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杂谈】老师被称作“老九”的来由
老师被称作“老九”的来由
文/乡村农夫
我4月22日,有幸的参加了,由灵璧散文家协会、灵璧家园和游集书画院组办的春节釆风活动。
旅途中,为使大家不寂寞,杏坛使者正学院的主编,吕允峰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又一个典故,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个“老九”的由来。
你想知道吗?听我慢慢的道来。
知识分子何以被称为“第九种人”,这要追溯到十三世纪的元朝时期。那时中国虽然是一个等级制的社会,但历朝历代的政府,并没有象印度那样明文划定公民的社会等次。由政府用文件形式,划分公民社会等次,是从元朝帝国的首创。
蒙古蛮族入主中国后,依据和蒙古人亲疏关系的远近及当亡国奴的“资历”,把帝国臣民分为四等:
第一等是蒙古人;
第二等是色目人(中亚细亚人);
第三等是“汉人”,即金帝国所属的中国人;
第四等是“南人”,即南宋帝国所属的中国人。
上述的等级划分是粗线条的,元政府又依职业的性质,把帝国臣民更细致地划分为十级:
一、官(政府官员);
二、吏(不能擢升为官员的政府雇员);三、僧(佛教僧侣);
四、道(道教道士);
五、医(医生);
六、工(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七、匠(低级手工技术人员);
八、娼(妓女);
九、儒(知识分子);
十、丐(乞丐)。
在旧中国的传统社会,最受尊敬的儒家知识分子,竟然被划分到社会的最底层,比儒家所最卑视的娼妓都不如,仅只稍稍胜过乞丐。究其实连乞丐也比不上,因为乞丐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知识分子则随时有生命危险,政府一不高兴就拿他们的脑袋开玩笑……。
但自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和尊重知识分子,使落后挨打的旧中国,变成了繁荣昌盛,世界取指可数的强大中国,永远屹立在不败的东方。
作者乡村农夫,本名刘亚,灵璧禅堂乡人氏,1982年高中毕业,现为灵璧政协十届二次社情民意代表,灵璧家园义工组成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