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回到他原来的的生活规律
国庆节,在乡下临时住所的饭桌上吃着饭书写我的文字。
10月5日下午,终于写完《干管理的,要对自己狠一点》《干管理的,要对自己好一点》两姊妹篇。回到岳母家里,准备晚上陪岳父喝一杯。进屋刚坐下,手机响了,是姐夫的电话,姐夫说“爸爸得病了,是肺炎,可能是天气降温凉着了”。我忙问情况,父亲已经在肥城矿务局中心医院,因为疫情期间需要先做核酸检测,所以临时住在缓冲病房等待核酸检测结果后才能进入病房入住。我说我马上赶回去!姐夫说:天已经太晚了,夜里开车路上不安全,你明天再回来吧!
第二天早晨不到六点,从我1984年参加工作配发的床上爬起来,洗漱完毕就出门了。
来到蒙阴县赫赫有名的“九州糁馆”,据说外出求学的学子,本没有计划回乡过年,家人一句你不回来喝“糁”,就立马订票走上返乡的路,当然味道也对得起它的名声。
牛肉糁,汤稠味浓,味道鲜美,与酥香油条搭配是绝配。
清晨大早,又是假期,很多人还没有起床,还在赖床吧。高速路上车辆稀少,有一点宽敞大道“任我行”的感觉。
接近上午九点到了,比平时快了20分钟。
疫情期间,进病房需要进行核酸检测合格才行。
本想凭借已经做了核酸的证明进病房,替换一下姐姐。病房门口把关的护士认真履责,没有商量余地的拒绝了我进病房看看爸爸的请求,希望我们的护士都是这样认真把关的。
进不了病房,就在这家医院转转吧。
这家医院是随着1958年肥城煤矿的开发而创建的,由于那个年代煤矿经常发生冒顶坍塌事故,所以,这家医院的骨伤治疗水平在本地是很有名的。而且,我是在这家医院出生的,我的女儿也是在这家医院出生。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医院里出生。
这座老房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门诊房。
我出生的砖瓦式平房病房,早就拆除建了新的病房。女儿当年就出生在这座四层黄楼里。这四十年来,我们这儿就是不断的将平房拆掉,建造两层或三层的楼房,然后再拆掉,建造十几层的高楼。
下午2点核酸报告出来了,拿着核酸结果很顺利的进入病房。父亲得的是肺病,需要吸氧。饭点之间喝一包姐姐买来的牛奶。
打完吊瓶,我对爸爸说起来走走吧,爸爸说好的。陪着爸爸在走廊里走直线来回运动。
父亲住院,姐姐、姐夫、哥哥陪床照顾他,我只陪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下午就赶回济南准备第二天上班了。
大多数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都是这样的生活吧,老人身体康健的时候,各自忙着自家的生活,老人有的头疼脑热的,几个子女就围在床前问寒问暖,张罗着住院,分班陪护。姐夫说我父亲“您老人家享福吧,您看看您一有点毛病,这么多人围着您,等我们老了以后可没有您这福气了!”,这话说的是,我们都是一个孩子,到我们老的时候,还不知道怎样获得适宜的护理。
其实,我们这六十年代的人也是最享福的一代人,从吃不饱穿不好,到吃得饱、穿得好,再到想穿什么穿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都在我们这一代人几十年里实现了。
看父亲在病房走廊里散步,步态还是那么有力、稳健,这是86岁老人的步伐。
爸爸出院了,爸爸如他原来一样,每天骑着自行车去野外转转,看看原野的风光,既锻炼了身体,又可以保持平和的心态,回到家里坐在阳台里看书,暖暖的阳光透过窗户的玻璃洒在身上,暖在心里面,这样的生活规律好好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