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解疑难,反唇相讥失益友:清代“学子嘲怼名师记”杂谈
天下官学,大都宏大宽敞,所以用来安顿先师孔子。陕西某地的文庙,尤其宽敞,后面数间楼宇,左右连绵,非常壮丽。庙内有狐狸出没,常常游逛殿庑。每逢月初和十五,洒扫之人总会发现它的足迹,无不感到惊诧怪异。当地起初并无书院,后来知府某公,始命诸生研习礼仪之余,在文庙内接受授课。他捐出俸禄,筑造房舍,让官学的生员们住在棂星门外,以便学习休息,同时彰显崇儒尚道之雅意。
一日,诸生聚集一起,研讨经义。大家列坐于奎楼之下,彼此相互争辩不休。惟独讲到理义深奥的《易经》时,罕有人能通晓其中要旨,诸生长时间皱眉,苦苦思索(相与攒眉者久之)。忽闻有人抚掌大笑,众人惊讶回顾,一位褐衣粗服的拄杖老叟,年纪大概七八十岁,正立于座位后面。他笑道:“诸君皆才质不凡,只可惜生在偏远地区,缺乏老师讲授。你们如欲通晓《周易》,何不下问老朽?”
众人大喜,谦逊有礼地请他坐到中间。老叟也不推辞,随后对生员们的疑难问题一一进行剖析,每个解析都切中要点,迎刃而解(莫不披窍导眒),且以诸多名家的说法作为例证,滔滔不绝,大家深为折服。偶有不服气的,故意拿出古今疑义发问,老叟也能对答如流。众人这才肃然起敬,纷纷恳请拜他为师,老叟微微哂笑:“你们先回去吧,但有所求,老朽必会再来教授。”说完径直起身离去,诸生也各自回屋。
从此老叟总是相隔数日来一次,众人越发谦逊,老叟非常高兴,悉心指点,渐渐发展到和大家朝夕共处。一载有余,诸生对六爻十翼的精义,无不通晓。只是当大家拿其他经书上的问题向老叟请教时,老叟则以不懂为借口推脱。偶逢诸生邀请饮酒,他必欣然赴约,直到酩酊大醉才返。某晚,月色迷人,赏心悦目,老叟大醉,欲辞行时,大家苦苦挽留。他推脱好久,方才得以脱身,慢腾腾地直接走向殿堂后面。
月光之下,众人隐约瞧见一条狐狸尾巴,十分惊骇,始悟他并不是人,而老叟尚无察觉。翌日会晤,有位尖嘴书生心直口快地问道:“请问《易经》中'小狐汔济’这话如何理解?”老叟登时深感羞愧,,拂衣拄杖而起:“小鸱鸮不可养,从小哺育它们,可谁知它们长大就啄母鸱鸮的眼睛。诸位和它相较,又有何不同?”忽然不见踪影,以后不曾再来。然而,府学生员每遇督学官员巡查考试,都能将《易经》蕴涵的深奥旨意进行广博延伸,在河西陇右各州府学子中,犹能首屈一指。
作者文末留言:《易经》要义深奥至极,孔子熟读《易经》,所以才会韦编三绝。区区一狐,竟能通晓其中大意?或许它天资聪颖,能探测天地之间的奥秘,故而熟知人性天命蕴意,大概和修行之人特别能领悟《黄庭经》《南华经》精辟的道理是一样的。只可惜这些生员太过轻佻傲慢,刚见狐狸尾巴,就忍不住立刻反击羞辱老叟,以致失去一位能够传授《易经》之道的良师益友,着实令人叹惋啊!
-----------------
此记译自《萤窗异草》中【谈易狐】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