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大湖旧事:“照虾”
我的老家利见桥(现柳舒村),坐落在麻大湖畔。村南有一条河,我们村的人都称其为南河。其实南河是有名字的,叫预备河,清康熙57年(1718年)为麻大湖泄洪和分小清河水势人工挖掘而成。南河西起麻大湖,向东进入利见桥村界后,与穿村而过的乌河(古小清河,1891年改道为现小清河流域,古小清河恢复原名乌河)携手蜿蜒一路东行,进入广饶县境后汇入小清河。
上世纪80年代前,南河长年有水,流水潺潺,清澈见底。南河里生活着几十种鱼、虾、蟹等,尤其是河虾最多,平常就生活在水中的苲草和水草丛中。这种河虾,我们称它为草虾,一般身长都在2厘米左右。捕捞这种草虾有几种办法,有的用抢网抢,有的用扒网扒。但这两种办法会同时收进很多苲草刺头,人们很难把它从成堆的小虾中挑干净。因此,最好的捕捞办法就是照虾。
虾的生活习性跟毛螃蟹相似,都是“七上八下”。所谓“七上八下”就是每年农历七月时它们逆水而上,农历八月她们顺流而下。它们另一个相同的习性就是喜欢光亮。每当夜幕降临后,河岸边如有亮光,它们就会向光亮处游去。掌握了虾的生活习性后,麻大湖畔的人们也就有了“照虾”的方法。
每年农历七月中旬,是草虾最活跃的时候,这时也是照虾的最佳时期。照虾的工具很简单,一盏灯笼,一根挂灯笼的木棍,一个蒛(一种捕捉鱼虾的专用工具),一个盛虾的筐子。我村照虾最理想的场地是南河,因为南河河底平缓,水底全是砂土层。当夜幕刚刚降临时,在河边选一处没有杂草的地方,双手在水中扒出一个稍深的地方下蒛。下蒛时蒛口朝东(顺流),让蒛有一半在水中,一半露在水面上,再在蒛上压一块大泥巴防止蒛上浮。然后把木棍斜插在水中,使其压在蒛的束腰部位,把灯笼点燃后挂在木棍的杈上。这套程序很容易操作,几分钟就会做好,然后静静地坐在水边看着蒛口处。下蒛后几分钟,也就是浑水变清后,就会看到成群结队的草虾顺着水边逆流争先恐后地向灯光处游来,并纷纷钻进有倒叉的蒛肚子里边。照虾人估计蒛里的虾快满的时候,轻轻地拿下压在蒛上的泥巴。同时快速地把左手挡在蒛口处,右手麻利地把蒛拉出水面。这时你会感觉到蒛肚子里沉甸甸的,每次要收获2斤左右的虾,一晚上能照20多斤。
晚上照虾的时间持续约一个多小时,随着水温下降,9点以后虾群逐渐减少,9点半左右就只剩很少的虾游动了。用这种方式照的虾因为蒛口朝下游,所以没有一点杂草掺进虾里,早上在桥口集卖的时候最抢手,最高价能卖到3角钱一斤。
上世纪80年代初,南河的水逐渐污染和干涸,不久河道就废弃了。后来,随着村庄规划,村民将河道填平后盖起了房子,南河柳舒段基本消失了。但照虾的情景,仍萦绕在我的头脑中,并将伴我一生。
作者:舒立臣,山东博兴利见桥人。退休干部,大本学历,正高级职称。中国民协会员,山东省民协理事,滨州市民协原副主席。先后在全国性、省、市专业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故事、报告文学、人物通讯、戏剧、小品、曲艺、评论等15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作品集、故事集4本,主编专著、故事集3部(本)。获国家级、省、市政府部门、专业团体一、二、三等奖近三十次。
舒立臣先生在《滨州文学》发布文学作品,请点击标题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