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人可曾记得,扫墓祭祖要带上些“金条”?
文/胡桃夹子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清明将近,又到扫墓祭祖时。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优良传统。把“清明”设为祭拜先人的节日,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每年清明节前,身在它乡的游子,都会相约至亲族人,回乡扫墓。一边清理坟头杂草,打扫腐叶,添几抔新土。一边火化纸钱,摆放酒肉果品,叩首遥拜或颂念祭文。
早些年,我们皖北,人们在清明扫墓时,除了带上酒水果品,纸钱金泊外,还会不忘带上几把麦草,这就是标题中说的“金条”。
上坟祭祖带麦草的习俗由来已久,欲探其起因,恐无史可考,无据可查。可是,从这一习俗中,却能深深的体味到,人们对逝者的追念和祝福。
也许是当年人们穷困,想省些买纸币金泊的钱,就用从权之法,把金黄色的麦草视为了的“金条”;也许是为了祭品的“多样”性;也许当年小麦是人们的赖以生存的口粮,麦草又能铺床铺炕取暖,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所以当年祭祖扫墓时候,都会到麦草垛上扯几把麦草带上。
总之,麦草是早些年人们上坟祭拜必不可少的物品。
大约是二000前后,我们皖北午季收割普及了机械化,随着收割机的前进,粮食麦秸分离,麦草还田,小麦归仓。
农业机械的普及,人们再也不需要耕牛的“耕作拉打”,所以曾经做为牛料的麦草,再也不需要拉回家堆垛存放。再者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煤气电”走进农家,人们用麦草烧锅做饭也成为了历史。从此,田头路旁,家前院后,再也见不到那垛垛麦草。人们上坟时,也就很难寻到那充作“金条”的麦草。渐渐的,麦草就被人们从祭品中“删除”了。
优良的传统当然不能丢弃,对亲人的思念也不能遗忘。
深切的眷恋,人们视亡者犹生。
为了让逝者在另一世界过得安好无忧,所以每年清明,人们仍要到亲人坟前祭拜。
新的时代,祭祖扫墓也被注入了许多文明因素:敬献鲜花(绢花)替代了焚烧纸钱;说几句祝福,代替了悲声的哭泣;坟头墓前,再祭上几杯美酒,同样能抚慰追忆的情怀。
如此即爱护了环境,也寄托了思念。
在清明节来临之季,祝愿生者康泰,逝者安息!
本文作者陈长柱(胡桃夹子)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优秀作家,灵璧禅堂湖人氏陈长柱先生
胡桃夹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