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寄|不识乡物为宝物—鸡爪莲

一颗颗拐枣形态各异,就像是螺丝配着螺母;又像是马里奥兄弟修理的水管子

“阿妈,这个东西带回给你吃哈。吃好的,大补。吃了有力气”。

“这棺木东西,树枝一样的,什么东西嘛。放这挤啊,赶紧扔了才是。”

“这个是深山里的,当地人说叫什么“拐枣”。我这么远从山上带到飞机上又塞进行李箱带到这里来就是让您尝一下,这个时候不好找了。”

“哦,我看看……艾,看仔细了才发现,这个不就是鸡爪莲嘛。我还当什么宝贝。这个东西你外婆在我们小时候给我们尝过,这个还真的好多年没见到了。你这个已经干瘪了,乌黑乌黑的,我做女孩儿的时候吃的都是新鲜的,洗净都是红色的。”

“啊… 这么说,我们这里也有?”

这个简单的对话是我回乡日常中的一个小插曲。那是我某一年从湖南旅游回来家中得意的展示给母亲所谓“补品”的反馈。对话中的树枝一样的谓之“鸡爪莲”的东西,是我当时从岳麓山上下来晚上快到山脚湖南大学校园时在山间道上在一位老妇人手里买来的,当时很好奇,还询问了好久,知道采摘不易而老妇靠山货为生,就买下来,硬是塞进了行李箱里带回,满心想着让母亲尝一下这个“补品”。结果就有了上述的对话。

这个被母亲称之为“鸡爪莲”的植物,有一个文绉绉的名字叫“枳椇”。这个名儿怕是没几个人能念对,但他确实来头不小。他在南方的民间和北方的人参齐名,经常出现在民间的偏方中。而他最让人得意的还不是这个,而是它是像我母亲这年岁的农村娃子们最喜欢最易得的“甜食”——别看它灰黑灰黑的,但它却十足的蜜儿般的甜。对了,我指的是它的果实🍒。因为我带回来的是连枝带果的新鲜玩意——只可惜在母亲这个识物人眼里,它还是不新鲜。

为何有鸡爪莲这样的称呼呢?这就充分体现了民间智慧。正如当地人称“拐枣”这般称呼鸡爪莲,它的特点就是“拐着长的小枣”。它的果实长在枝叉上,一般都会形成2-4个弧形的长条枣。感觉就像是枯枝上结出了肉突突的叉。有点寒冬里腊梅的味道。只是一个是观赏的景,另一个则是人们嘴里的蜜。而这样的生长构造何尝不是对应给了“鸡爪”一词呢?一个果实叉开三个瓣儿,要是落在湿润的土地上,可不是就有了一个个“鸡爪”了吗?别看农村里起的名儿难登大雅,却实打实的接地气、够形象。就好像那些个叫“狗蛋、狗剩”甚至“闰土”、“森森”的人名,够硬气!饱含了乡土的智慧和民俗。若不是有了那么多的名物,又何来“名物”呢?鲜花需绿叶衬托,而绿叶又何尝不为自己衬出鲜花的味道来呢?你看,这不,鸡爪莲还有个“枳椇”这样秀儿的名儿呢!

听母亲讲,现在刚好过了霜降,这个时候的鸡爪莲最甜。这玩意儿是个山货,只有山里人家才会在集市上贩卖,而母舅家和我们家一样在平原上,所以一年也只能吃上一回。她是家中最小的姑娘,母舅和爷爷奶奶就多疼她一些,她也就有了尝鲜的机会。彼时交通和物流都不易,南方的农村没办法像北方一样可以吃到石榴这样的美食,处在“温”暖之州的我们又不具备品尝热带水果的条件,加上六十年代的大饥荒刚过。能给那一代农村人留下最深印象的“甜”,怕也只有这满是野味的枣子和落了霜后制成的柿子饼吧。

鸡爪莲,别名大风尾草、原始莲座蕨。拉丁植物名:Archangiopteris henryi Christ et Gles。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清热利湿;安神。主泄泻;小便不利;心烦。生于海拔100-300m的山地林下。

也是在同一年的冬天,去了一趟女朋友家里。在她家中的冰箱上方看到一个大玻璃罐里泡着药酒,好奇心看了下,发现里头泡着的不是枸杞、不是杨梅、也不是蛇、龟等常见的滋补药酒,里头装的正是鸡爪莲!她看我盯着药酒着迷,就问我识得不,于是我就和她说起了妈妈的故事,然后就有了她母亲的故事。女友儿时艰辛,父亲早逝。其母在丈夫蒙薨后拉扯一双儿女,一位伟大的母亲要同时兼男女职责,什么活儿都干过。因为世居永嘉,又识得一些草木名目,故山上的草药也曾摘些在市集中贩卖。女友的记忆里也曾帮助在菜场中售过些药草,而这鸡爪莲便是其中一味。女友讲起她妈妈的故事时,我总是不免浮现那位岳麓山中的老妇人。山里人家,靠山吃山,既是山家清供,又是与山野相伴,那是最和谐的与自然共处。

再后来遇到鸡爪莲,却已是枳椇的故事了。那是一次商务会面,韩国客人送来一罐植物补药作为我馈赠韩汉对照本《神农本草经》的回礼,晦涩的用英文表述其功效和成分,最后还是通过万能的搜索引擎发现其主要成分为枳椇,也就是久违了的鸡爪莲。我抓着罐子望向故乡,眼里分明沁着泪,却笑着感谢韩方的回礼,留下他人不明就里的一脸懵逼。他人哪能理解我看到那灰黑的鸡爪莲果实变成罐子里的药粉呢?

这些年,我始终没有见过枳椇树,但每次想到鸡爪莲或偶尔吃到枣类食品,总会想起母亲儿时翘盼长辈带回美食的诱惑表情,还有女友母亲勤劳的背影。妈妈的故事,始终都还会是妈妈们的故事。任何一个勤劳的母亲背后,都有她对生活的理解,不论它是艰辛苦涩、还是安逸甜美。那一年带给母亲的“补品”她没舍得吃。因为确实不多见了,正如那泡在女友母亲酒罐中的鸡爪莲一样,他们来自乡间山野,稀罕却又俗不可耐。俗,却饱含深情。那来自乡间的俗物,是童年的野趣,也是成长的肩担。它们和妈妈们长满老茧的双手一样,一边是哺育的成长,一边又是教育我们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跋:霜降日题枳椇诗一首,同做此文为念。劳碌奔波,偶有思考;疲于奔命,少于践行:如今返乡,诉诸笔端。今之种种,为往昔簌簌。年少时轻狂不知方物,哪里识得乡物即为宝物。而今方知草木之味,皆是人间滋味。

庚子年霜降

顶阁楼

(0)

相关推荐

  • 用“鸡爪子”做酒

    周六徒步第一次识得拐枣树,并尝了一下拐枣,怎么也想不到长着这么怪异的东西还可以吃,而且味道还不错,酸酸甜甜的,属于我喜欢的那种味道.于是几个人在雨中疯玩了一把,摘了不少拐枣回家,在家里又是摘又是洗的忙 ...

  • 拐枣是植物还是食物?它有什么奇特造型?历史记载上有哪些别称?

    有种野果,凭借着骨骼清奇的外表和清新脱俗的口感,让品尝过的人难以忘怀,而且它的名字听起来也很独特,叫拐枣. 关于拐枣,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曾写道:"称作枳枸,皆屈曲不伸之意. ...

  • 农村长得像“鸡爪”的野果熟了,霜打以后更甜,还能泡酒喝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农村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也为农民在很多方面提供了便利,比如农村的山上就一年四季到有不同的野果子.野菜吃.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全民养生保健意识的加强,很多城里人兴起了吃野菜. ...

  • 乡物 | 跟随老饕汪曾祺学烧肉

    写美食,最难是在平实中写出真味. 而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平淡无奇中分明是一个人经历了磨练后充满智慧的表达,他真心爱生活,是润物无声的那种爱,就像山涧溪水一般平静,但又充满律动.无论山珍海味,还是萝卜白菜 ...

  • 【赏石杂谈】赏石路上:识“石物”者为俊杰

    集宝街--玉见魅力石界 Youth Day 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聪明能干的人,方可为英雄豪杰.而作为一个玩石之人,我却发现在赏石路上,识"石物 ...

  • 古凉夕《回乡偶寄》

    回乡偶寄 我像是一个孩子,在逃避不该逃避的,又像是一个成年人,承受你无法想象的. 归家的这几天,我所有的感官饱受记忆的侵蚀,犹如站在一望无垠的麦田里,麦浪一圈一圈的包围住自己,路边的小溪呵,以亘古不变 ...

  • 张国英:那些喂饱我童年“馋虫”的沙乡物什|散文

    刘德良:灵猴传说|故事 文/张国英 [作者简介]张国英, 中学教师,甘肃民勤人,爱好写作.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我是在沙漠边长大的,小时候是得到过大自然慷慨的馈赠. 过年时的那几颗"高粱 ...

  • 苏州,弱水三千一碗面丨乡物

    苏州人早晨出外吃面的习惯,由来已久. 苏州博物馆有一块光绪三十年<苏州面馆业各店捐输碑>,记载了当年苏州生意最好的几十家面馆: 观正兴.松鹤楼.正元馆.义昌福.陈恒錩.南义兴.北上元万和馆 ...

  • 户口“城转乡”将彻底放开?大城市赚钱、回乡生活或成现实

    农村的发展让农民们喜忧参半,喜在农村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吃喝住行都比较邋遢,农村的宜居度直接上升了一个层次:忧在新农村的发展有些不讲道理,没有根据地方风情进行改造,一些颇具地方色彩的建筑消失在了历史之中 ...

  • 【法库人物】慈恩寺乡杨占山

    杨占山 杨占山,1929年6月30日出生,法库县慈恩寺乡任家堡村人.1945年于四台子国民优级学校(高小)毕业后回家务农.1948年考入辽北省第六中学(后又改称法库中学)读书. 1949年9月20日, ...

  • 【法库人物】四家子蒙古族乡温希凡

    温希凡 温希凡,1929年10月4日出生,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王爷陵村人.1948年于法库中学高中毕业.1949年考入东北人民大学(后改为吉林大学)行政系学习,二年肄业后留校工作.中共党员. 1952 ...

  • 微信识物功能在哪里

    微信识物功能在哪里,对于很多网友来说,有很多网上的东西都是没有见过的,但是又出于好奇想要知道东西是什么东西,所以就有很多网友想知道微信识物功能在哪里,那么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 1.首先用户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