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国学智慧•论语】孔子“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的生命意识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阳货》篇引语】
本篇共26章。其中著名的句子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一篇还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对仁的进一步解释,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01

【原文】
17.1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乳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作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评析】
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曾经掌握了季氏一家的大权,甚至掌握了鲁国的大权。根据《左传·定公六年》记载,阳虎在定公六年正式掌权,踌躇满志,试图招揽人才为之所用。孔子与之不同道,可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故不见阳虎。所以,在阳虎送给孔子小熟猪的时候,阳虎希望孔子到他家里道谢,但孔子既不想见到阳虎,又不想失礼,特意打听到阳虎不在家的时候到阳虎家里致谢,没有想到恰巧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虎,于是发生了这段对话。

02

【原文】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评析】
从人的本性来看,人先天的本性非常相近,后来的差别主要是后天不同的习得才形成了很大差异。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熏陶人,环境造就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后天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因为人后天的习得都是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社会关系才能获得。由此可见,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先天的相近性,也注意到了后天习得所导致的差异性,可谓一语中的。

03

【原文】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评析】
孔子在肯定“性相近也,习相远”的前提下,看到了后天习得对于人生修养的重要性,但他也注意到教育不是万能的,也会有“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现象。“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心存善念,不会轻易改变;“下愚”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自暴自弃,固执而又愚昧。孔子认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
我们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即使像孔子认为的“上智”与“下愚”,在主客观因素的相互影响下,仍然有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04

【原文】
17.4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评析】
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当时子游是武城宰。弦歌:弦,指琴瑟,这里指以琴瑟伴奏歌唱。孔子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武城这么个小地方不需大兴礼乐教化。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言治小,何须用大道”。这个故事很形象地描述了孔夫子独特的生活风貌,一项为人严谨的孔夫子竟然还能够“莞尔而笑”,与弟子开个玩笑。
孔子这段对话客观上也反映了不同的人学习礼乐的不同作用。君子学习礼乐之道,能够更好地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之道,容易接受社会的管理。所以,孔子认为,礼乐教化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张涛

新/书/推/荐

薛永武教授新著《论语译评》列入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由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年出版。作者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把《论语》纳入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进行现代阐释,通过对《论语》的丰富思想进行全方位的深度解读,力求对《论语》思想做出新的阐释,揭示其多维的现代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