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宣城文峰梅氏家族诗歌浅探(上)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文峰梅氏家族诗歌浅探
作者:鄢静
明清文峰梅氏乃诗礼簪缨之大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成员们或因个人学识修养不同或因创作理念不同,所涉猎的领域亦多有不同 。文峰梅氏则以极大的包容性容纳每位成员,使梅氏在各个领域都大放异彩,而梅氏文化的多元又始终通过诗歌这根红线贯穿。
01
诗歌创作之文献概况
梅氏成员们创制了大量诗文著述,其中诗集类作品尤为出众。清宣城诗人施闰章有言:“吾邑梅氏,世以诗名。” 陈世祥《宛东草序》中亦曾言:“盖尝观于梅氏之先,多有闻人,而于诗尤特著。” 汤燕生在《梅氏诗略序》更是对梅氏诗集情况进行了集中概述:“梅氏诗人最著者,如《宛陵集》《居诸集》《鹿裘石室集》《埙篪集》《林中七子集》《沧州集》《云驾楼集》《平绿阁集》《九如堂集》《弧矢集》《王程草》《结缕集》《唾余集》《湄庵集》《淇园集》《书带园集》《响山集》《声风集》《清溪稿》,未能枚举。” 可见,梅氏诗集著述之丰。
诸多明清诗集亦多有选录文峰梅氏成员的诗作,现列举一二,如钱谦益《列朝诗集》中载有梅蕃祚诗1首、梅鼎祚16首、梅守箕11首,其《列朝诗集小传》亦有对梅鼎祚和梅守箕的评传;陈田《明诗纪事》中载有梅鼎祚诗15首、梅蕃祚2首、梅国祚1首、梅嘉祚1首、梅台祚1首、梅鹍祚1首、梅守箕5首、梅士劝1首、梅朗中5首;朱彝尊《明诗综》中载有梅鼎祚诗10首、梅守箕9首、梅蕃祚1首、梅朗中5首;王夫之《明诗评选》中载有梅鼎祚诗3首、梅蕃祚诗1首。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中对梅清、梅文鼎、梅庚皆有小传及摘句;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中载有梅磊诗1首、梅庚诗2首;近代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中载梅清诗7首、梅文鼎7首、梅磊8首、梅庚11首、梅曾亮20首等。由以上,大可一见文峰梅氏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
此外,梅氏成员的诗歌创作情况,在《宛雅》和《梅氏诗略》两部诗歌总集中亦可得见:
《宛雅初编》十卷,梅鼎祚编,载唐至明(洪武至正德)91人,诗共646首。其中收录梅询诗12首,《初编》二、三卷均载有梅尧臣的诗作:分别为78首和110首;
《宛雅二编》八卷,蔡蓁春、施闰章编,载明嘉靖12人,明隆万43人,明天崇18人,共73人,诗共451首。其中收录梅氏成员21人,诗共242首;
《宛雅三编》二十四卷,施念曾、张汝霖编,共载279人,诗1401首。其中梅氏成员49人,诗共285首。
《宛雅》初编的作者为梅鼎祚,鼎祚因感“世远言湮,人亡泽斩”、“逮览郡乘诸载记,悉亡当人心,间有之,已裁损过半,每令人读而于邑呼冤也” ,故辑宛陵诸家诗作,命为《宛雅》。《宛雅》的出现亦是“宛陵自古诗人地”的有力佐证。后人数次踵事增华,《二编》《三编》相继问世。可以看到,在前后三编中,所收梅氏作品,无论就其绝对数量,还是就在诗集中所占比例,都是极为可观的。其中,《宛雅二编》所载最丰:收录梅氏诗人二十余人,占总人数约三分之一;梅氏诗歌数量更是高达全编的二分之一。而其中所选成员基本为文峰梅氏一支。《三编》收录数量靠前的几位亦多为清初文峰梅氏成员。又后两编虽非梅鼎祚所辑,所收录梅氏的总体数量仍然尤为突出,可知梅氏在明清时期确实诗歌昌盛,而非仅仅只是家族成员之间的吹捧揄扬。同时相较于其他宣城望族如贡氏(贡师泰、贡性之、贡奎、贡珊等) 、沈氏(沈宠、沈懋学、沈寿民、沈寿国等) 来说,集中收录梅氏诗人及作品的基数之大更毋庸置疑。
《梅氏诗略》一著则载有梅氏诗人116位 ,诗作共约1264首。家族文集的编纂,已不单是对先辈的追思,而且还带有对后人的激励以及发扬家族文化的目的。梅清在后序中便直言,其编纂此书是希望梅氏子弟能传承先人遗风:
曩岁丙午,族人三修家乘,嘱余谬首其事,群从载笔者十人计。阅两载,中间搜采艺文,得诗稿五十五种。维时同事群从朝夕商酌,乃建《梅氏诗略》之议,谓七十载之谱牒不可不修,五百年之风雅流传亦不可不辑。盖家谱与诗略,人物文章,实相表里交藉,为不朽盛事,甚哉!前人之有赖于后人也。
梅清惜前辈诗集散佚,便与族人梅曰文(子蔚)、梅允开广搜博采,又因搜集难度大,很多家族诗人未能纳入《梅氏诗略》之中,“况乎陵谷既改,岁月屡更,耆旧凋零,书卷散佚,而欲于兵燹之后,蠧蚀之余,摸索遗珠,缀拾碎玉,此倍难矣!” 故梅清“或得一稿,或得片纸数行,必反复校雠至于再三,既喜且惜。惜其不多,喜其仅存也” ,亦“多不敢溢,少不敢遗也” 。《梅氏诗略》一书的编撰使得梅氏五百年之风雅不被湮灭,反而因岁月的沉积越发流光溢彩。
由以上可见,明清时期梅氏的诗歌创作极为繁荣,主要表现为:一是诗人众多;二是作品数量不少;三是在当时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与好评。
02
文峰梅氏之诗风概况
作为一个地方性家族的诗歌创作,自有其整体性诗风的表现。关于明清文峰家族的诗风概况,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单讨论:
一是梅氏对家族史、尤其是诗文传家之传统的由衷自豪。这一主题在梅氏成员创作中并不鲜见。梅清编成《梅氏诗略》后,即题《辑梅氏诗略告竣四绝》 组诗传达此旨:
风流雅传五百年,派分文脊见多贤。何当远溯吴门迹,汉代真公旧是仙。
汝南死谏独封侯,驸马戎功在上头。曾向岩廊开大业,何妨艺苑纪名流。
一枝一叶说奇葩,那及梅家树树花。但恐东君不收拾,空将锦片落泥沙。
十载精神费较量,群驹千里喜同堂。敢言诗是吾家事,只觉风流正未央。
梅清非常自豪地声称“诗是吾家事”,在《闻又起、中子、子彦、子蔚、雪樵、耦长诸子,汇梓近诗,喜而有作》 中亦有提及“诗是吾家事”,对梅氏家族久来的诗歌传统之认同十分强烈。而“一枝一叶说奇葩,那及梅家树树花”更呈现了梅氏繁盛之貌,其实梅清如此称颂实不为过,王世贞亦有诗赞“从夸荆地人人玉,不及梅家树树花” ,施闰章也有“朗三诗画旧声名,二妙瞿山又雪坪。添汝不妨成后劲,梅花树树照江城” 一诗以誉。梅庚于《绩学堂诗钞》序中也有:“江以南家世称诗,庶几人人有集,宜莫先余梅氏矣。” 同时,梅清亦在诗中表达了深深的忧虑,恐将祖宗的吉光片裘再次遗落,故辑诗集叮嘱族人能克绍箕裘,不断维系五百年来的家族风华。
另外,梅清还有《柏枧山口行同无党、履贤、淡如、梦征、不次、叶千、定九、存诚、仲宣、子彦、桐崖扫墓赋》一首长诗,更为详细地记载了梅氏家族自远公以来的发展历史:
柏枧之峰何崔嵬,十折九折云岚开。白虬奔瀑声如雷,同游屐齿惊徘徊。……他家桃李一枝夸,翻怪梅家树树花。君不见,谷口崖边湫百尺,盘涡旧是蛟龙窟。时时奋起为霖泽,九子叮咛各努力。
全诗汪洋恣肆、气势宏宕,所用字词如“崔嵬”“雷”“惊”“振”“呼”,意象如“白虬”“蟠龙”“踞虎”“苍狗”等皆词藻壮丽、意境壮阔。其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得意之情,同时百余字便叙述了文峰梅氏家族才俊翕集、凤举鸿冥的不争事实。诗中《埙箎集》即文峰梅十一世梅继芳(陵峰)、梅继英(吉山)、梅继勋(峄阳)三兄弟间的伯仲唱和诗集,盖因“伯氏吹埙,仲氏吹箎” 乃名;宛溪即指名宦梅守德,“我祖伯仲各鼎力”便叙述了除守德外守相(春寰)、守极(斗枢)、守峻(大庾)、守和(镜水)四兄弟同胞科甲之事;蕃祚(子马)、台祚(泰符)、元振(名待考)、国祚(景灵)、咸祚(以虚)、嘉祚(锡余)、孺子(名待考)、士劝(勉淑)、隆祚(子綦)等诸子又共同辑有《林中集》;梅清在诗中对膺祚、朗中、士玹、梅磊等家族其他优秀成员的赞美亦是溢于言表,可见梅氏家族人才济济,内部的唱和往来十分频繁。诗中“他家桃李一枝夸,翻怪梅家树树花”较之于上首中“一枝一叶说奇葩,那及梅家树树花”句自豪程度更胜一筹,在诗末处诗人亦不忘告诫子弟需勤勉努力,共同“奋起为霖泽”。正是因为梅清对家族历史由衷的自豪,通过真情实感的流露才能叱咤成篇,为诗洒脱流畅、妙象连生。
梅望祚在《贺调五侄移居》中亦有类似旨意:
胜地灵光属上才,词林翰璺即蓬莱。芳葩拂露当秋爽,红艳占云向日开。飞阁层层窥笔笋,架书灿灿绝尘埃。经传累叶吾家事,高步天衢燮鼎梅。
望祚在诗中提及梅氏累世勤学苦读、藏书丰富;而成员在诗坛上的长期活跃,以及父辈的仕宦为官,使得家族走向鼎盛。作为家族成员,亦承有先辈遗风,望祚平日多沉酣书史,喜饮酒赋诗,善草书。其祖继勋亦善草书,纵笔成诗,梅清称其“翛然物外,有祖峄阳风度” 。望祚的诗虽不如前梅清诗歌那样喷薄豪放,而是较为克制理性的阐述家族兴盛之实况,但于诗中,通过对一些诸如“蓬莱”、“芳葩”、“飞阁”等高昂意象的运用,不难看出诗人写此诗时的愉悦心情,以及在诗中所蕴含的家族自豪感。
类似作品在梅氏中还有很多,如梅靓《贺桐崖侍御侄诏省还里,时瞿山叔、不次兄、耦长侄皆会试北上,因并及之》言:“济美吾家真盛事,粼粼江上骤公车” 。梅文鼎《众芳馆和先季豹先生石刻韵》中:“窈窕瞿硎室,委蛇万仞溪。中有旷世士,好古凌梁齐。揽兴留诗篇,大雅绝群蹊……” ;又《隆吉侄六十》其一:“梅氏称诗伯,唱和始埙篪。吉山尤铮铮,陶韦庶兼之。尚志谢轩冕,承先钝孝慈。多君兄弟贤,末俗无磷缁。居约守遗训,内行良不亏” ;其《永怀五章十六句》亦有:“……逮宋足征,宛陵词伯。源同派殊,肇兴文脊。……地灵诞毓,哲人辈生。起家经术,扬历贤声。铨衡藩牧,台咏蓬瀛。沧洲石室,撰述渊宏。树树皆花,七子齐名” 等,不胜枚举。
又如梅之甲(原名诉祚,字鼎臣)在诗《寄渊公侄》序中亦提到:“余家世业诗,先叔箕而大著,浸寻今日,此道凌迟极矣。渊公侄少而能韵,光大先绪,其在兹乎?漫赋志喜兼寄勉云。” 诗人因感继守箕《居诸集》声名鹊起后,梅氏家道逐渐衰微,而其侄梅清可承先人遗韵使风华不坠,于此倍感欣慰,故作诗寄梅清,以鼓励之。其实,纵观梅氏发展,在此时正值梅氏鼎盛,未见颓势。诗人身为家族成员,一方面以“余家世业诗”为傲,另一方面又有着振兴家业的强烈使命感,因此而生的忧患意识便使得诗人焦灼与不安。诗人有此隐忧,归根究底,其实还是缘于对家族荣光的重视,这是家族敬祖情怀的另一种体现。
文峰梅氏成员不仅在诸多诗作中直接表达对家族的强烈自豪,而且还践行于日常生活中,如立宗祠、修族谱、设书院等。梅守德有《会庆堂歌》:
宛陵城南会庆堂,当年创建非寻常。尚书锐志存匡襄,殿庐一见奇君王。宰相殊指斥为狂,一麾出牧成参商。都官诗伯名擅场,宫中外彝咸称扬。平生知己逢欧阳,位非融显留余芳。前人流泽深且长,后裔世世共蒸尝。五百年来几兴亡,阇黎曾据为僧房。天台贤守莅吾邦,考镜先哲尊文章。克复故址增明昌,嵬然壮丽鲁灵光。宣城文献于斯彰,年华阅历多星霜。侵凌风雨仍郎当,摧颓栋宇心堪伤。空阶唧唧鸣蛩螀,兔葵燕麦弥青黄。捉笔一挥聊几行,长空万里云苍苍。
会庆堂是梅氏总宗祠,乃北宋梅尧臣为供奉其叔梅询、其父梅让画像所修建。守德于此诗中不仅怀念了先辈,而且流露出能身为梅氏家族成员的满足感,以及身为宣城人的浓浓自豪感。“前人流泽深且长,后裔世世共蒸尝”句更是表达了对梅氏文化能薪火相传的希冀。守德还编有《古今家诫》以望能子孝孙贤,梅氏子弟亦能勤学崇文,使家声不坠。除此之外,梅守恭亦有“明发几人怀不忝,传经韦氏属铉成” (《敬题家庙》);梅守心也言“从来家政称难理,赖有宗盟经始才” (《重建宗祠落成》)等。罗时进曾说:“文学家往往将这种传统用一定的文学形式记述下来,这就是歌咏先世高德盛业的‘述祖德’作品。” 为此,梅守箕四言长诗《祖德诗》云:
于赫显祖,建侯于周。既忠且栗,厥昌其猷。戎功乃宣,嘉命克求。永言多祜,承天之休。申锡无已,贻厥孙谋。……振振公孙,其丽不亿。思文有斐,光格遐裔。既庶既繁,爰咨贸迁。于处于田,于山之南。著龟既从,原隰既同。肇祚曰今,以继大宗。启佑后人,克乂作雍。明明显祖,亦驯其命。皦皦丹书,尚稽而正。凡我后人,惟毖惟慎。毋惰尔仪,窕言靡训。尔思匪翳,胡窒尔听。奕奕大宗,曷其谓而。肃肃肇祀,庶其殆而。如彼丰杞,亦亢其条。……水亦有澜,木亦有枝。吁嗟我人,胡不斯思。发言盈庭,莫执其疑。鼠思泣血,莫与之谁。嘉乐君子,不愆其则。如何我人,不咸其德。怆矣我心,寄恧我颜。我躬不阅,焉知其凡。蒸我祖灵,谊敦斯篇。
此诗通过叙述梅氏家族之由来、祖先之功德,传达敬宗思源、尊祖睦族之意,以达到为子弟树风启气,使成员团结崇德之目的。梅士学有诗《文峰书院落成口占示诸子》来敦训后人要勤勉于学,焚膏继晷。至清,梅曾亮也作有《文峰家塾留别族中诸子》一诗:
家塾依祠庙,诸村抱若环。四山皆我有,一水去人闲。物力应稍薄,宗风尚可还。无忘经始者,辛苦辟茅菅。
明代梅氏于柏枧山上建有文峰书院,该书院便是梅氏子弟家塾,用来教导族人后辈。梅曾亮乃文峰二十世孙,其曾祖梅瑴成晚年迁至南京明瓦廊,为金陵梅始祖,至此这一支便定居金陵。该诗前两句描绘出了文峰梅氏世代的读书、生活环境:家塾倚傍着祠堂,村庄环绕,山水相依,给人幽静安宁之感。而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归宗之愿,并不断勉励告诫自己需秉承家风,勿忘先祖恩泽。梅曾亮在《朱兰坡先生以家瞿山翁画松寿施愚山图属诗记之》中更是直言:“宣城宗老瞿山翁,天延筑阁听清风。……我今金陵思柏枧,飞桥流水盟终践” ,从而表达出对先辈的崇敬以及对故居的思念。曾亮另还作有《忆宣城故居》、《癸未六月十五日柏枧山飞桥避暑,追忆此作》、《六月十五日柏枧山飞桥纳凉作》等诗,或是表达对柏枧山生活的回忆与怀念,或是抒发故地重游的激动与惬意。而正是诗人有着浓烈的家族情怀,才能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梅蕃祚又有《寄子綦、锡余二兄》:
……夜夜相思到敬亭,梦远家山不知处。敬亭东去是余家,千嶂芙蓉隔暮霞。已约春风归故里,与君同看旧时花。
此乃梅蕃祚寄给隆祚、嘉祚二兄之诗,用语直白质朴,字字思念。诗中不仅表达了离别时兄弟间的依依不舍情,还表达了诗人对故居、对族人的深切思念。
其实无论是迁出宣城、定居别处的成员还是漂泊在外的梅氏游子,不管寓居于何地,他们都会对家族有着极大的缱绻与依恋。这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家族共有意识,而以此生发出的诗歌作品便会自然流露出自豪与荣耀之感。总之,该类诗歌作品基本声调高昂,意气慷剀,有理性说明和感性抒怀的双重特征。文峰梅氏成员多通过这类诗作,表达对家族史、尤其是诗文传家之传统的由衷自豪,同时也向后辈传递一种敬述先德、用相敦勉的积极家族意识。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