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年级八月联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要产生诗的境界,“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
第一,诗的“见”必为“直觉”。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若何神秘,它就是直觉。
要产生诗的境界,“见”所须具的第二个条件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所以“见”都含有创造性。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邻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像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这形象是“见”的活动所赐予那七颗乱点的。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凡“见”都带有创造性,“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欣赏自然风景,就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就另外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这两种貌似相反而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景相生而且相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
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事事物物常在变动生展中,无绝对相同的情趣,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情景相生,所以诗的境界是由创造来的,生生不息的。以“景”为天生自在,俯拾即得,对于人人都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常识的错误。我们可以说,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诗人与常人的分别就在此。同是一个世界,对于诗人常呈现新鲜有趣的境界,对于常人则永远是那么一个平凡乏味的混乱体。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意境和境界有别,不能混为一谈。意境是心中的内在,属意识形态,而境界乃是人生在世的实在状态,不属于意识形态。这区分很重要,避免把意识和存在、虚在和实在相混淆。艺术意境是在人生境界的基础上实现的精神上的提升,由心内之意和心内之境相融合而成。作家艺术家对自己的人生状态有所体验和感悟,经由意象经营,创构出了胸中意境,然后又经意匠经营,用笔墨把这胸中意境体现出来。艺术意境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超越,反过来,又对生活产生影响,提升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是中国古典哲学所探索的重心,而艺术意境的探索,却是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应有课题。那么,艺术的意境究竟有什么特征?
首先,意境的特征表现在:情景交融,意与境浑。这里说的意境,其实就是情意和境界的融洽结合。情意和境界的结合方式不同,就生成了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情境着重的是抒情,偏重于“娱乐愁怨”的感情,而意境着重的是言志,偏重于表达“意向”或“志向”。而物境着重的是状物。山水诗就是把情意和山水之境结合,创构出山水境象。这三境,后人都概括简化为意境,这广义的“意”,涵盖了知、情、意,这是广义的意境。而物境、情境、意境(狭义)乃是广义意境的进一步细分。这里所说的物境,在唐代还只是专指创构的山水意境,但后来进而拓展为事境、人境,山水之外,草木虫鱼等物、鸟兽林花等物象,均入意境。
情境交融、意与境浑,这是艺术意境最明显的特征,我们较易感受得到,容易理解。但对艺术意境的理解不能满足于此,仍需作进一步理解,那就是:艺术意境还具有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特征。
所谓虚实相生,就是实象(有形之象)和虚象(无形之象)相互生发而创构出来的艺术意境,从而拓展了审美的空间,这就是古人所云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之所以要创构虚实相生的境象,并非要去追寻那虚象,而是为了追求更深远的意义,即所谓“象外之旨”“象外之韵”“象外之意”。从“观物取象”,经“立象尽意”,再到“境生象外”,艺术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营造意境。我们平常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事理即象外之意,只有通过虚实相生的意境才能呈现。
中国人的最高追求,乃是“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人类之所以要创造文学艺术,就是要创构一个意境,进入这天地境界。中国的艺术意境论,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中,以天、地、人三才说作为哲学基础,自呈民族特色。正是这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价值观念,一直主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思理,就是要创构艺术意境,以达到主客合一、虚实相生和天地同源的天地境界。
(节选自胡经之《意象经营意境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产生诗的境界,条件之一为“见”必须是具有凝神注视这个特色的“直觉”。
B.“见者”对所见对象的“见”应该是主动地,而不能完全是被动的接收。
C.当我们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地观照物象时,就会达到物我由两忘而同一的境界。
D.宇宙万物变动生展,景象各不相同,同样每个人的情趣也不会绝对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诗的境界的突现起于灵感,所以作诗、读诗时深入分析就没有很大必要了。
B.诗人常常因鱼跃鸢飞、胡笳暮角而或喜或悲,这其实就是即景生情的表现。
C.因为诗人与常人对于同一个世界的感受不同,所以常人无法了解诗歌的境界。
D.广义的意境包括物境、情境和意境,这三者侧重点不同,同时也有高下之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作为论据最能支持材料二中关于“意境”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克罗齐
B.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知。——王国维
C.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朱熹
D.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别林斯基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诗的境界,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色。(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回家过年
韩瑜
阿巧被飞驰而过的轿车甩了一身泥点子的时候,正在站台上翘首客车开来的方向。同时被甩到泥点子的还有不少乘客,纷纷怒斥着,都是本地口音,阿巧听着疏远,悄悄退到后边一些。
阿巧有些心疼地看着脚上的鞋子。不过话说回来,归乡路原本就风尘仆仆,谁能保证这双崭新的鞋子就一定能保持一尘不染地到家呢?倒是手中的几个袋子,都肩负着保护年货的使命,脏污不得。阿巧掏出手纸,小心地揩净袋子上的泥点。
汤泉浴池总共五个搓澡工,只有阿巧得到了包吃住的待遇,工友们每每提出抗议的时候,老板娘就说:“你们莫要跟阿巧争,她有两个娃要养,男人残疾,老家又远,你们就算争来可安心?”此话一出,大家的眼光里便多出一份怜悯,也就没人再争了。阿巧努力干活,平时除了服务客人,她还自觉兼职保洁工。老板娘懂阿巧的不易,几天前便提出给她放假。阿巧算是老员工了,深知年三十之前这几天顾客最多,一是怕缺人手,二是加班费很是可观。阿巧决定跟往年一样,年三十上午坐最后一班长途车走。
数九的天,阳光再灿烂也是冷的。客车依然没有影子,不会停发了吧?正在这时,视线里开过来一趟客车,应该就是了!阿巧激动得想哭。客车越来越近,前挡玻璃上朱红大字的终点站也逐渐清晰:江城。居然不是黑牯岭!
阿巧提高了声调问:“我去黑牯岭!还有没有车?”对方干脆地答着:“没有了!没有了!”居然没车了!来不及多想,阿巧提着行李抢上了车。江城和黑牯岭是临县,阿巧认为,只要到了江城,回家就不难了。
冬季的太阳格外吝啬,刚过了晌午没多久,就迫不及待地要收敛光芒。江城到了,阿巧提着大包小包下了车,先是问了售票处:有没有去黑牯岭的车?对方答得很干脆:没有!阿巧不死心,在车站附近转了一圈,侥幸地想:万一有跑个体运输的小中巴呢!然而结果令她失望。她望着被大雪覆盖的白茫茫的马路,眼睛一阵发酸。
这时候,一辆三轮车开过来,全封闭式的车厢喷着鲜亮的红漆,这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的载客三轮车,与众不同的是,三个轮子上都挂着防滑链:拇指粗的铁链子一丝不苟地缠绕在胶胎轮子上,有点滑稽,却又显得那么庄重。
阿巧心里一阵狂喜,追上去问道:“师傅!七里河去吗?”
开车的老人扭过头来,用一种高亢的嗓音问道:“去哪儿?”
“黑牯岭七里河村!”
老人干脆地一摆手:“上车!”
阿巧探头问车主,“师傅,到七里河多少钱?”
“七里河呀,给三十吧!”老人爽快地说。
阿巧心下叹道:实在价!
可不等阿巧有所表示,老人又说,“大妹子,反正天还早,咱从火车站过一下,兴许还能拉上……”
“还要去火车站?”阿巧顿时着急了,她理解车主希望多拉几个人的想法,可一大家子眼巴眼望地等着自己呢,再晚可不行。她央求着:“师傅,我得赶时间回家,您能不能先送我?我多加钱,四十中不?”
老人摆摆手:“不是钱的事……”
“五十! 我给五十!”阿巧急急地表态,并晓之以理,“三十里地,五十块,今儿您就算只拉这一趟都划算!”
“大妹子,真不是钱的事——” 老人并没有被她连续加价所动摇,也没有多解释。
阿巧心一横,赌气道:“不坐了,大不了走回去!”
老人试图挽留:“这趟火车马上该到了,也就十几分钟,最多也超不过半个小时,咱们一起走,行不?”
“我真的很着急回去,家里还等着我包饺子呢。”阿巧做着最后的争取,“您就送我一趟,大过年的,您也早点回家不好么?”
老人很坚定地摇摇头,下车给她打开了车门:“你要实在不想等我也不勉强,那你就先走吧,这冰雪道小心点靠边走!”
老人这举动让阿巧有点意外,很不符合她以往的经验。“放着钱不赚!这老头太死脑筋了!” 阿巧忿忿地想。不管怎样,话已出口,她只好提着行李下了车。
阿巧站在路边给家里打了电话,丝毫没提及自己的窘境。挂了电话,阿巧把背包紧了紧,拎好袋子,沿着马路牙子,向着家的方向,大步走去。阿巧望着脚下匆匆向后退去的冰雪路,咬着牙给自己打气:“一米、两米……十里地算什么?三十里又算什么?我一步一步,多远也能把你量完!”
突然,一阵农用车的声音从身后由远及近,临近阿巧身边时速度减慢了,随风传来依旧是那苍老高亢的声音:“大妹子,上来吧!我捎你到七里河!”
阿巧本打算不予搭理,可距离家还有很远的路,不理会似乎就显得故意较劲了,她阿巧才没那么小气,一不做二不休,拎着行李上了车。车里果然坐了一位年轻人。“看来跑了趟火车站,果然不虚此行!”阿巧默默想着。
阿巧坐稳了才惊讶地发现在车棚的角落竟然亮着一台“小太阳”!正冲着乘客座位的方向散发着橘红的光,尽管在这冰天雪地里,这点热量微乎其微,却足以令阿巧从心里到身外涌起一阵暖意。
“师傅,到七里河多少钱呢?” 
“咳,看着给吧!”老人依旧爽快。
“看着给?”阿巧心算了下路程,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说了个价:“二十五!” 
车主没吭声,阿巧当他同意了,她摸了摸棉袄内层,一叠厚厚纸币硬硬的还在,她心里踏实了,可当着一老一少两个男人的面,翻出衣服内层的钱,还是很难为情。
阿巧纠结了好一阵,问:“师傅,车费我用微信转给你吧?”
老人一笑:“我这么大岁数了,哪会用啥微信啊!有零钱你就给几块,没有就算了吧!”
 “可不行!您靠这个营生呢!”
“营生也不差你这俩钱儿!反正我顺路, 拉你一趟,也不费事!”
“顺路?” 阿巧忍不住问道,“师傅您是哪里人?”
“我啊,我棘水庄的!”
阿巧忍不住道:“师傅,咱们是老乡呢!”
“那可不!正经老乡呢!”老人似乎很认可这个关系。
虽说是老乡,可大过年的跑这么远的路不要钱,阿巧心里一百个不落忍,她终于抽出了一张百元钞,递过去:“我实在没零钱,您帮忙找开吧!”
老人瞅了一眼红票子,说:“大妹子,你快收起来吧,真不要钱了!”
“师傅,今儿这大雪天能搭上您这车我就是幸运,您可别说不要钱的话了,我心里过意不去,快拿着!”
老人坚持着:“真不用,没有你我也得走这些路!”阿巧只好讪讪地缩回了捏着钱的手,瞅了瞅对面的年轻人,把钱向他一递:“小兄弟,你能帮我找开不?”
对面这位始终沉默的年轻人终于开口了:“大姐,祥叔说不要了您就拿着吧,他干这行,也不是为了挣钱!”
年轻人幽幽地说:“大姐,你可能也听说过四年前南寨桥的车祸吧?祥叔的大儿子小争……”他的声音低下去,顿了顿,继续说,“小争和我是多年的好兄弟,我家比较偏远,也不通公交车,从那以后,每到过年我回来,祥叔总会把我从火车站平安接到家,你觉得,他是为了钱吗?”
阿巧的心微微震荡着,身体里那股暖意在全身徐徐扩散蔓延,一点一点,直通神经末梢,连眼底都热乎起来了。她从棉衣里又悄悄抻出一张百元纸币,连同手里的那张,准备下车时塞给这位年轻人,托他转交给“祥叔”,不是车费,而是聊表心意,如果他不要,她就告诉他:她的家人当年也在南寨桥翻倒的那辆面包车上。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对于甩了他们一身泥点的轿车,阿巧没有和其他乘客一起斥责,而是退到后边,表明她与当地人存在一定的隔阂。
B. 老板娘和其他工人一直体谅阿巧生活的不容易,对阿巧都很照顾,阿巧也感恩图报,努力工作。
C. 阿巧的新鞋和装年货的袋子被弄脏了,她自我安慰新鞋总会脏的,却拿纸擦干净了袋子,表明她很在乎家人。
D. 老人之所以要去火车站,是因为他怕他大儿子的好朋友回家路上出事,所以坚持每年接他回家。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描述了阿巧工作的情况,让读者了解阿巧坐最后一班车的原因,也表现了阿巧知恩图报的性格。
B.小说环境描写的内容不多,但是两次写到了冬天的太阳。这两次描写,不仅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也暗示了阿巧回家的不易。
C.作者用“滑稽”和“庄重”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词来形容缠绕着防滑链的车胎,表现了作者对老人重视行车安全的赞美。
D.阿巧第二次坐车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说了坐车钱,后来又悄悄地多给了老人钱,说明她虽然有点贪财,但内心还是善良的。
8. 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老人的性格。(4分)
9. 这篇小说的叙述很有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九月己酉,上面定勋臣爵邑。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等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遂皆悦服。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闰三月,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日:“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B.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C.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D.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爵邑,指爵位和食邑。《礼记·王制》中记载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万户侯即拥有食邑一万户的侯爵。
B.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地神和五谷之神。后来用作国家的代称,在“执干戈以卫社稷”中即是此意。
C.少师,官名,春秋时楚国设置,为辅导太子的官员。北周以后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少”,多为大官的加衔。
D.炀帝,是隋朝皇帝杨广的谥号。谥号是古代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炀、幽为恶谥,文、灵为美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即位后确定诸将功劳,李神通认为自己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功劳最大。而太宗认为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功劳应该在李神通之上。
B.太宗认为,选用人才如同选用器具一样,取其长处就可以了。大臣推荐人才,应该担心自己不能识别人才,而不应该诬蔑当代的人。
C.太宗认为自己的弓箭优良,但是造弓的工匠却指出这些都不是好弓。太宗从这件事情当中悟出了道理,于是多次接见官员,询问民情与施政情况。
D.太宗的神采英武刚毅,大臣见他时手足失措。于是太宗每次见人奏事,都对他们和颜悦色。他也要求大臣们以前人为戒,敢于直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
(2)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14.曾巩在《唐论》中说:“(太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太宗身上的哪些品质使他能够开创“贞观之治”?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春残
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注:此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诗人五十二岁,虽有官职,但实际上是被闲置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所写的是诗人遥送落晖,回首往事,生发出无限感慨,句法圆融而劲健。
B.颈联写景,紧扣诗题“春残”,写诗人眼中田间景象,恬静平和,又暗含愤懑之意。
C.尾联收束全诗,诗人感慨昔日“飞鹰醉打围”的雄豪之气无人记得,不过更增今日的摧颓意绪罢了。
D.“春残”既是自然景象,又有象征意味,诗人通过对春残景物的描写,将情、景、事和谐地结合起来。
16. 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代诗文中,多有用“风雨”这一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        ,       ”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类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的“        ,        ” ,由琵琶声联想到珠玉之声,就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3)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中,能够与家人书信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家书”“乡书”作为思乡之情的象征,也频繁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十分有限,因此,      。但是,根据季节的变化或者降水量的不同,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和群落结构也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作为初级生产者的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矿物元素,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绿色植物生产出来的“产品”,是草原上家畜和野生动物所需营养的最基本来源。(              )它们摄入植物后,将植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成了肉、奶、皮、毛等产品,而这些产品又可被人类取用,生产出更高级的产品。 
      ,草原生态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态屏障。因此,对草原进行科学管理,如实行以草定畜、适度放牧等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取各种产品,更重要的是,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草食动物,它们不仅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
B.作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草食动物,它们不仅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C.草食动物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
D.草食动物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也许在历届奥运赛场上,中国人的美感从未展现得如此丰富,如此撼动人心。”有网友在评价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全红婵时说,全红婵才是真正的顶流,朝气自信、健康蓬勃、奋斗向上的气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网友们说,从汗水、泪水和力量碰撞中孕育出来的中国美,治好了时下流行的“外貌焦虑”“年龄焦虑”,让人们多了一份清醒、自信和对审美的再认识。
反观当下,类似“颜值即正义”这类畸形的价值观仍然大行其道,甚至于只要颜值够高,即使犯了罪也有人同情。粉丝对偶像的“无脑式”追捧行为,形成一波又一波的舆论热点,已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对于上述现象,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C(原文说的是 “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C项说法绝对化)
2.B(A项对应的原文是“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所以选项中说“作诗、读诗时深入分析就没有很大必要了”是不正确的。C项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诗人和常人对于同一个世界的感受不同,与常人不能理解诗歌境界没有因果关系。D项,“同时也有高下之分”无中生有)
3.A(A项最能说明材料二中“意境的特征表现在:情景交融,意与境浑”这一观点,其他三项与材料二的内容无关。)
4.材料一侧重于谈诗的境界产生的前提,即具备两个重要条件的“见”的作用。材料二侧重于从意境和境界的区别出发,谈意境的两大特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开门见山,提出论题“意境和境界有别,不能混为一谈”。(1分)全文为递进式结构,由意境与境界的区别谈到意境的特征,最后谈到中国的艺术意境论的来源。其中在论述意境的两大特征时采用了并列式结构。(3分)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2分)
6.B(其他工人是在老板娘的劝说后才体谅阿巧的。)
7.D(通观全文,阿巧努力赚钱是为了家庭,不能得出她贪财的结论)
8.善良热情。不图钱财。细心周到。(答出1点1分,2点3分,3点4分。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巧用插叙,在情节中插入对阿巧工作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容,提供了故事背景。多用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D(原文标点为: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11.D(“灵”为恶谥)
12.A(李神通只是认为自己的功劳超过了房玄龄等人,并没有说自己的功劳最大)
13. (1)叔父是皇族的至亲,我对您确实没有什么吝惜的,但是不能凭借私情胡乱地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判断句式1分,爱1分,句意2分)
(2)君主,是水的源头;群臣,是水的支流。使源头混浊却希望支流清澈,是不可能的事。(使动用法1分,而1分,句意2分)
14.不徇私情,公平公正。访求贤才,不拘一格。体察民情,虚心纳谏。以诚治国,反对诈术。(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5.B(颈联所描写的田间暮春景象,既透露出恬静平和的意致,又暗含寂寥的意绪)
16报国无门之叹。“壮士无功老”表明作者年已垂暮,功业无成。对当权者的不满。所谓“时平”,其实是指南宋统治者以大量财物向金人乞求苟安,不思恢复中原。思念家乡之情。既然无功空老,何必远客万里,思乡之情倍加殷切,故说“乡远征人有梦归”。(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7.(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8.C
19.B( “逾七成多”语义重复,删掉“逾”或者“多”;中途易辙,在“他们”前面加上“让”;介词残缺,在“增加了”后面加上“对”)
20.运用整句,形式整齐,节奏感强。(2分)将香港比喻成散发璀璨光芒的“东方之珠”,形象生动,表现了对香港未来的美好期望。(2分)两句话意义紧密相连,又有递进关系,逻辑严密。(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1.C(结合上下文语境。本句所说的对象应该是“草食动物”,因此放在开头加以突出强调。“消费者”照应上文“绿色植物生产出来的'产品’,是草原上家畜和野生动物所需营养的最基本来源”;“生产者”照应下文“它们摄入植物后,将植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成了肉、奶、皮、毛等产品……”。综合考虑,应该选C)
22.生物种类较少,群落较简单除了为我们提供各种产品能够保护草原生态系统
(评分标准:每写出一处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3.评分标准参考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
简析:本题第一段材料是网友对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全红婵的评价,第二段材料概括叙述了当下社会的畸形审美观。两段材料的共同话题就是“审美观”的问题。
第一段材料中,“朝气自信、健康蓬勃、奋斗向上的气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和“让人们多了一份清醒、自信和对审美的再认识”两句话很关键,暗示了我们当下应该具备怎样的审美观和如何才能具备正确的审美观这两个问题。
第二段材料立足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对“颜值即正义”和 “无脑式”追捧进行了批评,从反面论述了具有正确审美观的重要性。
综合两则材料,如果学生论述正确审美观的内涵,如何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算切合题意;论述追什么样的星的问题,算基本符合题意;如果只是泛泛的谈应不应该追星,要弘扬正能量等就算偏离题意了。
另外,写作这篇文章要避免空泛。学生要关注时代和社会热点,文章所选事例材料等应该体现时代性和新颖性的要求,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建议评分不超过48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