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反超清华!10月内陆高校Nature & Science统计!
本月12所内陆高校作为通讯作者单位在Nature & Science发文
2020年10月,Nature和Science(后文简写为N&S)两期刊总计刊出原创论文(类型为Article的论文)171篇,其中Nature刊出92篇,Science刊出79篇。中国内陆高校作为通讯作者单位(含共同通讯作者单位)共发表N&S原创论文14篇,占比为8%,其中Nature论文7篇,Science论文7篇(统计数据来自Nature和Science期刊官网,仅包含已经刊出的期刊;部分已经接收或在线发表,但尚未刊出的期刊,会在后续统计中计入其刊出日期的月份内)。
这14篇论文来自于12所高校,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发文4篇,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均发文3篇,复旦大学等9所高校的发文数均为1篇,其中四川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兰州大学3所高校均为今年首次作为通讯作者单位在N&S发文。
华科周军教授团队揭示水系热化学电池应用前景
10月16日,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周军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发表的文章“Thermosensitive crystallization–boosted liquid thermocells for low-grade heat harvesting”在Science刊出。
低品位热能是自然界一种普遍存在、储量丰富的能源,但由于现阶段缺乏经济高效的能源回收技术,绝大部分的低温热能都被废弃。液态热电池是一种价格低廉并且可以扩展的热电转换技术,如果其相对卡诺循环效率能够达到5%,那么该技术就具有很大的商业潜力,然而目前的实验技术仍无法达到这一指标。在本篇文章中,周军团队提出利用热敏性晶体材料和溶解过程来诱导氧化还原离子的持续浓度梯度,在显著的提高了塞贝克系数的同时控制了液态热电池的热导率。在室温状态下,得到的相对卡诺循环效率高达11%。这一研究为低品位热能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光明的前景。
热敏晶体液态热电池的表现(Yu et al., 2020, Science)
四川大学魏霞蔚研究员团队发表新冠病毒疫苗研究成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魏霞蔚研究员、逯光文教授和澳门科技大学张康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发表的文章“A vaccine targeting the RBD of the S protein of SARS-CoV-2 induces protective immunity”于10月22日在Nature刊出,这也是四川大学今年作为通讯作者单位发表的首篇N&S文章。在本篇文章中,研究团队发现包含S-RBD残基319-545的重组疫苗可在注射单一剂量后的7或14天之初在免疫的小鼠、兔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猕猴)中诱导有效的功能抗体应答。免疫动物的血清阻断了红细胞与细胞表面表达的ACE2的结合,并在体外中和了SARS-CoV-2假病毒和活的SARS-CoV-2感染。疫苗接种也为非人灵长类动物提供了保护,使其免受SARS-CoV-2的体内攻击。这一研究结果强调了RBD结构域在SARS-CoV-2疫苗设计中的重要性,也为通过诱导RBD结构域抗体来开发保护性疫苗提供了理论依据。
患者和小鼠对刺突蛋白RBD的抗体响应(Yang et al., 2020, Nature)
前10月内陆高校发文数已超2019全年
截至10月31日,今年中国内陆高校的N&S总发文数达到了147篇,已经超过2019年的全年发文数。目前共有60所内陆高校作为通讯作者单位在N&S发表至少一篇文章。中国科学院大学强劲势头不减,在单月新增4篇发文以后,总发文数达到了24篇,超过清华大学独居内陆高校榜首。复旦大学以16篇的发文数据全国第3位。北京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所高校的总发文数也都超过了10篇。
作为国际上最为知名的两大综合性学术期刊,Nature和Science旨在发表原创性强、观点新颖、影响广泛,并且对整个科学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突破性发现。自十九世纪创刊以来,两大期刊已经发表了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引力透镜效应、DNA双螺旋结构、南极臭氧空洞等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研成果。由于竞争激烈,所有投稿至这两大期刊的原创文章中仅有不足8%被接收和发表。因此N&S发表的论文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科领域内的最高水平,而N&S发文数也是比较国家和机构科研产出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