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剧毒的好声 CH Precision A1.5
规格:CH Precision A1.5产品类型晶体立体后级推出时间2019年功率输出150瓦(8奥姆负载)275瓦(4奥姆负载)1,700瓦(1奥姆负载,单声道)带宽DC-450kHz(-3dB)讯噪比大于115dB(立体)THD+N小于0.1%(完全0负回授)重量47公斤外观尺寸(WHD)440×198×440mmCH Precision是由Florian Cossy与Thierry Heeb所创立,他们二人从高中大学时代就是死党,大学念的也是同一所学校,Cossy主修物理,Heeb主修数学。毕业后在1996年二人曾在Goldmund担任顾问,Florian Cossy专精在扩大机方面,而Thierry Heeb则一直在数字领域中钻研。后来因为与Goldmund理念不合,渐行渐远,于是在2000年,他们二人创立了OEM/ODM公司Anagram Ltd,专注在A/D、D/A数字译码方面。
A1.5的外观很沉稳,包括铝合金的色彩都特别处理成淡灰色。面板上最吸引人的设计恐怕就是左侧那条弧线,想要做出那条弧线,还真的要有功夫。显示屏看起来很大,但实际用上的面积却不大。啼声初试这家公司不仅有数字模拟转换器等成品,也有只卖DAC模块,或者接受别人的委托订制品,许多数字译码器的内部都可以看到使用Anagram模块。他家模块最著名的就是ATF(Adaptive Time Filtering),这是一种以时间轴为演算基础的数字滤波方式,先把数字讯号升频为24bit/768kHz,再进行相位校正与插补处理,运算时采用三个SHARC DSP,可说是运算能力超强的数字滤波模块。当时Anagram这个数字「黑盒子」在许多瑞士、英国、意大利数字产品里面都可以看到,可说是好声的保证。2000年5月,为了拓展业务,金主ReynaldGentizon加入,AnagramLtd因为需要展示自己的商品,所以另成立AnagramTechnologies Inc.负责研发,原本的AnagramLtd则改为OrpheusLaboratories Ltd公司,推出各种音响成品,包括前级、后级、数字讯源等。2000年底,Daniel Oertli加入,成为公司第四位股东。刚开始时Orpheus的产品外观很不起眼,都是薄薄扁扁小小的,类似专业产品,转手之后才成为今天这种精致漂亮大箱体的外型。2005年3月,Cossy与Heeb双双退出Aangram与Orpheus。Cossy在次月就转入ABC PCB公司担任CTO,一直到2009年4月。
A1.5的背板也是采用模块化设计,上端是固定的,安排了电源母插等,下方则是模块化插槽,以当作立体声而言,至少也要有二组输入。创立公司2009年5月,FlorianCossy创立CHPrecision,随后ThierryHeeb也加入,Cossy专注在扩大机的设计上,而Heeb则负责数字讯源,二人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其实CH Precision会创立的原因是因为以前Anagram与Orpheus的经销商促成的,这些经销商对Florian Cossy与Thierry Heeb很死忠,希望他们二人继续合作推出产品,所以Cossy才决定创立新公司。2011 年,CH Precision D1 SACD/CD唱盘。2013 推出C1数字模拟转换器、A1立体后级。2014推出M1后级、L1高电平前级、X1外接电源。2015年推出P1唱头放大器。2016年推出外接时钟T1(10MHz)。到了2019年慕尼黑音响展,CH Precision一口气推出A1.5立体后级、M1.1立体后级、M10单声道后级、CH I1综合扩大机等。其中M10是10周年纪念机种单声道后级,后续还有L10前级等一系列产品,不过迄今尚未看到供货。低调内敛A1.5的外观从公司创业开始就决定了,到现在都没有改变,箱体以铝合金制成,不过阳极处理的色调与一般不同,变成独特淡灰色的箱体。从外观看,可以知道A1.5的箱体是六片铝合金板组成,但正面与顶盖上都看不到任何一颗螺丝,只有背板上有许多螺丝,不过那些螺丝是锁背板的模块之用。原来,想要打开顶盖,就必须先把顶盖四个角落的圆盖子旋开,里面有连到底的长连杆,要先将它们拆下才行。面板正中央一个大大的黑色显示窗,左边是一条弧线,作工很细,还有一个小小的电源指示灯,右边边缘有五个小按钮,整体感觉很素雅。以前有人猜CHPrecision的箱体是台湾做的、中国做的,其实都错了,是瑞士做的,箱体工厂就在法语区手表工业聚落,距离CHPrecision的工厂不远。来到背板,可以看到A1.5的电源母插与一些电源相关设备都安置在最上面一沿左右排开,底下则是分为好几个插槽,这样的设计与前一代A1不同,A1的电源母插也是设计成一个模块的型态,与输入模块并排。到底要使用什么插槽,跟您把A1.5设定为什么状态使用有关,例如设定为单声道或Bi-Amping等等。我评测的这部只是设为一般立体声使用,所以用了二组输入模块,每组输入模块上都有一个300奥姆HF Z端子,一个RCA端子,一个Balanced in端子,以及一个Pass Through平衡端子。此外还有一组SignalGrounding接地端子,以及RS232与USB端子,用来做服务升级之用。
A1.5的内部最抢眼的是那二个红色的大型滤波电容,看起来像二个可乐罐。再来则是1700VA的大型环形变压器,散热片内藏,由于温度不高,顶盖的散热孔已经足够散热之用。超大电源供应打开顶盖,散热片隐藏在里面,左右二边还是各有散热片。中央则是那个超大的1700VA环形变压器,还有二个可乐罐尺寸红色滤波电容。这个变压器安置在一个隔离底架上,避免震动传导到机内;并且有电、磁屏蔽,降低噪声与EMI。箱体后方有一块金属板在上方挡住,上方是市电输入设备,底下的输入级线路板看不到。面板内侧则是一片显示窗线路板。与众不同的是四根空心金属管立在四个角落,这四根金属管是连接外箱与底座的角锥,这样的设计是要让箱体的震动不要经过箱内,而是被这四根金属管导到箱体外。A1.5的那二个红色特大滤波电容器是这次升级为1.5时才更换的,这是CH Precision特别订制的82,000uF/63V低ESR电容,二个的总容量达164,000uF。上一代所使用的滤波电容稍微小一些,总容量147,000uF/63V。此外,上一代环形变压器容量1200VA,而这次为1700VA,变压器加大,电容量加大,使得A1.5的功率输出达150瓦(8奥姆负载),4奥姆负载输出275瓦,单声道使用输出275瓦(4奥姆),当负载阻抗低到1奥姆时可以输出1,700瓦。而桥接时达到550瓦(8奥姆)。而上一代A1的功率输出是100瓦(8奥姆负载)。
1.5的散热片是隐藏在机箱内的,不必担心散热能力不足,因为顶盖上有散热孔。保护线路齐全A1.5的输入级采A类JFET放大平衡架构、功率输出级则是AB类,每声道五对ON Semiconductor功率晶体。电源供应线路的整流二极管采用高速二极管,可以满足大动态音乐时的需求。内部分砌式线路、超低噪讯、超高回转率。增益正负各12dB可调,每阶0.5dB。音乐路径线路上没有电容,属于直接交连设计。输出端没有继电器,但有非侵入性(意思是不在音乐讯号路径上)保护线路监管输出级电压、电流与温度,还有短路。此外还有ExactBias线路确保工作偏压稳定。喇叭线端子是向Argento订制的。A1.5的面板显示屏采用AMOLED,可以呈现多种色彩,不过并非触控,想要操控A1.5除了使用遥控器之外,就是利用面板右侧那五个小按钮。这五个小按钮的功能从上到下分别是电源、上箭头、Menu、下箭头与退出。使用方式很简单,开机时轻单击第一个钮,关机时第一个钮按久一点。想要进入选单,则按下第三个钮,按下之后,显示屏就会出现各选项,再单击第三个钮就会进入该项想调整的选单,接着用第二个与第四个钮来改变选项。想要退出就按第五个钮,如果选好好几秒钟没动作,显示屏也会跳回使用状态中的显示。显示屏在使用状态下,会显示扩大机的模式(Stereo或桥接等)、负回授的量(如0或20%等),输出功率、现在使用的输入端子(如XLR)、还有温度(例如32度)等数据。对了,A1.5的显示屏远远看很大,其实真正显示数据的只有中央一小块而已,并不是整个都显示。
这个红色大电容就是这次全系列改版所用的订制电容,简直就像可乐罐子。回授增益皆可调到底进入选单之后,有哪些可以调整的项目呢?第一个调整大项是AudioSettings,内中第一小项是GlobleFeedback( 0、20、40、60、80、100%)。或许您会奇怪,整体负回授不是没有最好吗?为何A1.5还特别设了这么多段可供选择呢?原厂说,如果喇叭很难推,可以尝试添加整体负回授;如果很好推,可以选择0。第二小项是Input(Balanced Hi Z、BNC i-ZH、BNC300欧,RCAHi-Z、RCA300奥姆),看您用哪个输入,此处就要相对应选择。第三小项是AmplifierMode(S、Mono Active bi-amp、Mono Passive bi-amp、Bridge、Monaural l 1、Monaural 2。)有关这项稍后说明。第四小项是Gain(+12dB、 -12dB,每阶0.5dB)。第二个调整大项是DisplaySettings,有五种、包括关掉、色彩选择、GammaScale、亮度等等。第三个调整大项是Shortcuts,有1-6六组可选择,不过我进去一看,却只有1、2二组显示,显然我可以动的只有二组。所谓Shortcuts就是快捷方式,用家可以把增益、负回授、显示屏显示方式、扩大机模式等各种调整设定好之后,给个编号,就说是快捷方式1与快捷方式2。使用时遇上不同的需求时就可以直接按1或2,不需要每次都逐项设定。第四个调整大项是FactorySettings,这是原厂默认值,可以不管他。第五个调整大项是InstalledOptions,这是显示背板上所使用的模块,例如我使用的是Analog1与2,这二组就会显示出来。最后一个大项是Network,也就是连接上网络线之后,会显示内部的一些基本数据。严格说来,用家需要动到的就是AudioSettings与DisplaySettings,其余可以不理。
A1.5的输入端子除了XLR与RCA之外,还有300奥姆HF Z端子,以及Pass Through XLR端子。变身多用途在AmplifierMode中,所谓S就是Stereo,这是购买一部A1.5时的基本设定。而Mono Active bi-amp这三个字要分开解释:Mono就是把A1.5当单声道后级使用,Active就是接喇叭的外接主动分音器。Bi-amp就是一支喇叭的中高与低音分开驱动。换句话说,当您设定在这项功能时,您的喇叭分音器必须是外接的主动式分音器,而且喇叭是中高、低音二分音器分开衔接扩大机。Mono Passive bi-amp跟上述一样,只不过分音器是被动式分音器。在这二种bi-amp用法时,A1.5的增益与回授量都可以左右声道单独调整,用来补偿中高与低音的喇叭灵敏度差异。例如您觉得低音量感比较少,可以将推中高音那个声道的增益调小些,再把整体音量调大。或许您会问,为何不直接把推低音那个声道的增一加大呢?通常增益越大,噪音就会越明显,所以不如将另外一路增益调调小,再将前级的音量旋钮调大一点。Bridge是桥接,理论上输出功率会变成四倍。Monaural就是切换成单声道后级,可以设定为1或2。听原味聆听A1.5的场地在我家开放式大空间,由于我家现在有好几部前级,所以聆听过程中,我也搭配起来听听看。这几部前级包括RobertKoda、EsoteicGrandioso C1X、AVMPA8.3、VTLTL7.5III等。不过这些前级都是听爽的,因为会买A1.5的人不太可能搭配别牌前级,应该都是一套西装。所以,我最后的定稿还是跳过前级,以WeissDAC 502当数位讯源与前级,直入A1.5驱动Wilson Audio Sasha DAW。这样的搭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大部分的好声功劳都会归于A1.5,因为数字讯源的价格比A1.5便宜太多了。如果反过来,我搭配的前级比A1.5还贵,很多人一定会把好声功劳归于前级,这是人之常情。到底搭配前级对A1.5有没有好处呢?当然有!跳过前级可以说是吃原味,而搭配前级等于是加入烹调技术与调味,搭配得好,有加分效果;搭配得不好,会糟蹋食材。通常搭配原厂前级不会出错,而搭配别厂前级可能会有意外的惊喜,也可能会失望。至于为何要用WilsonAudio Sasha DAW来搭配A1.5?答案很简单,因为听起来最好听。我的AER Momentum与DynamiKKs!Monitor 10.15搭配A1.5之后,的确不如Sasha DAW,在有些地方总是觉得绑手绑脚,有些不足。唯有搭配Sasha DAW之后,A1.5好像大松绑,不仅可以大开大阖,也可以「横行霸道」。大开大阖就不必解释了,而所谓「横行」就是音场宽广,「霸道」就是占住位置,音场中乐器、人声的位置清清楚楚、不飘不移,定位与层次非常好。显然A1.5搭配Wilson Audio Sasha DAW是加分的。五大强项首先我要点出A1.5的几项过人特色,第一是惊人的解析力,尤其是低频。第二是音场、乐器、人声等比例的放大,音场开阔,音乐规模感庞大。第三是非常美的音质,又甜又有光泽。第四是很好的实体感、重量感、稳重感。第五是空间感、透明感、乐器尾音表现优异。先说A1.5的音质表现,那是很纯美的声音,而且无论是人声或乐器都带有很适当的甜味与光泽,就好像烤肉酱料中加了蜂蜜,刷在肉上呈现出诱人的香味、甜味与光泽。而不够好的前级就好像没加蜂蜜,有焦肉香与油味,少了甜味与光泽。例如我听FujitaPiano Trio演奏的德弗札克「Dumky」钢琴三重奏时,音质的美与音乐的美会让人掉眼泪,无论是三样乐器的音质、擦弦质感、触键质感、泛音都丰富无比,那些丰富无比的泛音不仅让乐器显得更真实,也让乐器的音质显得更美。音质真美听蔡琴「金声演奏厅」时,第一个感受到的就是音质之美,无论是蔡琴的嗓音、吉他、弦乐都美极了。到底怎么样才是音质美?或许有人会这样问。这是长期经验下累积起来的经验判断,就好像如果您吃过很多种牛肉,就能够判断哪种牛肉的肉质美;如果您吃过很多种葡萄,也能判断哪种葡萄香气甜美。同样的,如果您听过够多的音响器材,也就能够分辨其中音质的好坏,这都是您输入够多的Data给大脑,大脑储存起来以后就能拿出来比较,告诉哪种才是音质美。甚至连听苏芮的「心痛的感觉」时,都可以充分感受到A1.5的音质之美。我听到伴奏的弦乐竟然能够发出黏滞感,那是很美的弦乐音质,以前虽然也觉得这首歌的弦乐录得很好,但还没有这次用A1.5来听时的那种「好得不象话」。所以只有一个解释:这张唱片原本的录音音质就是那么好,只是我们音响迷所用的器材不够好,把此处这么美的弦乐给劣化了。我不讳言,这张唱片这么美的音质,我还是透过A1.5才第一次听到。实体、重量、稳重再来我要说A1.5的实体感、重量感、稳重感表现,这三样特质都可以从钢琴录音中发现。当我听钢琴演奏时,那低音键真稳啊!即使很轻的弹低音键,发出来的声音还是可以让人感受到低音键声音的重量。我这样说好像很抽象,实际上如果您有弹过钢琴,就能体会我所说的低音键声音的重量是什么感受。而且,在弹奏者快速弹奏的速度下,每个音粒的实体感都能够干净利落的表现出来,琴音完全没有拖泥带水,显然反应速度很快。例如听KeithJerrett那张「BudapestConcert」时,那钢琴就活生生的出现在我眼前,不仅是每个音粒周围都被满满的泛音包围,那种低音键的稳重感,中音键与高音键一颗颗的实体感、重量感都非常棒,而且琴音光泽很美,味道很甜。听ECM那张Arvo Part 「For Alina」(Alexander Malter弹奏钢琴)时,竟然跟苏芮那张的弦乐一样,同样也出现带有黏性的钢琴音粒。奇怪?难道是ECM的钢琴录得特别好吗?本来ECM的钢琴录音的确不错,但这种带有黏性的钢琴音粒我只有在A1.5身上才听到啊!此外,钢琴的音质音色、木头味、甜味、触键质感、泛音无一不美。光听钢琴就会让人感动。再来,听ECMValentin Silvestrov的「BagatellenII」时,很奇怪,钢琴是很轻的在弹,音量也不大,但钢琴的声音就是一颗颗圆滚滚有实体有重量,听起来竟然也是带有一点黏性,那一颗颗音粒迸出来,在空气中是带有黏性的,这又是很美的钢琴声。推力强A1.5不仅听钢琴低音键时觉得特别稳重,A1.5听流行音乐时,底盘也特别稳重,这种稳重并不是说低频量感特别多,或特别软,而是特别扎实,实体感与重量感特别好,其实这也是推力强的展现。尤其在听流行音乐时,更是有特别的感受,那脚踩大鼓与Bsss塑造出来的噗噗声就是如此凝聚又扎实,好像推力源源不绝。例如听JanisIan的「BreakingSilence」时,低频厚度够,又弹跳,但又不呆滞。她的嗓音清甜又有厚度,吉他也是爽脆又有厚度,完全不会粗砺。听老虎鱼那张「AYA」,低频丰软厚实,男声温柔,棱角没那么强,形体比较大,声音比较软,也就是说中低频、低频量感丰富,很讨好。不过这也是老虎鱼本身录音的特色,A1.5所做的就是把这些丰软厚实的低频紧紧抓住。听江蕙那张「江蕙10个爱人跨世纪对唱」时,脚踩大鼓与Bass合力营造的噗噗声也是稳重又扎实,低频显得特别饱满。其实不仅低频,应该说所有的各种乐器与人声都显得特别饱满。
Arvo Part为了怀念英国作曲家Benjamin Britten,特别以卡农曲式写下这首「Cantus InMemory Of Benjamin Britten」,乐曲由弦乐团与钟声演出,音乐剧有深沉之美,而且音响效果很好,值得找来听。(ECM)音场开阔A1.5的音场、乐器、人声等比例的放大,音场开阔,音乐规模感庞大,这样的声音特质听任何音乐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例如我听听AnnBisson那张「Conservations」时,她的嗓音就显得饱满又大,大提琴线条大,钢琴形体大,一切都又大又饱满,感觉好像在看油画一般。A1.5的这种大开大阖的特色会让人声或乐器都很健壮,饱满,而不是细瘦薄弱那型。也因为中气十足,所以会觉得声音都带有实体感与重量感。例如听林忆莲所唱的「给等最久的人」,那伴奏的钢弦吉他就显得饱满而有实体感。听她唱「是情非情」,胡琴、长笛等线条也显得很饱满。听DiannaKrall「Livein Paris」时,一听又发现音质特好,透明感特好,声音特甜,音场特大,整张CD发出有如蜂蜜抹在烤肉上的光泽与香味。Dianna Krall的嗓音庞大清楚,而且喉音细节非常清晰。整体声音非常清爽,低频饱满稳重有重量感。小提琴与钢琴甜得要死。A1.5的空间感、透明感、乐器尾音都有优异的表现,听任何音乐,都会觉得空间感特别好,乐器尾音延长特别好,空气中可以听到的细微声音特别多,声音很清爽,很清晰,明亮,但不会噪耳,没有侵略性。解析力超强A1.5的解析力超强,从高频到低频都是如此。例如听ECM那张Arvo Part「Cantus In Memory Of Benjamin Britten」时,A1.5所发出的弦乐群迷人之处已经不能用「丝丝缕缕」来形容,而是必须用8K画面中乌黑秀发被风吹动的那种感觉,8K的解析力够高吧?乌黑秀发被风吹动时,那百万条细细的丝缕飘动的视觉效果如何?当我用A1.5来听这首曲子时,音乐所呈现的音响效果驱使我脑海中浮现这样的景象。您要说这是A1.5的什么能力呢?我认为是整体的超强解析力所致。而听ArvoPart那张Arbos的「De Profundis」时,内中有很轻的管风琴演奏低音域,声音很小声,但A1.5竟然能够将管风琴低频的声音变化清楚呈现出来,而且听起来又是那么的宽松,这是很惊人的表现能力。听上扬唱片那张「台湾四季」时,A1.5所呈现的音乐规模感大,饱满,充满,高频清楚但不会突出,中频低频饱满,高频弦乐甜美,整体弦乐群厚厚一片又能展现出丝丝缕缕的解析力,这也是整体解析力超强的写照。最厉害的是听JohnWilliams in Vienna的「DevilDance」时,慕特的小提琴声音清晰又充满擦弦质感就不必说了,最让我惊讶的是那大锣敲起来的声音竟然是那么的清楚,没有一点模糊或含混,这种表现功力绝对是解析力与控制力的最高表现,否则在音场后方的大锣无法那么清楚。完全透明再来听同张唱片的「Excerpts」,这是电影「第三类接触」的曲子,我猜一般音响系统如果开大声听时,可能会乱成一团、吵成一团,让人耳朵受不了,而且还有可能误以为里面很多声音是用电子合成器去演奏的。可是,A1.5却把这首曲子完完整整的解析出来,那些细碎的乐器声音就好像漂浮在黑暗太空中的细碎东西,是那么的浮凸。而内中演奏的各种乐器质感也非常真实,绝对不会让人误以为是电子合成器演奏的。更厉害的是整个音场完全透明、乐器层次、定位惊人的好,庞大的总奏时声音不混乱成一团,当然也不会吵得想要掩耳,反而是会被强烈吸引住,想要去听音场内有哪些乐器在演奏。这种超强的解析力、层次感,还有超真实的乐器质感真的是太可怕了。如此剧毒的好声从2009年到现在,CH Precision的后级可说只换一次型号(从A1到A1.5),这么漫长的10年中,难道CH Precision的工程师在偷懒吗?别的厂牌在这10年当中可能已经升级过好几次了。其实不是CH Precision的工程师懒,而是当初A1推出时,就几乎已经是改无可改了,这也是瑞士产品经久耐用不过时的特色之一不是吗。这次从A1改为A1.5,事实上最大的改变就是电源供应(变压器、滤波电容),显然电源才是扩大机的灵魂啊!我记得上次写M1时所下的标题是:会让人日夜思念的后级。而现在的A1.5呢?它不仅会让人日夜思念,而且是如此剧毒的好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