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大裁军后铁道兵部队今何在?现在依然是铁路建设的主力军

战争年代,铁路就像是一条条血管,贯穿着物资运输的生命线。

长期战争过程中,红军和八路军由于底子相对薄弱,一直没有办法去主动修建铁路,东北民主联军为了取得战争的主动权,而且为了保住后方的供应,这才开始组建“铁道兵”,这也为后来铁道兵的正式出现埋下了伏笔。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铁道兵在战争过程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一直到“百万裁军”的时候才被撤销。

那么,被裁军以后的铁道兵部队今何在?其实,他们现在依然是一直都是建设铁路的主力军。

从横空出世到担当重任,铁道兵一直在行动

1946年,苏进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的铁道司令,这个时候,一切还都是在最刚开始的筹备阶段,所以苏进也是一个“光杆司令”。

苏进

到了1949年,中央军委一纸令下,将四野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从这个时候开始,铁道兵在人员上才有了充足的供应,仅仅在一年以后,他们就被派上了大用场。

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和美国人比起来,志愿军最为稀缺的便在于交通之上,整个朝鲜半岛的制空权全部被美军占据了,形势极为不利。

那会中方还准备了1300多辆汽车用于物资运输,不过不出20天,接近半数的汽车被美军炸毁,后勤问题遭遇了严重挑战。

为了缓解前线的压力,几乎所有的运输重担全部落在了铁道兵的身上。

经过前面三轮的战役,志愿军也将战果一路扩大到三八线以南的地区,直逼首尔。

人是打过去了,可后方的物资运输则是巨大的关键,铁道兵经过四个月的紧急抢修,构筑了一条九百多公里的铁路线,这才使得前线作战更加有利。

根据后来的统计,由于铁道兵的不懈努力,使得铁路的运输能力比战斗初期提高了七倍多,其中还有一千多名官兵英雄牺牲,两千多名官兵受伤,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

美国人自信的关键,就是在于交通上有着绝对的优势,可在朝鲜战争后,美国空军发言人都一度表示:“坦率的说,我们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坚强的建筑铁路的人。”

到了1954年元旦,朱德总司令在《铁道兵》上题词:为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铁道兵而奋斗。

在新中国内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就是“鹰厦线”,这是王震将军亲自带队修筑的铁路,那会从朝鲜战场上光荣回国的铁道兵们几乎没怎么休息,就马上开赴厦门。

王震

这条铁路从江西鹰潭一路穿过武夷山、戴云山两大山脉,最终到达了海防的前沿阵地厦门,全长接近七百公里,而这也是中国基建的一次速度尝试。

无论从军事上,还是政治、经济角度考虑,这条铁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会修铁路和现在修铁路完全是两个概念,几乎每条铁路都有年轻的战士们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接下来,王震率领着铁道兵建设了越来越多条铁路,这也为新中国的运输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以说,没有火车道,很多城市都根本没有机会获得发展。

在1965年,根据越南的请求,中越双方签订了一份条约,由“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进入越南执行铁路修建工作。

当时,越南战场和朝鲜战场有一个共性:美空军狂轰滥炸,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不过,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中国铁道兵还是像当年一样,冒着生命危险抢修铁路。

当年在越池大桥的修建工作当中,一个300多人的支队面对美军几十架飞机的狂轰滥炸,有三十多人负伤牺牲,不过官兵们依旧坚持抢修,直到大桥全部通车。

一直到回国的时候,中国铁道兵先后抢修了一百多次桥梁,接近四百位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还有近两千多人受伤,其中有不少落下了终身残疾。

胡志明曾深情地说:“你们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援助越南人民打击美国帝国主义,我代表越南人民真诚地感谢你们,也感谢毛主席。”

这两场战争,也让中国彻底认识到了铁路的重要作用。

所以从1948年到1983年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无论是战争状态还是备战状态,铁道兵都勤勤恳恳,共同抢修了三千六百多公里的铁路;而和平建设时期,修筑的干、支线铁路更是超过了一万两千多公里,占全国同期新建铁路总数的三分之一。

胡志明

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

铁道兵在风风雨雨几十年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两大战场上,他们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国家安全。

不过,越南战争以后,中国最后一场战争便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在边境作战,自然也用不到那么多铁路,高山密林还是需要最为原始的运送物资的手段。

这样算起来,其实中国已经有很多年没有战争了,纵观整个国际局势,几乎所有国家都将着眼点放在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这也致使很多兵种失去了最初存在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同志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后,便提出了关于“改革开放”的设想,国内经济的腾飞,与国外关系的缓和,中国慢慢开始走上一条大力发展经济的道路。

那时,邓小平已经注意到了军队臃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军费方面有很大的负担,中央军委为此做出了一个决定,将铁道兵所产生的费用额外计算,不过他们仍然处于军队的序列。

不过,后来部队需要大规模精简,关于铁道兵的去留问题再一次被推了上来。

是“兵改工”还是“工改兵”的问题,没有得到最后的解决。

铁道兵的最后一任司令员陈再道回忆起了当时的场景,他说:“有一次,我前往杨得志同志的办公室,直接了当的问他,听说铁道兵以后要脱军装,这是怎么回事?”

陈再道

杨得志也显得有些无奈,在思索了片刻后,他对陈再道说:“是的,已经决定了。”

陈再道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在正式命令下达以后,他也只能宣布这个消息。

在这个阶段上,围绕铁道兵是否需要继续保留在解放军序列的争论越来越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权衡思考,最终党中央决定将铁道兵并入铁道部。

邓小平也给出了解释:“如果以后要打起仗来,铁道部就是铁道兵,基建的工程兵和铁道兵实行征兵制,会增加农民负担。”

1984年,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进入铁道部,原本的指挥部也被改名为工程指挥部,从这个时候开始,铁道兵在解放军的序列中彻底消失,不过他们的功绩也永远留在解放军的军史之上。

也可以说,在“百万大裁军”中,铁道兵做出了典范,也让中国军队走上了精简后的全新旅程。

可是,铁道兵就这样从共和国消失了吗?

并没有,他们依旧是铁路建设的“主力军”。

当初,同志们脱下军装的时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说出了一句话:“让他们去市场里面闯,能活下来就活,活不下去也是自己的。”

万里

在铁道部官兵的眼里,这句话非常有激励作用,大家知道,这是国家在给他们重新出征的勇气。

虽然已经将铁道兵并入铁道部,但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

过去,队伍们都是国家直接拨款,现在需要自负盈亏,再加上上下级的关系突然发生了改变,铁道部如何适应,成为了领导们的当务之急。

为了能让大家尽快适应全新的身份,中国铁建很快组建了一个招投标小组,反正全国上下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只要有什么商业相关的机遇,那就可以去尝试。

中铁十二局、十六局、十七局等单位从变动之后便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发展,以前的师政委变成了党委书记,师长直接变成局长。

1994年,中铁十二局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建筑行业首批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试点单位,这就说明国家认可了他们的转变。

从不理解到适应,铁道部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

接下来,中国铁建参与助力了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等多项全国性大工程,而且中国铁路在发展过程中有六次大提速,这些都依赖于基础建设,其中铁建都有着头等功劳。

而且,他们很快便树立起了“自主创新”的观念,推动中国铁路施工技术跻身于世界前列。

最值得一提的是那条享誉全球的“青藏铁路”,在海拔四千九百米以上的工程中,中国铁建独家勘察设计全线,还承担起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施工任务,这都是改变后铁道部发挥出的巨大能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中铁又开始研究高铁,并且研发出了“四电集成”等多项技术,保障了我国现代化的铁路网建设,“中国高铁”成为了一张名片。

中国铁路,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从上世纪的平壤铁路、坦赞铁路,到当今的亚吉铁路、安伊高铁,还开发了拉美市场和欧洲市场,最初,中国铁路工人走出去是为了参与战争,输送物资,如今,铁路工人再度走出去,是为了促进双赢式的发展。

有一组数据显示,如今中国铁建在海外的项目已经超过了九百个,覆盖了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不仅是中国铁路的荣誉,更是中国的国家荣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