节错位,椎间软组织劳损,关节滑膜嵌顿和椎间盘突出等病症的有效方法。这种手法既治骨又治软组织、具有准确、轻巧、无痛、安全及有效的特点。
 正骨推拿法的手法操作分为四步,即放松手法;正骨手法;强壮手法及痛区手法。
  1 放松手法:其目的使患者颈椎上下6个椎间以内的软组织充分放松,主要通过掌心和拇指揉法,也可应用擦法、按法和摩擦法,在棘突、横突附着的肌腱紧张压痛点处做震法。手法应柔和轻松,避开椎小关节肿痛处,或者使用轻手法。

  2 正骨手法:分快速复位法和慢速复位法两种。前者多适用于青壮年及健壮者。后者适用于儿童及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对体质弱和急性期疼痛剧烈不能接受快速复位手法者,也可应用缓慢复位法。快速复位法应先选好“定点”及“动点”,在操作中加一个有限制的“闪动力”,以使颈椎关节因受短速有力的“闪动力”而复位。缓慢复位法的动作与快速复位法基本相同,只是不用“闪动力”,重复3-5次的连续动作,让关节在运动中受“定点”的阻力和“动点”的动力而还纳复位。

  3 强壮手法:对于椎旁硬结粘连组织,可用弹拨、拿捏、推拿等理筋法,以散结调理软组织的平衡机能。对于松驰、萎缩的软组织,可用指针点、捻、叩打、摩擦生热等法,以温热补气与强壮,并可选取一组穴位行调和阴阳,行气活血的补益法。强壮手法对病程长,体质虚弱和老年病人尤为必要,同时对颈椎关节失稳有康复作用。

  4 痛区手法:脊柱病除椎旁疼痛外,由于神经、血管继发性损害,还可在四肢、头、胸、腹部出现症状和病症。传统推拿以病症局部治疗为主,治脊疗法的正骨推拿法则是以脊柱部位治疗为重点,只要祛除(改善)脊柱病的骨性压迫,临床症状常可立竽见影地减轻或消除,局部病症也可不治而愈。但对病程长,症状重的病人,在结束治疗之前,于脊柱复位后,应在痛区局部常规施行简易手法,起到促进局部组织康复的作用。根据局部症状可以选用补虚泻实的手法。常用手法有揉法、搓擦法、捻弹法、捏拿法、震颤法、叩打法,点穴法和运动法等,必要时随症选用。

  正骨推拿的要领在正骨,其它手法可以随症变通选用。正骨手法的目的是达到复位。一般选1-4种正骨手法即可,治疗时间短暂而快捷。揉法可以贯穿于整个手法治疗的每个阶段(开始、结束及每个重手法之后),故又称调整手法。病情轻者只用放松手法与正骨手法即可,无颈椎关节错位或关节错位已复正者,可停用正骨手法,加强强壮手法。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4)——整脊疗法各配合疗法

1. 对于严重的灼性神经痛者,急性期先作椎旁封闭。

2. 有椎间盘病变或脊髓损害者,同时应用微波治疗。

3 .椎间关节炎症水肿者,治后应用超声波(或磙疗)治疗。

4 .椎间盘失稳者,每次治疗后水针作半环形注射,椎旁分层注射法,连续3-5次,起内固定作用。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5)—三步定位诊断法

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症状表现部位):询问病情时,根据其疼痛、麻木的部位(无麻痛症状者,根据主要症状的器官部位),按神经定位诊断分析脊神经根损害部位,初步定出发病的脊椎或关节。

1 有麻木、疼痛的肢体,按周围神经分布作出发病脊椎范围的初步诊断。

2 有内脏、器官病症的,按交感神经节段进行判断,例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检查颈上交感节段(颈上心支属加速神经)所在的颈椎1-3是否错位或压痛。

3 有脊柱局部症状的,除检查脊椎外,还应检查所支配肌肉及韧带附着点是否劳损。

第二步:触诊、检查诊断定位法:根据术者进行脊椎检诊结果,包括发现其横突、棘突及关节突偏歪,椎旁压痛,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摩擦音、弹响音、肌萎缩或代偿性肥大等)的部位,或各项试验、神经系统检查结果结合第一步定位诊断,进行第二次定位诊断,进一步确定发病的脊椎、关节及分型。

1 横突、关节突触诊法:术者用右手拇、食指轻置患者颈椎横突后方与关节突处(先从乳突尖处触及第一颈椎横突,然后向下后方移至2、3颈椎后关节处),向上下滑动对比,触清关节突有无隆起和横突左右是否对称。如有异常,应检查是否同时有压痛和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肌痉挛的索状物、摩擦音等,若有即为小关节错位体征,若无则为先天性畸形。

(由于颈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长短悬殊,触诊容易有误差,以检查横突关节突较好。)

2 棘突触诊法:用于下位颈椎及胸椎的检查。术者右手食、中二指并拢置于棘突两旁作上下滑动对比,遇棘突高低不平和偏歪者,亦按横突触诊法鉴别是否为病现性的还是先天性畸形。

3 阳性反应物触诊法:术者用拇指在患椎棘突旁、横突、关节突上下揉按触摩,并检查与患椎相连的肌肉远端附着点有无摩擦音、压痛和硬结。若有,即为劳损点或损伤的反应物(如无菌性炎症或肌痉挛)。

第三步: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观察颈椎X线片各椎间关系的变化,脊柱轴线变异情况,椎体后缘联线变异情况。环椎错位时会出现的仰位、倾位、仰旋、倾旋和侧旋等改变。各椎间关节形态或位移都属颈椎关节错位的表现。观察各椎间盘变性、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各韧带钙化的部位、程度等。并与第一、二步定位诊断结合分析,作出最后定位诊断结果。

1 排除脊柱肿瘤、结核、骨折、脱位及类风湿、痛风等病症。

2 分析椎间关节错位的部位,方向(类型)、有椎间盘突出者可行CT检查

3 分析椎间盘变性程度(早期及中期者可通过牵引下正骨法治疗),骨质增生部位与症状部位的关系。

4 观察椎间关节有无炎症,骨质松疏及钙化部位,为治疗提供参考。

不宜治脊疗法治疗者:脊柱肿瘤、结核、骨折、脱位,局部有化脓病灶,有出血倾向及各种危重病人。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6)—小关节错位、复位机理

  颈椎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伸屈、侧屈、旋转运动。

  伸屈运动时可引起前后滑脱式错位。X线侧位片呈:椎体后缘联线中断,成角、反张现象。正骨手法可选用推正法。

  侧屈运动时可引起侧弯、侧摆式错位。X线正位片呈椎体、棘突、钩突排列侧弯、侧摆现象。正骨手法可选用搬正法。

  旋转运动时易引起左右旋转式错位。颈椎X线侧位片呈双边、双突征。正位片见棘突左、右旋转,纠正错位可选用摇正法。

  伸屈运动时暴力损伤易引起倾位、仰位式错位。X线侧位片除椎体后缘连线中断、成角、反张外,还可见椎体倾、仰变化。纠正错位可选用牵引下推正法及牵抖冲压法等。

  混合式错位(综合上述变化在同一椎体间);多关节错位(一种错位型式发生在多个关节处);多关节多型式错位(二种以上错位型式发生在多个关节处)。颈椎X线片兼有上述表现,治疗根据情况分别选取用搬正法、推正法及摇正法等。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7)—颈椎病分期及分型

1、 颈椎病分期
早期——椎体轻度骨质增生
中期——椎体中度骨质增生(早、中期出现椎间失稳)
晚期——骨桥形成,椎间重新稳定。

2 、颈椎病临床分型
目前临床上主要以临床症状为基础,将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颈交感型、颈型及混合型六型

3、 颈椎病病因分型
骨关节损害型、关节功能紊乱型,软组织损害型及混合型四种
  3.1 骨关节损害型:病因为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及椎小关节炎(骨关节炎)。其X线片显骨质增生浸入椎管、椎间孔、横突孔。椎间隙变窄,椎小关节炎引起小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改变,骨质增生部位与临床症状的定位相一致,发病多缓慢。
  3.2 关节功能紊乱型:病因为颈椎小关节错位、颈椎小关节滑膜嵌顿或椎间盘突出。其X线表现为颈轴变异:变直、中断、成角、反张,双边征、双突征,椎间孔变形狭窄,椎体轻度滑脱,韧带钙化,临床上增生部位与症状的定位多不一致。发病易突然。
  3.3 软组织损变型:病因为颈部急性损伤后软组织痉挛,或颈肌慢性肌纤维织炎。X线多无变化,临床上增生部位与症状定位诊断多不一致。起病缓慢者多于突发者。
  3.4 混合型:临床症状兼上二或三型。颈椎X线表现同样兼上二或三型。发病多突然。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8)——颈椎关节错位型式

  颈椎小关节错位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病因。颈椎椎间关节包括颈椎间盘、左、右钩突关节及左、右后关节五对,不同姿势引起的作用力可导致不同关节错位方向的不同。
  1 .前后滑脱式错位:当椎间盘损伤、退变时易发生椎间盘关节滑移。触诊同一平面横突左、右两侧均隆起或凹陷。X线侧位片椎体后缘联线中断,上一椎体向后或前滑移。
  2 .左右旋转式错位:椎间盘尚好,颈椎扭转时易发生。触诊错位椎的横突偏歪为上下二椎方向相反。X线侧位片可见错位椎体双边、双突影,或椎体后缘联线中断、成角或反张,斜位片见椎间孔内小关节移位而致椎间孔变形、变窄,其左右多不在同一椎间孔。
  3 .侧弯侧摆式错位:椎间盘受损或已变性,颈椎侧屈过度或颈椎侧位挫(撞)伤时易发生(习惯高枕或偏一侧睡者多见)。横突触诊颈椎向一侧偏歪或侧弯隆突,另侧 陷(症状常出现在错位关节的凹陷侧)。X线正位片可见颈轴侧弯,或某二个椎间钩突关节偏歪不对称(侧摆),病程长者常见钩突关节变尖。
  4. 倾位或仰位式错位:多见于急性外伤或有外伤史者(尤以挥鞭性损伤常见),有时合并有旋转错位。横突触诊兼有前后滑脱式和侧摆式的关节偏歪情况,棘突触诊间距不正常(一宽一窄)。侧位X线片可见椎体(棘突)倾位或仰位(上宽下窄为仰位,反之为倾位)。
  5. 混合型错位:与上述各型兼有二型以上者。
  6 .钩突关节型错位:好发于早期变性的椎间盘部位。后关节错位触诊易于发现,钩椎关节错位,除侧弯侧摆式易于触诊外,轻度的扭伤或滑膜嵌顿,虽症状较明显,但关节变形不易触诊。检查确诊时,注意下列三个特征:1.斜角肌紧张呈索状硬结;2.术者以手指沿此索状硬结向上触诊至横突处,重症者可触及绿豆大的粒状硬结,为横突间肌及软组织痉挛形成;3.该处压痛明显,重按可诱发症状。当关节复位后,症状可即行缓解或消失。X线正位片可见椎体侧摆,病程长者,可见钩突关节骨质增生(变尖)。
  7. 后关节滑膜嵌顿:由于后关节襄松驰,当关节张开在某种姿势较久致关节内膜牵张松驰后,突然活动关节,襄中的内膜(又称滑膜,分泌滑液,内含丰富交感神经组织,由脊膜返回支神经支配,痛觉十分敏感)因松驰而被关节蛟合于关节内,称为关节滑膜嵌顿。最常见于落枕患者,起病突然,颈部因剧痛引起反射性肌痉挛而致活动功能显著受限,出现斜颈。触诊于发病关节处有包块样隆起,(关节内膜受伤后,渗出水肿至关节肿胀),多呈半球形,按之剧痛,其有关颈部肌肉保护性紧张。颈部X线侧位片可见该椎间关节椎间隙后缘增宽,密度略增高(关节炎表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