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永乐时期”瓷器的特征
作者--陈希民(请多关注)
“永乐时期”器型比洪武时期丰富的多,传统器物有梅瓶、玉壶春、执壶、盏托、压手杯、鸡心杯等各式盘碗等。
其中梅瓶造型古朴,肩部丰满圆润,非常具有时代风格;
另有压手杯可谓本朝极品,坦口折腰,滑底砂足,顺口沿而下,胎骨渐厚。
将其握于手中则切合于手心,执于手中则恰合于虎口(虎口位于拇指与示指之间),均有凝重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美名。
一、器型受“西亚文化”影响
由于频繁的对外交流,这一时期瓷器的器形,受西亚文化影响较深;
有天球瓶、抱月瓶、大背壶、藏草壶、无档尊、鱼篓尊、八方烛台、花浇、折沿盆等,模仿波斯文化中的金银器等造型。
二、纹饰题材丰富“人物纹”少
永乐时期纹饰一改元代、洪武朝豪放的风格,纹饰显得疏朗秀丽,笔意自然,纹饰丰富,常见的缠枝、折枝花果纹有:
莲花、牡丹、菊花、茶花、秋葵、荔枝、葡萄、寿桃等;龙凤纹在该时期出现较多,有云龙、云凤、海水龙、赶珠龙等。
由于苏料容易晕散,不容易控制,故人物纹很少见,馆藏品仅见胡人乐舞和婴戏纹;
还有花鸟、园景、竹石芭蕉纹融写实为一体;这时还有以梵文为饰的。
说明与宫廷的佛教活动有关,意为受佛庇护吉祥之义,永乐时期的纹饰对后世“官民窑”瓷器纹饰影响很大。
三、郑和下西洋带回“苏”料
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郑和率领万人使团先后七次远航西洋,带回了制造青花所需的青料“苏麻离青”。
用此种钴料,烧出的青花呈色鲜艳,蓝中泛紫,浓重者发黑,在纹饰上凝结有自然形成的结晶斑点,并有锡光,俗称“铁锈斑”。
特点是像“墨点”滴在宣纸上,产生自然晕散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进口的青料含铁量高所致。
此种青料与元青花和洪武青花所用的青料相同,青花发色与元代相似。
四、丰富多彩的“单色釉”瓷器
永乐时期官窑瓷器烧造的品种除烧造青花瓷外,单色釉瓷器尤其是白釉瓷器也成为主流。
永乐时期的白瓷,釉质洁白、温润似玉、肥厚如脂,恰似白砂糖的颜色,给人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
永乐甜白瓷大体分为厚胎与薄胎两种,薄胎器釉面晶莹,有光素、刻划、模印三种装饰。
大器以光素为多,小件器物身上纹饰线条极细,需借光细查才可发现,无论薄釉厚釉,,器物胎釉均呈现肉红色,而清代呈亮青色。
其实永乐时期白釉看起来较历朝显得莹润,经过对比观察,永乐甜白釉并不是纯白的颜色,釉色白中闪灰,因此釉面显得莹润。
永乐时期红釉釉面均匀,釉色莹润透亮,鲜艳犹如红宝石,亦称“宝石红”。
其特点是大部分红釉器物,口沿都有一条呈白色的边线,非常整齐,俗称“灯草口”,此外器物底边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齐,并泛虾青色。
翠青釉是永乐时期新创的一种釉色,釉色青如嫩竹,是一种极淡的淡青绿色。
翠青釉的玻璃质感较强,釉中隐含密集小气泡,如鱼子状,但气泡亦有大小之分,传世品稀少,器形仅见高足杯、三系或四系盖罐。
彩瓷品种有青花红彩、白地孔雀绿彩、金彩、黄地绿彩、绿地酱彩等,这些品种在传世品中极为罕见,有些仅在珠山御窑厂发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