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榨干我钱包的“猜你喜欢”是什么来头!?

永远别问我们双11花掉多少钱

包裹有多重,心里就有多痛

双11已经过去,双12又会到来,不知大家的手是否还在?经历过某猫某东某宝拼杀的各位买家,大概都有过被这些平台猜透小心思,“看了又看、买了又买”的经历。它们在偷看你的生活吗,为什么总能直击你的心房,让你不由自主的献出积蓄呢?

今天,我们深扒一下那些“猜你喜欢”背后的势力。

不管你在“双11”还是“618”这样的“商造节日”中有没有剁过手,对“看了该商品的人还看了”这样的推荐形式也一定不陌生。每次无论是逛淘宝还是看京东,总会在网页的边侧,还有底侧出现“猜你喜欢”这个功能页面。首先,这是淘宝天猫等这些非自营性平台的挣钱法宝,你的每一次点击都在为淘宝天猫挣着钱。那么这个功能是简单的用户分析,还是用高大上的大数据技术得出来的呢?

这样的推荐形式都来自一个“古老”的推荐算法——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

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诞生于1998年,由亚马逊首先提出。2001年,其发明者发表了相应的论文。这篇论文在Google学术上的引用数已经近7000次,并且在WWW2016大会上荣获“时间检验奖”,颁奖词是:“这篇杰出的论文深深地影响了实际应用。”历经15年,它仍然在发光发热,显然这个奖它当之无愧。简单的说就是后台开发人员设计一个算法模型,通过你的点击和搜索行为来获取你对某部分商品感兴趣,进而向你推荐你可能喜欢的商品。

但是这种算法模型是很不靠谱的,比如你不小心点进了一个卖“娃娃”的淘宝店或者是天猫店,或者仅仅是因为好奇而搜索了一下这样的店。那么淘宝和天猫的后台模型就会认为你需要这类商品,然后疯狂的推荐。当然有时候你可能不会太喜欢这种方式,但是没有办法这是算法模型的自然结果,不存在人情。当你的室友或者女朋友用你的淘宝账号进行购物的时候,他们会发现我的天,怎么推荐都是些这么个东西,好污哦。随后的事情,就可以自己想象了。

随着“猜你喜欢”的功能越来越完善,我们为自己量身定制了一套内容,这些内容毫无疑问是我们的最爱。当我们长期沉浸于此时,我们逐渐失去了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机会,不知不觉中我们在互联网中为自己铸造了一个“信息茧房“。在网络社会群体中,一旦茧房成型,内部人员同外界的接触会大大减少。信息茧房俨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具有生命的个体,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有着相似的观点,极少会出现不同的看法,对喜爱的事物具有盲目的信任,而对于外界的评判拥有强烈的反抗性、一致性。

互联网的确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信息量,在面对茫茫多的信息的时候过滤是必要的选择。但是能否让自己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去接触更多的知识,接触更深层次的资源是一种强大的能力。在面对如同大海一般的互联网内容时,是沉醉于自己喜欢的内容之中作茧自缚,还是让自己保持一颗探索学习的内心,这是决定你未来的一个十字路口。

碎月雨中奏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