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散文】俺庄的鱼
俺庄的鱼
文/ 晏金福
几十年过去了,总也忘不了俺庄的鱼。
俺庄叫晏湾。 北面的三渠沟到南面的吕渠沟5公里,西面的三渠沟到东面的曹渠沟四公里,在这方圆20平方公里的地方,只有俺晏湾庄子。村名为什么叫湾?据先人说,我们这里原先是湖,后来湖水干了,我们叫开湖了,才有了晏湾。直到今天,俺庄的人出去干活,既不叫下地,也不叫下田,而是叫下湖。在我的记忆中,俺庄就是水多。从收麦开始,到秋后下霜,满湖(这也是俺们的习惯叫法,就是满地)都是水。有水就有鱼。俺庄那时到处都是鱼。就是秋后水下去了,河里、汪里、沟里、地墒沟里,都有鱼。
逮鱼?俺庄男女老少,可以说没有人没逮过鱼。渔具?一般人什么都是渔具。妇女在箩筐上绑一根棍,里面放点鸡肠子之类的饵,往水里一放,成群结队的鱼儿马上聚了过来,箩筐一出水,筐里的鱼儿活蹦乱跳,在太阳的照耀下,银光闪闪,煞是喜人。想当时吃,几分钟,三两筐,足够。想晒鱼干儿,地上铺张席,一筐一筐倒上去,不用多大会儿,一张席就满了。这逮的都是小鱼。沟里有大鱼,拿粪箕子一绰,就上来了。没有粪箕子,有根棍也成,打晕了,抱上来就是。有人甚至什么渔具都不用,就凭一双手,摸鱼。有一个叫铁蛋儿的,经常看他折根柳条子,往嘴里一衔,就下了水。弯下腰,两只手在水下摸呀摸,不一会儿,就逮住一只,往柳条子上一穿,衔在嘴里,又继续摸。很快就会穿满一串。据说,只要他的手碰到的,没有逃得了的。秋后,沟里的水少了,大人们会在一段沟里筑上一道道堰,把水桶拴上绳子,两个人一人一边提拉水桶,把水掏干。逮完鱼后再把下一段的水放过来,这样一段一段地逮。我们小孩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更浅的沟里,用盆或罐子舀水,不过,我们只能逮到一些小鱼。
常逮鱼的都有一些专业渔具。渔网有掇网子,是半圆形的网,绑一根长长的把子,站在岸边掇;四支网,一种长方形的网,用两根交叉的梁支起来,有把子。捕鱼人左手架网,右手持T字形木杆,把鱼往网里赶。然后提网,拔下脖领上插的绰子,舀起网里的鱼往背后腰间系的鱼嘟噜里一倒。一系列动作,准确熟练,一气呵成;撒网,这种网比较长,上小底大。最下面缀有一圈铁脚子。最上面有纲,可以站在岸边撒,也可以站在船上撒。技术高的,可以根据地形撒成任意的形状。收网时,看到鱼儿在网里狠命地跳,那真是美妙的享受!纲举目张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还有一种渔网,叫缳,长方形,片状,四角有纲。这种网网眼大,阻力小,专门架设在湍急的河流上,能逮大鱼;虾笼,竹编,长圆形,一头大,一头小,中间细,里面编有回笼,鱼儿只能进,不能出。头天晚上下在沟里,第二天早上去提上来,虾笼里就会有许多鱼虾。这是最省力的一种渔具,我小时候就经常下;罩,竹编,圆筒状,上小底大。捕鱼人双手持罩往水里一扣,扣在罩里的鱼儿就成了“瓮中之鳖”,任由你逮;鱼叉,铁制,装木柄,有两齿,亦有三齿的,齿尖有回笼须。捕鱼人持叉立岸边或船上,见鱼即叉,提起叉,鱼在叉上拼命挣扎,嘴张着,尾巴乱摇,看上去,有些不忍。这个最考验捕鱼人的眼力。有经验的,从水花可以判断有没有鱼和鱼的大小,还要判断出鱼的运动方向,采取合适的提前量,才能做到叉叉不空。
俺家世代捕鱼,还有一些更专业的渔具。那时,俺庄许多人家都有一种特殊的养鱼护鱼的方法:杌子wù zǐ。就是砍下来树枝,堆在水里,鱼儿就会在里面栖息生长,快到年关时,就请俺家去帮助逮鱼,叫起杌子。要先用竹编的箔插在水里,把杌子围起来,然后把树枝拉上岸,再把小船驶进去,就可以逮鱼了。船上有两个人,一人驶船,一人揇鱼。揇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渔具,由两片上尖下宽的三角形网组合而成。双手持揇,两片网呈分开状插入水里,双手一合,鱼就被夹进网里。提上来,双手一分,鱼就掉进船舱。原理跟现在人们用的馍夹子类似。其他人也可以叉、罩、撒。岸上围观的人非常多。那情形,就像一场大戏。结束时,欢跳的鱼儿堆满船舱。杌主自然是喜笑颜开,合不拢嘴。因为一家人连亲戚都可以过个肥年了。还能卖点钱置办年货。俺家人会受到热情款待,还能分一些鱼回家,可谓皆大欢喜。
吃鱼?那可是俺庄人的强项.俺庄的鱼特肥特美,根本不用什么佐料,至多放点盐,有时盐都不用放,水开了,鱼往锅里一汆,就是一锅鲜美的汤。要是再勾点面,就是可口的鱼马糊.一扎长的鱼可以一条条地整吞下去。俺家后面的一位老奶奶,就曾一口气喝下18碗鱼马糊。三年困难时期,俺庄的鱼可是救了许多人的命啊。
虽然很长时间没吃过俺庄的鱼了,但是,每每回忆起来,仍然甜在嘴里,美在心里。
(注:本文发表于《安徽日报》农村版2015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