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有座老磨盘
有一次到一个古村落旅游,偶见一个老磨盘,多少年不见的物件,活脱脱出现在眼前,那古朴的气息,那亲切的湿暖,瞬时唤醒了我对村里老磨盘的记忆。
在我家老宅的后面,有一块空地,自从我记事起,空地中间就立着一个老磨盘。磨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一个直径三米多的盘面,盘面上有波浪式的石纹,整个盘面四周高,中间低,像一个浅浅的菜盘子,这样设计能防止粮食从盘面漏出。盘面的中间立着一根铁棒,有婴儿的胳膊粗。盘面下面是乱石砌成的台子,有力地托着盘面,架子有一米多高,正好与成人腰部高度持平。盘面上面是磨盘的另一部分,那是一个巨大的石碾,石碾被一个木框箍住了,推磨时,石碾绕着盘面中间的铁棒不停地旋转,就可以磨粮食了。
老磨盘是村里人加工粮食的地方,村里有几十户人家,每天要吃饭,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从早到晚,老磨盘周围都聚满了人。人们按先后顺序,自觉挨号,从不争抢。看看篮子里、袋子里还有簸箕里带来的粮食,也是五花八门,有玉米、豆子、谷子、高梁、地瓜干。每户至少来两个人,一个推磨,一个拿一个小笤帚清扫溅出来的颗粒,扫到石碾下面,不浪费一粒粮食。推石碾是个力气活,不长时间,就浑身冒汗,所以推磨和清扫的人常常在交替。等在旁边的人,也不闲着,小孩子在旁边追着玩,大人或站或坐地聊天。来磨面的人以大姑娘、小媳妇居多,她们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家长里短,天南海北,什么都可以说。说到高兴处,聊到高兴处,也哈哈大笑一阵,引来很多人关注的目光。实在没有聊的了,就去帮着别人推磨。
有的人喜欢人多的时候去磨粮食,可以一边等一边闲聊。有的人则喜欢一早一晚,人少的时候去推磨,这样可节省很多等待的时间。母亲喜欢早起来去磨面。有一天晚上对我说:“今天晚上你早点睡,明早我们推磨去。”父亲在外工作,家里的活多是母亲完成。睡前,母亲把准备磨的谷子和地瓜干准备好。第二天早晨,我睡得正香,被母亲叫醒,迷迷糊糊地穿上衣服,母亲提着一袋地瓜干,我提了半袋自家种的谷子往外走。来到外面一看,天还没有亮,到处黑漆漆的,街道上一个人也没有。我嘟哝着:“这么早啊,天没有亮呢。”母亲说:“天亮了,就要排队了。”我们两个摸着黑,来到磨盘旁,母亲熟练地将半袋谷子倒在磨盘上,因为碾子很重,我和母亲两个人一起推,推一会就停下来,扫扫再推。天上几颗残星,闪着困倦的光,冰凉的秋风吹着我们的脸,我不由得打了几个喷嚏。可是推了一会儿,浑身就暖和了,过了半个多小时候,谷子被碾去了皮,变成了黄澄澄的小米面,收了小米,又开始磨地瓜干。因为有些累了,转的脚步也慢下来,天亮的时候,终于磨完了。正在收拾的时候,有人来推磨了。回家后,母亲蒸了地瓜面的窝头,黑亮而甘甜,还熬了香喷喷的小米粥,一个清早的劳动,换来了几天的温饱与安逸。记不清有多少个清晨,是在推磨的沙沙声中度过的。
推磨是个辛苦的活,后来有牛、有驴的人家,就让牛和驴来拉磨,拉磨的时候,还要用布蒙上它们的眼睛,小时候也不懂为何这样,长大也悟出了一些其中的道理。牲口代替了人,轻松多了,这让没有牲口的人家很是羡慕,我就曾幻想有一天养一头驴,替我们拉磨,这个愿望也一直没有实现。
最苦的是雨雪天推磨,如果急着用,下雨雪也要去推磨,我曾见有一个户人家,在雨中打着几把油布伞在那推磨,那景象让我感受到人生存的倔强。后来,村里商议为老磨盘盖了遮风挡雨的两间房子,村里人再去推磨,就不怕雨雪的肆虐了。从此,推磨的地方,有了一个新名字叫“石磨坊”。
再后来,村里有了电磨,来石磨坊推磨的人,越来越少了,这里成了孩子玩耍的地方。多年以后,村里改造,把石磨坊拆了,石磨搬运到河边,当起了垫脚洗衣的踏石板。
后来,我离开了村子,住进了楼房。每次回村的时候,都去河边看看那老磨盘,摸一摸它,跟它说一会儿话。在我眼里,它已不是坚硬的石磨,而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友,因为在它身上,承载着我往日生活的记忆和情感,太多,太多……
作者:刘山,笔名勤恒,山东邹平人,网易、创世中文网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