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朝代女性服饰,各有各的美

秦代统一中国后,虽有“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记载,至于这一历史时代的衣着,除了秦尚黑,囚徒衣赭,此外,我们却近于极端无知。直到近年,才仅从始皇陵前发现几件大型妇女坐俑,得知衣袖紧小,梳银锭式后垂发髻,和辉县出土战国小铜人实相近,与楚帛画妇女发髻亦相差不多。

又汉代叔孙通虽订下车舆等级制度,由于商业发展,许多禁令制度,早即为商人所破坏,不受法律约束。正如贾谊说的帝王所衣黼绣,商人则用以被墙壁,童奴且穿丝履。

从东汉社会上层看来,袍服转入制度化,似乎比西汉较统一。武氏石刻全部虽如用图案化加以表现,交代制度即相当具体。特别是象征官爵等级的绶,制度区别严格,由色彩、长短和绪头粗细区别官品地位。

武氏石刻绶的形象及位置,反映得还是比较清楚。直到汉末梁冠去梁之平巾帻,汉末也经过统一,不分贵贱,一律使用。

到三国,则因军事原因,多用巾幍代替。不仅文人使用巾子表示名士风流,主持军事将帅,如袁绍崔钧之徒,亦均以幅巾为雅。诸葛亮亦有纶巾羽扇指挥战事,故事且流传千载。

当时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等名目,张角起义则着黄巾。可知形状、材料、色彩,也必各有不同。风气且影响到晋南北朝。

至两晋衣着特征,男子在官职的,头上流行小冠子,实即平巾帻缩小,转回到“约发而不裹额”式样。一般平民侍仆,男的头上则为后部尖耸略偏一侧之“帩头”,到后转成尖顶毡帽。

南北且有同一趋势。妇女则如干宝《晋纪》和《晋书·五行志》说的衣着上俭而下丰(即上短小,下宽大),髻用假发相衬,见时代特征。因发髻过大过重,不能常戴,平时必搁置架上。

隋统一中国后,文帝一朝社会生活比较简朴。从敦煌壁画贵族进香人,到青白釉墓葬女侍俑比较,衣着式样均相差不多。特征为小袖长裙,裙上系及胸。

谈唐代服饰的,因文献详明具体,材料又特别丰富,论述亦多。因此,本书只就前人所未及处,略加引申。一为从唐初李寿墓中出土物,伎乐石刻绘画,及传世《步辇图》中宫女看来,可得如下较新知识:初唐衣着还多沿隋代旧制,变化不大。

而伎乐已分坐部和立部。二、由新疆近年出土墓俑,及长安新出唐永泰公主、懿德太子诸陵壁画所见,得知唐代“胡服”似可分前后两期。

前期来自西域、高昌、龟兹,间接则出于波斯影响,特征为头戴浑脱帽,身穿圆领或翻领小袖衣衫,条纹卷口裤,透空软底锦靴。出行骑马必着帷帽。

反映于图像中,只敦煌开元间《乐廷瓌夫人行香图》中进香青年眷属或侍女三人额间,尚可明白位置和式样。透额罗虽后世无闻,但转至宋代则成为渔婆勒子、帽勒,且盛行于明清。

帷帽上层妇女虽不使用,代替它的是在头顶上披一薄纱,称“盖头”。宋代用紫罗,称“紫罗盖头”。反映于北宋上层妇女头上,《花竹仕女图》有代表性。

反映于农村妇女,则南宋名画家李嵩《货郎图》中几个农村妇女头上,均罩有同式薄质纱罗。就一般说,既有装饰美观作用,亦有实用价值,才因此继续使用。

妇女花冠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名称虽同,着法式样迥异。唐代花冠如一顶帽子套在头上,直到发际。

《宫乐图》、《倦绣图》反映都极具体。至于宋代花冠,则系用罗帛仿照真花做成。宋人尚高髻,向上直耸高及三尺,以至朝廷在皇佑中不得不用法律禁止。原因是当时花冠多仿拟真花。

宋人衣着特别值得一提的,即除妇女高髻大梳见时代特征,还有北宋一时曾流行来自契丹上部着宋式对襟加领抹(花边)旋袄,下身不着裙只着长筒袜裤的“吊墩服”,即后来的“解马装”,影响流行于社会上层,至用严格法律禁止。

但伎乐人衣着,照例不受法令限制,所以在杂剧人图画中,还经常可见到这种外来衣着形象。男子朝服大袖宽衫,官服仍流行唐式圆领服制度,和唐式截然不同处,为圆领内必加衬领。

起于五代,敦煌壁画反映明确。而宋人侍仆和子侄晚辈,闲散无事时,必“叉手示敬”。

在近年大量出土壁画上所见,及辽、金墓壁画上的南官及汉人部从,亦无例外,随处可以发现这种示敬形象。

元蒙王朝统治,不足一世纪,影响世界却极大。大事情专门著作多,而本书却在统治范围内的小事,为前人所忽略,或史志不具备部分,提出些问题,试作些叙述解释。

一如理发的法令歌诀。二如元代男女贵族衣上多着四合如意云肩,每年集中殿廷上万人举行“只孙宴”制作精丽只孙服上的云肩式样。

三如全国大量织造纳石失织金锦,是否已完全失传。四如女人头上的罟罟(姑姑)冠应用情况等等进行些比较探讨。是否能够得到些新知?

至于明清二代,时间过近,材料过多,因此只能就一时一地引用部分图像材料结合部分朝野杂记,试作说明。

又由于个人对丝绸锦绣略有常识,因此,每一段落必就这一历史时期的纺织品辉煌成就也略作介绍。唯实物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以十万计,书中举例则不过手边所有劫余点滴残物,略见一斑而已。

来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作者:沈从文)、包头文化在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