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跟品老师学文学(小小说)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贴,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这是是清代邓石如题碧山书屋的对联中的下联,这幅对联被学界誉为千古绝对,无可超越。
老品在朋友圈看到我发的图片,马上打电话过来:你最好马上删除朋友圈照片,你露怯了,暴露你文学常识的无知了。你写的“马迁史”(开头第四句),历史上没有这么写的,都知道司马迁写史,司马是复姓,不能写成马迁。
老品说我“露怯”,重音用的是露“且”第三声,我没听懂,猜测是说我无知出笑话了。
我当时电话里就说:好好,我只临摹书法了,没注意内容。我马上删除。
但我心中就起了疑,这是文史佳话,这么写是为了和上联平仄对应,才成为没有瑕疵的名联。你一位中文专业的媒体大咖,露出点读音啊、错字的失误不奇怪。露这么大的“怯”,我就不理解了。
我有意接近老品,就是为了进入文化圈。干一辈子技术工作有点腻烦了。想换个玩法。
美术家协会办了个画展,开幕式我和老品去了,他说让我看完写篇新闻报导,他联系了六家媒体,人家都说不用来现场了,把新闻稿发来,他们就给发表。
第一展厅有一幅雄鹰展翅的国画,写着“大展鸿图”,他说:你看,他们画画的文字功底就不行,宏图不该写成鸿图。
我说:不对吧,宏图一般是指事业。鸿图一般指理想、信念,没什么对错吧。
有个展厅是漫画协会画的“霍霍”系列,找一些名人、公众人物画漫画肖像,有调侃、作弄、开心的意思。
老品问我:你说,霍霍这么写对吗?
我说:我知道你的意思,这“霍霍”取自方言里和面、搅和的本意。
老品说:对了,你的文字功夫比他们强,建议你和他们讲讲。
我问:原先都是你们一个集团单位的,你怎么不讲?
老品说:我不能讲,文人相轻啊,我说了,他们会攻击我的。
我说:和字读he与huo共有六种读音,如果写成“和和”读者怎么读?更混乱。还不如“霍霍”,约定俗成了,一目了然。
第二天,我问老品写新闻报导的要点是什么?他告诉我5W,我说不就是小学语文讲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吗?他说这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你得慢慢体会。又讲了文学是真善美、正能量等内容。我也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我两个小时写完了报导,传给了他。一个月也没见发表,也没有回音。问他,他说:我给你传媒体了,人家都说写的太差,不能发表。
我挺郁闷:你不是专业的吗?你看不行,为什么不给我改改再发?
老品说:我哪有时间啊?
年底,他所在乡乡长要参加市人大会议,让老品代写个提案,内容是乡村旅游方面的,老品的老家李家村有个汉代古墓遗址,想做点文章。老品就让我起草,我说没写过提案,他说:没关系,你把草稿写好,我整理,这行业我熟悉。
因为我给他们村做过规划设计,素材都是现成的,半个小时,复制粘贴,删删改改。就把草稿发给了老品。
老品说:这不行,这么快根本不可能达到提案文体要求,我给你推个微信名片,你联系他,这个人是区作家协会的,他经常写提案,让他帮你完善完善。
我联系到区作家协会的那个人,沟通了情况,那人看了草稿,前面只字没动,只在最后加了一段内容,是他自己对村里旅游资源的一点看法。
我把我俩合成的稿子又发给老品,再没有动静了。到市人大开会头一天,我问他:最后完成的提案到底什么样?你给我看看啊,我也学学。
老品说:你最后给我的,我一字没动,发给乡长了。
我问:你不是说不行吗?那个区作家也没改什么,只是后面加了一段话68个字。怎么又行了呢?
老品:啊,等我找乡长要最后的稿子,可能他们改了呢?
区作家协会那个朋友还把我拖进了他们区作家微信群,没过几天又给我踢了出来。
跟老品学文学,我也不知道究竟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