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师生关系浅谈
摘要
孔子有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我觉得应该这句经典不仅仅是在女子和小人里头,对于孩子,对于小学的师生关系也是如此。师生关系是指及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教育活动中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它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师生心理的距离,使学生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使教师工作动机由职业需要上升为职责需要。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充分说明了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基础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时期,小学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是非常繁重和艰辛的。
关键词
平等 换位 细节
一、师生关系的影响
(一)影响教学效果
“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师生关系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
众所周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师生间只有建立在和谐关系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教师应该做学习者的帮肋者,师生关系已不是某种单一的关系形式,而是一个由多层面关系所构成的体系。教师方面看,如果一个教师得到学生的尊敬,作为教师,他会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方法,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否则如果一个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尊敬,那么他会丧失一部分自信心,甚至怀疑自己能否胜任教师这一职业,从而工作没有热情,讲课时没有激情,不愿主动与学生交流,对学生比较冷淡,使师生关系陷入僵局,这样教师教不好,教学质量肯定不高。
从学生方面看,如果一个学生得到教师的爱护,他会感到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同时他也愿意听教师的话,努力学习,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双方的感情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密切配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是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师生之间所产生和形成的一切,既是师生交往的结果,也是师生共同面对和分享的成果,师生关系是重要的教学变量,因为它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只有有了良好的师生关关系才有可能谈到什么开放性教育在教学课堂上.师生关系从表面上看起来是教师一方向另一方的倾斜,这种“不平衡”也似乎只是学生收益。实质上,在真正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共同面对知识,共悟精神价值。教师的期待不仅是换取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而且使自己精神充盈、品格升华。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得到教师认可、赞赏和关心的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一种责任、一种信任、一种激励,他会以坚定的信念,富有情感的态度和多种积极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一种积极向上的自我体验中获得力量和信心,并表现出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刻苦顽强、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对教师也更加喜欢和信赖。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很容易使教师对学生的期待的厚爱转化为学生的领悟和愉悦的情感体验。这种期待所产生的行为又使教师由此产生较高的职业效能感,加强对学生的期待。
(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交往互动而形成的、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特殊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之间加深理解,减少摩擦,增强师生之间的心理凝聚力,为双方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小学阶段是学生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们的主要生活环境便是学校,因此,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构成了青少年的社会经验和他们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概念与情感的重要基础。在学校,如果师生关系好,学生处处感受到教师的爱,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学会待人接物的方法和技巧,养成热情合作的习惯,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走出学校后,学生也就能较容易地把这种关心他人的情感和行为迁移到其他社会环境中去,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来源,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师生关系不好,学生觉得缺少爱和温暖,就容易在人性和人际关系等问题上形成不正确或片面的观念。这些错误的观念很容易使学生养成乖戾的态度,并把这种态度扩散到其他的人际关系之中。比如,学生如果认为教师歧视自己,对自己冷漠,很可能以为社会也同样冷漠暗淡,因而对所有的成人缺乏信心,对未来缺乏信心,并可能发展成为对社会的反感和不满。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师生关系对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特别是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学校和老师是学生所处的最主要环境,学生总是力求适应,被老师接受、喜欢和欣赏。当处于和教师良好的关系之中时,他们会感到对外部环境的胜任,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反之,学生心理处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自卑、消极,无疑会降低学生的知识加工能力,造成学习成绩低下。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处于安全环境下,能够踏实地将注意力专注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而不良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总是提心吊胆于老师的出现,随时准备应对教师的“威胁”,注意力会分散,不能专心学习。
二、中外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中外教育的差异已经不是一点点了,我们必须要认清现实,取长补短,以夷制夷。
在中国,师道尊严,有从师如从父之说,先生之妻亦称为师母。在注重人伦的中国传统社会里,师生伦理关系倍受重视,体现着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伦精神,即“天地君亲师”之说。师,能与天地、君亲并称,可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师的地位之高,同时也表明尊师重道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
国外师生关系讲究平等,西方不少国家的教师观极为相似。在这些国家,老师仅仅是众多普通职业的一种,他们的收入来自纳税人,因此更像是公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因此与中国大相径庭。
在美国,师生亦师亦友,师生在学业上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在社会关系上往往是朋友关系。美国学生对导师往往直呼其名,有很多学生叫导师的昵称,显得很亲切。中国的学生,把帮助老师(诸如擦黑板之类)当做自己的义务。而在美国,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老师不仅要自己擦黑板,还常常试着降低自己的地位,尝试着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待。
在法国,师生关系很平等,老师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非常强。法国学生很尊重老师,但也认为老师并非圣贤,所以即便老师出错也可以理解。如果老师有不懂的事情,也会和学生探讨,不会有什么难为情。学生提问时,老师多以平等的口气问学生:“你的意见是什么?”而不是“你来回答”。学生对老师教学方法的挑剔、批评,在法国属于很平常的现象,老师也不会为此而恼怒。
在英国的课堂上,老师不会随意对学生的思想、想法加以肯定或否定,老师永远是鼓励学生的。老师的问题刚提出,就会有学生立刻抢着回答,虽然这样的回答几乎90%是错误的,但老师从不会对回答错误的同学出言讥讽。老师们认为很多问题的回答只有好和不好,没有孰对孰错。有时候即使老师不同意学生的意见,他们也会说OK。只是用其他方式暗示学生,你的想法还需要补充和完善。
三、师生关系的处理
(一)平等交流
自古以来我们信奉的都是“严师出高徒”“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老师具有“天地君亲师”的荣耀地位。在家长眼里:越是严厉的老师就越是好老师。在学生眼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 “针尖对麦芒”“老鼠遇见猫”。 因为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师生的相处不是源于生活,而是源于一个变相的知识论框架,维系师生关系的是知识论框架中的符号而不是知识论框架外的真实生活。
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必须是在交往中形成的,不深入到学生中间,不经常与学生交往就无法产生师生间真正亲密的情感。我们教师加强同学生的交往,既要有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正式交往,又要有在此之外的非正式交往,两者结合,互相补充,可以起到加速、深化师生关系的作用。尤其是非正式交往,属于师生间的私人交往,这种交往不具有强制性,是师生在思想、情感和志趣一致情况下的自然联系。正常、健康、高尚的私人交往有利于师生感情的沟通和相互了解,能起到正式交往所起不到的独特作用。同时,我们教师也要注意和学生的心理交往,多和学生谈谈心、讨论一下问题,这样才能沟通思想,了解真实情况。
苏霍姆林斯基说:“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劳动,花费许多精力的。……建立跟儿童的友谊,这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事。为了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亲其师,信其道,当我们教师“无视”自己的“权威”,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情感,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才会将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样,我们便把自己人格的丰碑,铸进了学生的心中。
(二)换位思考
任何人都希望被理解。要想师生关系融洽,除其他因素外,双方换位思考有重要意义。老师能从教的位置换到学的位置去思考;学生能从学的位置换到老师教的位置去思考,这种换位思考在双方感情相靠的同时,既老师改善教学方法,又能使学生提高接受教学的自觉性。
要实现换位思考,我们必须人清楚师生关系,从不同方面考虑,师生关系又有所不同。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的师生关系。在清楚了师生关系后,我们才能进行理智的换位思考,师生间的换位思考包括两个方面:
一、教师与学生的换位思考。
所谓教师与学生的换位思考就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么想、怎么办。我们所面对的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他们也有强烈的自尊心,有独立的人格,有一定的辨别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的这些能力的发展是有限的,是不完善的。因此教师要想走入学生的心灵,就必须把自己的心理年龄降低,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处理问题。比如当一个学生偶然没有完成作业,这种行为肯定是不对的。但怎样处理呢?你是大发雷霆当众简单粗暴地批评一下还是勒令他不用上课马上补上或是罚他把作业重做若干遍呢?我觉得这几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都是把学生推向老师的对立面。因为不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有自尊心,都不希望总被别人批评,如果是粗暴的对待他,他的自尊长期受损,会引起他的逆反心理,影响他以后的发展。因此,你可以这样说:“噢,象他这样聪明活泼的同学怎么可能不完成作业呢,肯定是忘在家里了,对不对?下午记得把它捎来好吗?一定要记住。”或者说:“他没有完成作业一定是有原因的,否则他不会不做的,中午补上好吗?”尽管他可能根本没有做,但学生肯定对你是满怀感激的,觉得你市如此的信任他,如此为他考虑在众人面前保全了他的颜面,中午回家他一定会把作业补上并在今后会记得按时完成作业。这样我们既达到了让他复习功课的目的,同时,又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学生会感到你是一个真正理解、关心他的人,会从心底更加喜爱你,学习积极性自然会更高,从而提高了学习成绩。
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换位思考。
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能力与身体一样正在成长。增加营养可以促进身体的成长,而能力的增长则需要为他们提供各种适宜的条件,需要老师的精心的培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理解应该是相互的,因此,在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时,还需要让学生也设想一下如果我是老师我回怎么做,这样才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年龄。比如可以组织主题班会:如果我是老师。设计几种情境,让学生当老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各抒己见。在学生犯错误时不要急于批评,让他想一下,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这实际上是学生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却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深刻认识自己错误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教育学生更是一项困难重重的工作。做为一个教师,我们要对学生做到有爱护之心、宽容之心,聆听学生心灵的声音,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才。
(三)注重细节
注重孩子的细节问题,细节影响成败,说不定你的一个小小的提醒就影响孩子的一生。教育,就是要从细节抓起。成功的教育往往是从教会儿童关注小事、关注细节开始的。对儿童来说,关注做人、做事、学习与生活中的细节尤其重要,做好每件小事、重视每件小事,比告诉儿童一个抽象的道理要重要得多。教育中的每个细节,都有它的自然性、真实性,都透析出教师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教育思考和教育智慧。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如果都能树立“儿童教育无小事,人人都是教育者;教师工作无小事,事事都可教育人”的观念,用心去关注每一个儿童,关注每个儿童的一切——儿童平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情感、态度、习惯、心理变化等等,从方方面面去发现、去挖掘、去引导和培养,那么教育的成功就在眼前。
教师应该从一日生活中的细节开始,教会他们正确处理每件小事,如教会他们整理书包、整理文具、学会自立……教会他们交往,主动沟通、友善待人、协商合作……教会他们做事,认真仔细、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教会他们学习、积极思考、认真倾听、讲求方法……总之,教师应帮助儿童学会从小注重细节,为他们长大以后最终铸就大业打下基础,正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是一门艺术,处理好不好,教育的效果和对儿童一生发展的影响大不一样!
作为教师,自己要重视细节,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花大力气把小事做细,做全面,真正做到细致严谨。另外,教师也要十分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儿童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儿童展现自己高尚优雅的风度和修养,对儿童施以正面影响。这两个方面做好了,教育的艺术就水到渠成,教育艺术就变成自觉行为,而不是去刻意追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