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肌筋膜触发点MTrPs】旋后肌和旋前圆肌触发点及其关联疼痛
旋后肌(supinator) 和旋前圆肌(pronator teres),顾名思义就是起着对前臂的旋前和旋后的功能,旋前即向内侧旋前臂背侧到前方或上方,在这个方向甚至可将前臂一直旋向内侧;旋后即将前臂背面向外旋到后面或下方;二肌是一对拮抗肌。
旋后肌位置较深,在肱桡肌的深面,紧贴于桡骨近侧端,从桡前旋到后方到尺骨。旋后肌触发点在近肘下桡侧2-4cm的位置,其牵涉痛近似肱桡肌触发点的牵涉痛位置,也集中在肱骨外上髁和虎口的位置,与肱桡肌触发点不同的是,还有一块在肘前桡侧半边的集中牵涉痛区,但很少有在前臂的弥散性牵涉痛;参与了网球肘的疼痛。
患有旋后肌触发点的患者主诉肱骨外上髁和虎口的疼痛,并且在肘部完全伸直时不能提重的手提箱,不能玩网球和羽毛球;而且在这些活动后,休息也疼痛。尽管许多肌都与网球肘有关,但是最多涉及网球肘疼痛还是旋后肌的触发点。
旋后肌触发点造成的肌肉高张力会压迫桡神经的深支,而且造成该神经支配的远侧肌肉无力;触发点治疗后,这个压迫可以松开。
旋前圆肌的位置较浅,从内上髁斜向下扎到肱桡肌的深面,在皮下可触到该肌肉。旋前圆肌触发点就在肘窝下尺侧,其牵涉痛在前臂前面从尺侧上端弥散到远端桡侧,并在桡骨茎突和桡侧腕部集中;常是所谓桡骨茎突炎的元凶。旋前圆肌触发点的发生还可能会造成对正中神经的压迫症状。
患有旋前圆肌触发点的患者会感到桡骨茎突部位的疼痛,手半握拳抓杯状时无法旋后,而且疼痛。通过牵涉痛和触诊,怀疑旋后肌有触发点时,应该检查前臂抗阻力旋后试验,疼痛和无力是阳性。同样,前臂抗阻力旋后试验可以测试旋前圆肌的张力。
关联因素:上面已经谈到网球肘疼痛涉及到多块肌肉,一旦怀疑可能是网球肘,不但应该检查旋后肌,还要检查肱三头肌、肘肌、肱桡肌、腕伸肌、指伸肌,如果发现触发点,需要一同治疗。同样,如果有桡骨茎突处的疼痛,除了旋前圆肌外,还要考虑肱肌、桡骨腕长伸肌。
治疗:针刺,牵张、按摩、理疗、运动锻炼。
旋后肌自我牵张法:坐和站立都行,用对侧手抓住受累侧手背,使受累侧肘极度伸直,并使受累侧前臂反张极度旋前。
旋前圆肌自我牵张法:坐沙发,肘伸直,躯干与上肢在肩下成角10-150度,将前臂极度旋后,使指尖指向后,手掌撑住沙发坐面。
【资料拓展】
传统医学教育对骨骼肌系统的处理主要集中在骨、关节和神经,很少注意到肌肉、肌筋膜疼痛和功能障碍这一根本来源。因此,不知道怎样诊断和治疗肌筋膜疼痛,但这类患者逐渐在增加,尤其以老年人、办公室群体和体育运动员等为典型代表。骨骼肌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占了人体50%的重量。任何一块肌肉的麻烦都会引起局部疼痛和功能失调,甚至临近内脏器官的功能异常。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最早是由美国临床教授JanetTravell在1942年提出的,可分为潜在MTrPs和活化MTrPs。一般状态下,骨骼肌上会存在一些因慢性损伤而引起的潜在MTrPs,这些MTrPs长期处于隐性状态,并不会引起疼痛或只有轻微局部疼痛。但是它们可以被某些致病因素活化转变成为活化MTrPs,例如:创伤、疲劳、抵抗力下降、反复感冒、某些营养物质缺乏等因素。这些活化MTrPs在骨骼肌上聚集形成异常挛缩结节样的病理性肌纤维,而且活化MTrPs常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并可激发局部或远处牵涉痛,针刺和触压这些MTrPs时会引发肌肉局部抽搐反应。
该技术是继各种疼痛治疗的针、刀、牵张、理疗等方法中对疼痛和功能障碍治疗的最有针对性和最有效的技术,拥有此技术可以使你在当地疼痛冶疗水平上“技艺压群”,使你的疼痛治疗效果提高到100%,治愈率98%。其治疗理念以解剖、病理、生理为基础,挑战西医和中医的传统方法,以全新的视角介入疼痛治疗,通过手法和针法来治疗各种疼痛和杂症。比以往你所学过的任何治疗方法效果都要好得多,而且见效快,损伤小,治疗中病人感受痛苦小。同时,当你学会这套触发点理论和技术后,任何针和刀都能自然惯通掌握。
但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触发点,怎样定位疼痛触发点,而且还要了解哪些是关键技术,哪些是辅助技术,如何去做?准确找到触发点,利用特定的针法和手法灭活触发点,辅以牵张技术、理疗技术来巩固针法和手法的治疗效果;并且适当的运用运动疗法可激活受到抑制的肌肉,调节肌肉神经系统功能平衡,使患者得到迅速从痛苦恢复。
该技术依托欧美科学的解剖、病理、生理和流行病学调查基础及全球最新的研究成果(被SCI期刊发表)被西方物理治疗师广泛应用,特别针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偏瘫、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颈肩背痛、眩晕、偏头痛、肩周炎、网球肘、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膝踝疼痛、足跟痛,中风后遗肌肉痉挛、肢体和躯干各部的疼痛、急慢性运动损伤性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疼痛,产后耻骨分离疼痛,痛经,闭经,慢性咽喉炎,慢盆腔炎,便秘、乳腺小叶增生疼痛、手足麻木、静脉曲张、湿疹、倒甲、皮肤病等疑难杂症有最佳效果。
迄今,在中国由黄强民教授领衔的肌筋膜触发点研究团队在肌筋膜触发点基础医学研究(电生理学、组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和临床治疗(常见疼痛和多种疑难杂症)方面已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现已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编号:81470105,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发病机理的探索性研究)、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相关SCI和中文核心论文近百篇。近期发表的杂志包括美国康复医学会官方杂志《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英国医学会针刺研究杂志《Acupuncture in Medicine》、著名的替代医学研究杂志《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lternative Medicine》、著名手法医学杂志《Journal of Manipulative and Physiological Therapeutics》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等SCI期刊,发表的国内核心期刊如《中国疼痛医学杂志》、《针刺研究》、《中国针灸》、《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中国骨伤》、《医用生物力学杂志》、《实用疼痛学杂志》和《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等。
研究团队先后受邀参加了第十届国际肌痛大会、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年会、中华医学会运动医学学术大会、全国体育科学大学等会议,并作相关专题报告与交流,开展全国级别培训讲座上百场次,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会议被海外同行引用作报告。课题组成员2人次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人次分别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和上海体育学院资助——访学瑞士和丹麦著名肌痛研究实验室,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雄厚的研究实力和过硬的临床技术助推肌筋膜触发点理论体系的全面发展,为您开展疼痛治疗和临床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保驾护航!