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老中医比不上过去的老中医?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看到这个题目估计又有一些人心里不高兴了,中医人容易玻璃心,事实上许多题目都是患者对我提出的疑问,或者本身我作为一名患者提出的疑问。可能是小时候到处看病留下的阴影,直到今天还没有完成角色转变。有一位老年患者对我说,“现在的老中医都比不上过去那些老中医厉害,小时候周围几乎没有西医,都是看中医,许多老中医水平都很高,药少疗效还好,而现在再也找不到这种老中医了,虽然现在也有老中医,但是水平跟以前那些老中医差远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患者的疑问让我陷入了思考。有人说是现在的中医教育不行,培养不出中医高手。个人觉得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前几年,某中医药大学开办了传统中医班,投入大量物力财力,按照传统模式培养,当时在中医圈很火,以为中医会因此走上康庄大道。多年过去了,那批中医领头羊学生绝大多数都在医院干起了西医,只有极个别的坚持在基层诊所从事纯中医,寥寥无几,这不禁令人诧异,果真都是因为教育的问题么?
整个社会大环境变了,我们谁都无法逃避,谁都无法真正不受外部环境影响,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念。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不用殚精竭虑背书,不用绞尽脑汁处方,谁还愿意像民国走出来的那些中医一样,从基层摸爬滚打而起。社会环境如此,青年压力都格外大,尤其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不得已选择进医院从事西医或者主要从事西医的路子。况且,许多人是对我们这些坚持在基层从事纯中医的“愤青”是瞧不上的,甚至有些大医院专家主任言谈举止都会透露出其优越感,这是客观事实,更让一些本来对中医有情怀的毕业生望而却步。
大家可以研究一下《名老中医之路》里面那些老中医,几乎所有都是从基层摸爬滚打出来的,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接触过许多的重症急症。甚至有许多老中医都是自学成才,比如李可绍老先生,再比如岳美中老先生,出身贫苦,穷困潦倒自学中医给自己治病,最终被周总理派出国外给国外总统治病,就这么励志。
《名老中医之路》里面那些老中医,多数都是生在清朝末年,他们经历了清朝、北洋、抗日、民国、内战、新中国、文革、改开,这一百年是动荡的一百年,也是发展的一百年。拿现代医学来说,在中国,几乎是从无到有,再到一家独大的一百年,其治病水平也不是刚传入中国那样,各种发明,医疗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而中医,不但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这是最需要反思的。
中医的实践性特别强,只有经过大量实践,并且是实践大量真正危重患者,才有成为高手的可能,古今真正名医皆是如此,若现在小打小闹调理身体,哪怕一天接诊一千患者也是程序与处方的重复,不可能有本质突破。而过去那些老中医,年青时代几乎周围都没有西医,啥病都要接诊,再危重疑难都要接诊,说白了都是在人的身体性命之上练就出来的。与当时的环境有关,老百姓得了病别无选择,只能看中医,那时的中医真是“性命之所属”。有一位老老中医告诉我,他们年青时,如果看西医要去济宁城,一般老百姓去不了也看不上,也看不起,只能看中医。这位老中医说年青时接诊的多是急症重症,死个人司空见惯。而现在,不可能在历史重现,真正的大病急症谁还去看中医,即便有人来,也不一定有中医敢接。
担心的不是疗效,而是意外,而是风险,而是法律。比如一个重症,你有七分把握,在过去没有西医患者别无选择前提下,你如果有幸救活,就可以扬名,就可以得到实践的经验与第一手资料。现在,即便你有七分把握,敢吗?因为现代医学可能有比你疗效更高的办法。比如化脓阑尾炎,中医是可以治疗的,张仲景那个年代都有方子治,但是都怕万一失手引来纠纷,而现代的阑尾切除手术已经很成熟,中医万一失手,如果是个体诊所,没人兜底,那就葬送了整个职业生涯,就这么现实与残酷。
比如有个孕妇胆囊炎急性发作,疼痛难忍,呻吟不断,到大医院急诊,用了药不好使,又不能手术,于是来看中医。我给她开了外用的中药,这是要承担风险的,很幸运疼痛消失的很快,这才有点煮酒论英雄的感觉。但是,如果患者初诊就来找你,在诊断不明的情况下,你是否敢承担这样的风险呢,估计很少有人敢。万一出现差错,即便法律追究不到,自己的良心也不会安生。
中医实践性很强,名医的产生,医生个人努力是一个方面,最主要是患者做出的贡献,所以有“自古名医门前冤魂多”的说法,正是这些“冤魂”,换来医生医术的提高。所以,我从不想当什么名医,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治病救人,不会治也不怕丢脸,劝患者看西医或者找别人,因为不是过去老中医时代的那个行医环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