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人不爱去香港买保险了吗?
保观|聚焦保险创新
3月15日,香港保险业监管局(香港保监局)公布了2018年香港保险业的临时统计数字,期内毛保费总额达到5,317亿港元,较2017年上升8.6%。
总保费增速亮眼,不过由内陆访客带来的新造保单保费数据就没那么好看了。2018年,由内陆访客带来的新增保费为476亿港元,较2017年下跌6.4%,远低于之前预期的600亿。
内陆人是不爱去香港买保险了吗?
资料来源:香港保监局
香港保监局数据显示,在内陆访客带来的新保单当中,约96%是医疗/保障类型的保险产品,例如危疾、医疗、终身人寿、定期人寿及年金等,医疗/保障型产品的占比相对2017年的95%又提高1个百分点。
2018年,内陆访客带来的总保费有所降低,但同时,内陆访客的人寿保单总数有明显增长,增长了13.2%,总数达到46万余份,平均到天,合1200多份每天,占香港个人业务新保单的近3成。
保单数仍然居高不下,说明并不是香港的人寿保险产品不受欢迎了。保费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储蓄/投资型保费大幅下降:2018年,由内陆访客带来的储蓄/投资型保费保持2017年的颓势,从2017年的181亿又跌至126亿,跌幅高达30.6%。
据了解,香港保险公司的重疾险产品多为返还本金型的保险产品,如受保人终身未发生受保的重大疾病,受保人退保之时可获得本金和利息的返还,同时还兼具人寿保障功能,甚至出险后也能享受人寿保障。此外,身体状况不佳、在内陆买保险困难的人群到香港买保险时,仍有险种供其选择,比如保诚推出的“癌症痊愈保”,就是一款专为癌症痊愈病人打造的保险。整体来说,香港保险的投资收益也高于内陆。
一方面,香港的健康险因美元计价、保费低、有分红而受内陆访客的欢迎,每年都有几十万人甘愿自费购买机票,亲自到香港购买保险,另一方面,内陆访客在香港的储蓄/投资保费连年大幅下降。冰火两重天的现状,也说明香港保险要长久地受欢迎,还需要深耕内陆市场。那香港保险有没有可能直接走进内陆呢?
机遇和挑战——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GBA),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珠三角九市)组成。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内陆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牵动人心。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今年2月18日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中提出有关保险业的建议措施,包括推动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支持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创新型跨境机动车和医疗保险产品、探索建设国际航运保险产品等创新型保险要素交易平台,以及为跨境保险客户提供便利化承保、查勘、理赔等服务。
《规划纲要》还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
对此,香港保监局主席郑慕智博士表示欢迎:“香港保险产品在大湾区市场上有良好的竞争力,香港保险业若能发挥其优势,除了可协助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外,亦可为香港保险业持续繁荣开拓新领域和新动力,同时强化香港作为风险管理中心的功能。”
根据瑞士再保险发布的报告,香港的保险密度(人均保费)为8,320 美元,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保险渗透率为 18%,亚洲排名第二、世界排名第三,香港作为亚太区保险枢纽真是当之无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湾区内的九个内陆城市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渗透率只有约1,000美元和6%,可见,大湾区的内陆城市可开发的潜力很大。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大桥通车后,三地的人员流动加快。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车辆经过三地的不同路段,需要购买当地有效的汽车保险。目前,三地只认可当地监管机构授权的保险公司所签发的汽车保险,单一汽车保单并不能符合监管要求。经济融合发展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前提,桥通了,保险还没通。粤港澳三地分属不同区域,管理制度不同,大湾区各地区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还需要时间。
香港保监局主席郑慕智于去年9月在粤港澳大湾区高峰论坛致辞中提到:每年都有不少香港人穿梭两地,亦有一定数量的内陆访客来港投保。正是因为如此,香港保险业监管局(香港保监局)提议容许香港保险公司在大湾区设立服务中心,使投保人得到较周全的售后服务,并探索实行“保险通”的可行性,打造覆盖整个区域的产品,为市民大众带来更好的保险服务。
近年来,内陆游客赴港打疫苗、买保险热潮不退,广为人知。媒体也进行过多次报道。未来几年内,如果有了所谓的“保险通”,那么香港保险借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机遇,将对内陆保险形成更大压力,倒逼内陆保险市场的变革。
2014年的媒体报道
住在大湾区内的内陆居民将能购买到香港保险产品、接受香港保险服务。内陆其他城市的客户购买香港保险的方式,将更加多样化,去香港、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四地,都可以买到香港保险。
大湾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员流动加速,中产人数与日俱增,对保险和财富管理的需求也必定会不断提升。部分中产偏爱的香港保险可能还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近两年,中国正在扩大金融开放,安联集团今年获准筹建的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将成为迄今为止中国首家新设立的外资保险控股公司,公司注册地是上海。而且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2月25日透露,银保监会已经开始在研究下一步新的银行业保险业开放措施,包括外资银行业保险业进入中国市场方面的股权开放、投资开放、业务开放、机构开放、地域开放等,这些举措将为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也有利于外资在更大范围内参与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进程。
相比外国保险公司动辄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保险在国内起步比较晚。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本土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大型险企均拥有渠道、品牌等优势。外资险企却多有水土不服。目前,外资险企数量约为国内险企总数的三成,但市场份额暂不足一成。
当内陆的保险公司在大湾区正面迎战香港保险,不论出身,大家公平竞争,拼的是产品、技术和服务。
在保险业扩大开放的大背景下,香港保险公司能不能适应更多内陆客户的需求,内陆保险公司能不能在产品和专业度等方面和香港接轨,进而扩展国际业务,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对险企来说,大湾区的存在,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不管怎样,相信改革都会让广大的普通消费者们受益,也有益于整个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投稿或寻求报道:zarc@warpvc.com
End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