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彩霞老师谈唇腭裂心理: 唇腭裂患者家庭心理访谈(七)
家庭在唇腭裂患者,尤其儿童青少年患者的成长中所起的作用十分重大,但是这一点并没有被家长们广泛认识到。在十几年的临床心理工作中,我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唇腭裂患者家庭,家长们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差别巨大。希望通过我讲述的这些发生在唇腭裂家庭的故事,来引发家长们的反思与调整。
小王是一名23岁的男青年,大学本科毕业,患先天性微小型唇裂,幼年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学业失利,感情受挫。之后逐渐出现少语,“不想与人交流”。两个月前在准备执业药师考试过程中出现自觉疲乏、情绪低落、烦躁、易怒,经常发脾气,偶有头痛、头昏现象。此次来院要求手术治疗将下唇“做薄一些”,自觉“上唇形态可以接受,但下唇过于肥厚”,外科医生认为无手术指征而转介于我。小王由父亲陪同前来,见面时他眉头紧锁,双肩下沉,声音低沉,眼中可见细微红血丝,神色较为疲惫。言谈过程中不时眨眼并常常抿、舔下嘴唇,对医生与心理咨询师告知的“下唇并不肥厚,不需要手术”的内容也认可,只是反复表示自己对此无法释怀,常常会有意无意地照镜子、舔嘴唇,当别人注视自己面部时也认为人家在评价自己的嘴唇。经过综合测评,初步认为小王有“轻度抑郁状态;轻度体像障碍”,予以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比较关注的内容在于患者早年的成长经历。该患者8岁前与妈妈一起生活,父亲为军人在外地驻防。8岁后父亲调回现在城市工作。父亲为研究生学历,早年为部队军医,后转业至政府机关工作。母亲为事业单位职工。母亲性格好强,急躁,讲究规则,对患者管教较为严格细致,且处处要求按照她的安排行事。由于家庭的因素和母亲的强势,患者缺乏独立,内心脆弱 ,而缺乏自信,对人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进而产生无助感。考试的失利和情感的破裂是较大的心理创伤。联想到唇腭裂被歧视,产生自卑感,情绪低落。此外,患者由于畸形的原因,产生自卑的心理:表现为比较敏感、多疑,先天的缺陷使患者表现为追求完美,凡事好强,以补偿自身缺陷的心理状态。
对小王心理因素有关的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他幼时的个人成长经历是一个非常态的。8岁之前父亲在外地工作,家中父亲角色缺失,8岁后父亲转业到地方但工作繁忙,较少在家。8岁前正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期缺失父亲角色以及之后的父亲角色模糊,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尤其自我意识形成有一定的负性影响。
☀其次,母亲性格好强,急躁、做事周全,讲究规则,对患者管教较为严格细致,且处处要求按照她的安排行事。过分控制的母亲,易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独立形成与发展。
☀再其次,父亲出身农村,靠自身奋斗考入军校,之后一边工作一边攻读了研究生,父亲认为人需要不断的自我奋斗方能成功。母亲娘家亲戚多为“有成就”“高学历”的“成功人士”,“关系很广”。母亲要求患者及其父亲均要不断奋斗以“出人头地”。
☀最后患者自身的角色冲突:受父母影响,患者也立志成为“优秀的人”,两次报考研究生失败,正准备执业药师考试,之后即将进入一家市级医院药房工作。但患者对此比较郁闷,认为一辈子在药房工作“没有出息”。最近学习状态不好,担心考不过而深感压力。自我规划考完试后去药房工作也只是一个过渡,以后还是要去试试考出国留学,认为自己“英语还不错”,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对自己的前途以及角色定位不明确而内心冲突。经过笔者对其进行心理评估及心理分析,运用心理治疗的相关理论及技术对该患者进行了及时的临床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从小王的故事可以看出,幼年是否“父母双全”地养育孩子、母亲是否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父母的“期待”是否合理、本人的性格特点等,都可能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唇腭裂患者的父母们,希望你们能够尽可能多一些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另外,父母们(尤其是妈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长期情绪管理不良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此外,引导孩子积极正面看待自身和世界,也有利于孩子心理积极健康地发展。
读完本文我们再来温习下心理知识的文章:
专家简介
龚彩霞,女,1973年生,四川三台人。大学本科,学士学位,研究生学历。副主任护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督导师/心理危机干预专业认证师资。现任四川省护理学会心理护理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唇腭裂外科护士长/心理咨询师。
专业领域:
唇腭裂护理临床、护理科研、护理管理、唇腭裂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负责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唇腭裂心理治疗工作室。有丰富的临床个体心理咨询及团体心理咨询经验。四川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讲教师。以负责人身份主研科研项目5项。团队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学术成绩:
主编专著《唇腭裂心理咨询与治疗》《唇腭裂的护理》2部,副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十余部。在核心期刊及统计源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爱心修复 笑语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